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4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47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43篇
基础医学   448篇
口腔科学   100篇
临床医学   355篇
内科学   196篇
皮肤病学   173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428篇
外科学   1783篇
综合类   450篇
预防医学   166篇
眼科学   63篇
药学   285篇
  2篇
中国医学   180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Zusammenfassung Der Einfluß von Antiseren gegen Kollagen auf die Wundheilung wurde am Modell einer standardisierten Schnittwunde bei Ratten untersucht. Die Antiseren, die sich gegen die terminalen Determinanten des Kollagenmoleküls richteten, wurden durch Immunisierung von Kaninchen mit Ratten- bzw. Schweinehautkollagen gewonnen und intraperitoneal, d. h. systemisch appliziert. Generalisierte Immunreaktionen oder Inkompatibilitätserscheinungen wurden nicht beobachtet. Die Injektion der Antiseren am 7. postoperativen Tag führte zu einer signifikanten Steigerung der Wundfestigkeit. Dieser Effekt konnte sowohl mit homologem Antiserum (p < 0,01) als auch mit heterologem Antiserum (p < 0,04) erzielt werden. Das heterologe Antiserum erzeugte ferner einen signifikanten Abfall des freien Serumhydroxyprolin (p < 0,005). Die Applikation des heterologen Antiserum am 14. postoperativen Tag verursachte eine signifikante Abnahme der Wundfestigkeit (p < 0,006). Die Befunde werden auf kollagen-spezifische Immunreaktionen und variierende Bedingungen im Wundgebiet während der verschiedenen Wundheilungsphasen zurückgeführt.
Antibodies to collage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wound healing
Summary The influence of antibodies to collagen on wound healing was tested by the use of a standard incision wound in rats. The antisera —specific for the terminal determinants of the collagen molecule — were obtained from rabbits immunized with rat — or pig — skin collagen and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i.e. systemically. Generalized immune reactions or signs of incompatibility were not observed. The injection of antisera on the 7th postoperative day led to a significant gain of tensile strength. This effect was achieved by the homologous antiserum (p < 0.01) as well as by the heterologous antiserum (p < 0.04). The heterologous antiserum further induced a significant fall of free serum hydroxyproline (p < 0.005).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eterologous antiserum on the 14th postoperative day caus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ensile strength (p < 0.006). The results are referred to collagen-specific immune reactions and varying conditions in the wounded area during different phases of wound healing.
Auszugsweise aus der Dissertation Th. Pillukat, Köln 1984  相似文献   
992.
The skin stretching device was designed to harness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kin in order to close large cutaneous defects by direct closure, without the need of other more complicated techniques such as skin grafts or flaps. The authors present their experience with 31 patients in whom the device was used to repair defects produced by excision of lesions of different nature, size, and body areas, six cases are presented. The main defect of the method, i.e. the increase of intraoperative time to allow for tissue stretching, should be avoidable most of the time by applying the device preoperatively under local anesthesia. The importance of not undermining during this procedure is stressed; the objective parameters to evaluate are analyzed, such as colour and tension of the skin.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very acceptable, there was only one infection and one marginal necrosis that healed without further interventions. The described technique appears safe and easy to perform, and produces a good short-term result.  相似文献   
993.
创面愈合过程中EGF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献中关于创面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较少,为此设计了本项研究。采用Wistar大鼠,在脊柱两侧制作1.5cm×1.5cm中厚断层皮肤缺损创面4个,于伤后第4,8,12和16天取材,用地高辛标记EGFcDNA探针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EGF基因活化表达的mRNA在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发现:在伤口愈合的全过程中,EGF基因均有明显表达,以伤后第8天表达最强。提示:应用某种方法促进EGF基因表达,可能会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994.
