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中医情志学是研究情志在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医情志学具有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双重性质。分析了中医情志学学科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与任务 ,认为情志概念体系、情志种类及其分类、情志理论、情志活动、情志发展与分化、情志表达与理解、情志心理、情志生理、情志病理以及情志病证及其防治构成了中医情志学学科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中医髓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髓是一种物质"的观点,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医髓理论的发展演变情况:先秦至汉时期对髓的性质、生理、病理及髓病证治疗有了初步认识和阐述,中医髓理论的雏形基本形成。魏晋隋唐时期中医髓理论内容得到丰富与发展,认识到髓病证的病因既有因虚致病,也有外邪侵髓所发;孙思邈提出"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观点;方剂与灸法的使用丰富了髓病证治疗学内容。宋金元时期从解剖学角度说明髓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元代滑寿首次提到"脊髓"概念,该时期髓理论已运用于骨伤科,髓病证治疗中出现风药配伍。明清时期髓理论更加完善,对中医脑髓的深入研究,丰富了髓理论内容,中医髓理论体系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3.
中医情志学说的发展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情志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医界提出发展中医心理学,随之形成一股情志学说的研究热潮。但中医情志学说有其一定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有关情志致病的论述只散见于各种文献中,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隋唐时期,一些医家在中医情志致病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情志学说的初步形成阶段;宋金元时期,明确提出了"七情"的概念,突出强调了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明清时期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使情志学说趋于成熟、臻于完善;近现代对情志学说的研究由单纯的理论论述进入到实验研究,通过对情志致病学说的不断认识,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治心理学疾病。  相似文献   

4.
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筛选的古代91本医籍中的 1 040 条情志病证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 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建立情志病证医案数据库,规范录入数据,运用频数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古代情志病证治疗常用药物为健脾、安神、清热化痰、养阴、行气解郁类药物;其中,化痰、健脾、安神药物常被联合使用;调肝是中医情志病证的重要治法.结论:古代中医治疗情志病证的组方用药具有一定的规律,并受到历代经典名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宇僖  王彤 《中医学报》2022,37(1):50-53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将五音与五脏、五志相结合,利用中医心理学理论和中医气一元论思想,让其发挥舒神静性、颐养身心的目的,是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五音疗法有辅助治疗、改善中医情志病和心理疏导等作用,对情志类疾病患者情志和情绪可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能够畅志怡情、调和脏腑,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并且能有效提...  相似文献   

6.
中医情志和体质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老年9种体质为纲,探究了情志与体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气血津液"理论,论述了老年人不同体质和情志的产生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医病机。同时分析了情志和体质共同作用下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为从中医情志和体质理论预防与治疗老年疾病提供了科学内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从节饮食、养脾胃,勤运动、强体质,畅情志、调精神,顺四时、固正气,早诊治、防传变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医情志学学科建立的自身和外部条件分析,认为在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的今天,情绪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已成为医学、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迫切需要中医情志学的问世;作为与现代医学并立的中医学,迫切需要新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分化创立,以促进其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中医学的发展创新需要中医情志学的创建;对情志这一研究对象业已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原理、范畴及学术原则,显示了作为一门学科所应具备的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中医情志学创立的自身条件已经成熟。中医情志学的建立无疑将为人们认识丰富的情志活动与复杂的情志病证,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为中医学的发展创新开拓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中医脾胃学理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之脾胃疾病,强调调气机、畅情志、健脾胃、顾护胃气、重视病证结合。本文通过几个侧面探讨了中医对脾胃病治疗的一些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笔者从祖国医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常见的情志病证及其机理,并阐述了运用中医的情志调摄法对大学生进行精神调护和情志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情志病证古医案中治法及方药的运用状况.方法:本研究以1 527例情志病证古医案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对医案原文中治法、药物使用等情况,采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等数理方法进行统计,并结合历代对情志病证的认识,对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情志病证的治法以补益法最多,其次为化痰法、清热法、和解法等法为多,医案中共涉及药物444种,其中茯苓、当归、人参、甘草、白芍、栀子、半夏、牡丹皮、黄连、白术等在情志病证中的使用频率较高.结论:情志病证治法与方药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与特点,与相关研究中的病机规律相契合,体现了中医的辨证与论治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网络成瘾作为不容忽视的时代病,具有中医情志学病因机制,在证候表现上可与中医情志病互参。网络成瘾在形成和发展中与之相关的根本脏腑为肝。从网络成瘾人群体质特性与肝生理上的体用特征、网络成瘾的发病与肝脏的疏泄功能、网络成瘾的负性情绪与肝主情志、网络成瘾的证候特征与肝脏病证的相关性4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同时报道了课题组完成的山东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绪调查研究,并以《中华医典》(电子版)中临床医术大全、综合医籍大全为源进行了肝失疏泄致情绪障碍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依据文献数据挖掘探讨了网络成瘾基本中医证候及核心临床表现症状,同时从临床及文献上对网络成瘾与中医肝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针对这一现象,业界人士充分发挥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提出了乳腺癌的中医防治理念与策略,即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情志因素着手,在以往手术治疗以及放疗、化疗等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将中医情志疗法作为防治乳腺癌的重要辅助方法,贯穿于全程,帮助患者调摄情志,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率,减轻患者症状,增强临床疗效,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其理论研究可谓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念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此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自然观念、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都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情志学说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医学对人类情志活动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由来已久,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发挥,已形成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医情志学说.笔者现就今后中医情志学说的研究思路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发展与竞争加剧,情志疾病的发病率在人群中不断提高,中医自古重视情志因素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历代众医家在情志疾病的辩证治疗方面提出了诸多重要理论。结合历代经典论著,以临床观察来认识中医情志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防治等内容,具有深刻意义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正>继"肝疏泄失常发病宏微观机制及其假说检验"获得2008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理论二等奖之后,山东省首批十大创新团队山东中医药大学"情志病证研究团队"带头人乔明琦、张惠云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撰写的《中医情志学》近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8.
七情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观思想指导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它反映了情志与疾病的相互作用,即情志变异导致疾病,疾病表现出异常情志。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在发生变化,情志疾病发病率增高,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因此,深入研究和阐明情志致病机理,不单有临床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心理障碍及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情志疾病已经成为了现阶段医学界倍受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在以"治未病"思想为代表的中医学就有着一定的优势,该文就以"治未病"思想为主旨,深度的阐述了情志养生在情志病的治疗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中的重要作用,对情志病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体系,古代儒、释、道学在"中和"思想方面互相融通。《黄帝内经》没有直接明道"中""和"及其关系,但其归纳了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的生命运动规律。通过从"中和"思维角度,探讨《黄帝内经》所阐述的人体生理的人与自然、人体自身的"中"态,体现在阴阳升降之自和、四气五运与人为和、五脏生理功能成和的"和"态,以及情志与五味的"和"之用的养生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失其"中和"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中医防治疾病期以达天与人的"中和"为王道。《黄帝内经》的"中和"思想,奠定了气一元论及其气化理论的基础,不断启迪后世医家之思学,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思维和辨证方法,对中医药理论及其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