增生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和转录因子Smad 2 ,Smad 3三种基因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和皮肤伤口无瘢痕愈合的调节机制。方法  3 2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份 ,其自体正常皮肤组织 8份 ,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各 8份。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方法 (RT PCR)检测上述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TGF β1、Smad 2和Smad 3基因在增生性瘢痕、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细胞内都有表达。在所检测 8对增生性瘢痕和其对应正常皮肤细胞中 ,这 3种不同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皮肤细胞的组数分别为 :TGF β1基因有 5对 ,Smad 2基因有8对 ,Smad 3基因有 5对。在胎儿皮肤细胞内 ,TGF β1的mRNA含量明显低于成人皮肤细胞 (t =2 2 0 4 ,P <0 0 5 ) ,差异有显著意义 ;Smad 3基因表达也呈相似的变化规律 ,mRNA含量显著低于成人皮肤细胞 (t=4 2 69,P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而Smad 2基因的mRNA含量却明显高于成人皮肤细胞 (t=6 685 ,P <0 0 1) ,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TGF β1和它的下游信号分子Smad2 ,Smad 3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密切相关。在增生性瘢痕细胞内 ,这 3种基因高表达可诱导胞外基质大量沉积 ,加速成纤维细胞增殖 ,促进组织纤维化。TGF β1和Smad 3基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烫伤愈合过程中层黏连蛋白(LN)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在大鼠浅Ⅱ度烫伤(伤后1,3,5,7,10,14d组)、Ⅲ度烫伤切痂混合移植模型(大张异体皮移植3,5,7,14,21,28d组)上研究了愈合过程中LN的变化。结果:正常皮肤基底膜中含有LN,而创伤后表皮细胞迁移缘LN消失,愈合后表皮下LN又出现。混合移植后7d出现异体皮排异反应,表现为异体表皮细胞铲除,而异体表皮下仍可见LN阳性表达。异体皮移植后10d,从自体皮迁移来的表皮细胞下有零星LN,而异体表皮细胞被完全铲除,异体皮基底膜处LN仍基本保持完整。异体皮移植后21d,自体表皮已基本覆盖异体皮区,此时LN表达已基本完整。结论:烫伤愈合过程中LN的变化有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选用32只家兔,制造感染创面模型,观察在创伤愈合中血浆纤维结合(Fn)和创面Fn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外用中药对其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血浆Fn与创面愈合时间呈显著性相关。创面Fn则为显著性负相关。外用中药可使创面Fn明显增加,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外用中药是创面Fn的良物调节剂;在创面愈合中可提高创面Fn含量,进而增强局部抗感染和损伤修复能力而达到加速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997.
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及其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在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综合征25例,均为膝关节急性屈曲外翻扭伤。根据撞击后肌肉松弛状态下髌股关节的稳定性将其分为3型:无脱位型9例,半脱位型11例,脱位型5例。关节镜检查25例均存在软骨损伤、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及关节囊积血,18例有关节内游离体。根据分型及关节镜下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无脱位型患者行关节清理术;半脱位型患者中髌骨内侧支持带Ⅰ度损伤者,行关节清理术 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半脱位及脱位型患者中,轻者行关节清理术 髌骨内侧支持带缝合术 外侧支持带松解术,严重者或存在滑车发育异常者同时行胫骨结节移位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6个月,平均17个月。优1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1例术后1年发生再脱位,2例有关节僵直。结论关节镜检查对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具有极高的价值,可以明确诊断,并对损伤情况作出全面评估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修复须紧急处理的结构。对于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征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8.
体外培养创面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创面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利于揭示创面愈合过程中瘢痕形成的机理。方法 采用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技术,开展创面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建立细胞库;细胞的生长动力学和增殖型、合成型、收缩型等表型变化;细胞因子对不同时期来源创面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怀、蛋白合成及其收缩功能的影响。结果 体外培养的创面成纤维细胞保持其在体内的生物学特性;春增殖、合成、收缩等表型间转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不同时期来源的创面成纤维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性不同。结论 体外控制条件下创面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在细胞水平上揭示了瘢痕形成的理论基础与调控机理,为指导临床防治烧伤后瘢痕增生或/和瘢痕挛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9.
自1990年以来,利用深筋膜层血管网的丰富血供,结合z成形术术式,设计两侧反向Z成形筋膜皮瓣修复四肢关节、小腿胫前、头面及骶尾部有深部组织裸露的创面共已21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邻近皮肤形成皮瓣将创面完全修复,获得了较好外形和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姜笃银  陈伟  杨定文  付小兵  盛志勇 《江苏医药》2004,30(7):496-498,i001
目的 为探讨创面愈合相关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PEH)病变组织中上皮细胞去分化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11例来自临床创(烧)伤后继发PEH病变及其边缘正常皮肤6例(PEHN)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PEH上皮组织形态改变,并结合免疫组化抗原标记技术,观察抗人广谱细胞角蛋白(p-CK)、CKl9、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PEH组织中定位和分布特征。结果 与PEH-N组相比,PEH呈现鳞状上皮化生,问质密布微血管结构和炎症免疫细胞,可见表皮结构崩溃和细胞脱落;超微结构显示上皮基底细胞变形和细胞间隙增宽,可见肿瘤样细胞和单核细胞样细胞等异常分化细胞从原细胞浆膜“壳”结构孵出。在相同部位免疫组化显示,对Bcl-2和PCNA的免疫反应活性增强而缺失p-CK和CK19标记的“基底细胞”从p-CK阳性的角蛋白框架内脱出,而在增生性上皮组织中央部位细胞则呈现CK19和Bcl-2强阳性的交织。结论 在PEH组织中丧失分化和表皮结构形成能力的表皮基底细胞呈脱壳样与原细胞浆膜结构分离,是基底细胞去分化的典型形态特征。在上皮-间质交界处形成的特有微环境可能在其中扮演孵化器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