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几组掺假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1]。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2]。性味辛温,功能消肿排脓,祛风杀虫。主要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症以及皮癣、麻风等[3]。近年来,常有将皂角刺的混淆品冒充正品使用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安全可靠。现将正品和常见混淆品的来源及性状,显微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病历简介患者,男,28岁,病历号981378。于1998年5月右下肢小腿内侧出现红色斑疹,自服扑尔敏4mg,每日3次,1周无效。斑疹扩大溃烂伴剧痛,经空军某医院诊断为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每日1次,赛庚啶4mg,维生素C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皂角刺HPLC指纹图谱,为皂角刺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Aq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体积分数为0.1%的乙酸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5℃,流速为1.0 m L·min-1。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版本)和SPSS 21.0软件对谱图分别进行相似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建立了皂角刺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29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5个共有峰的化学成分。从HPLC指纹图谱结果看,不同产地皂角刺化学成分相似,但含量差异较大。结论中药皂角刺HPLC指纹图谱可为中药皂角刺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皂角刺抗肿瘤作用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皂角刺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且作用广泛,药理研究已表明具有抗肿瘤活性。本文综述了皂角刺中主要抗肿瘤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皂角刺总黄酮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作为影响因素,总黄酮提取量作为评价指标,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然后,通过测定总黄酮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来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2%,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40 min,液料比40∶1,总黄酮提取量15.93 mg。总黄酮含有量与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总抗氧化能力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提取皂角刺总黄酮,并且该成分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升麻联合皂角刺(升皂方)抗肿瘤处方,评价其抗肿瘤疗效。方法建立小鼠4T1乳腺癌肺癌转移模型和4T1皮下移植模型,两种模型小鼠均随机分为模型组、升麻组、皂角刺组、升皂方1组、升皂方2组和升皂方3组,每组10只。通过抗肿瘤疗效确定升皂方的比例。MTT法考察升皂方对4T1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测定荷瘤小鼠血清中Ⅰ型胶原(Col-Ⅰ)、血小板活化因子(PAF)、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A)及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的浓度,基质金属明胶酶谱法检测升皂方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探索升皂方的抗肿瘤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升麻与皂角刺2∶1处方对4T1乳腺癌肺转移作用最明显,肺上的结节数较少,肺转移发生率也较低,且对4T1乳腺癌皮下移植肿瘤的抑瘤率最高。各给药组小鼠血清中的 Col-Ⅰ、PAF、TIMP-1、TrkA、TrkB的浓度均降低,以升麻与皂角刺2∶1处方组降低幅度最大,其抑制MMP-2及MMP-9表达的作用最强。结论升麻与皂角刺组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作用,当升麻∶皂角刺=2∶1时,抗肿瘤作用最强,为升皂方的最佳配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法和HPLC制备色谱等多种技术对皂角刺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MS、NMR、圆二色谱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12个二氢黄酮醇类及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R)-5,3′,4′-三甲氧基-7-羟基二氢黄酮醇(1)、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醇(2)、5-甲氧基-3′,4′,7-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二氢山柰酚(4)、表儿茶素(5)、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醇(6)、黄颜木素(7)、(2R,3R)-7,3′,5′-三羟基-二氢黄酮醇(8)、(2R,3R)-5,7,3′-三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醇(9)、槲皮素(10)、5,7,4′-三羟基黄酮-8-C-葡萄糖苷(11)、2,7-二甲基-氧杂蒽酮(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皂角刺二氢黄酮醇A;化合物3、8、9和12均为首次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对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结果显示,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1、2、3、7及黄酮类化合物10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和3主要作用于肝癌Hep G2和食管癌EC109细胞株,化合物2主要作用于食管癌EC109细胞株,而化合物7则对肝癌、肺癌和胃癌肿瘤细胞均有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李岗  王召平  仙云霞  周洪雷  王晓  刘伟  于金倩 《中草药》2016,47(16):2812-2816
目的研究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皂角刺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SRB法测定化合物7~16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皂角刺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cin(1)、甘草素(2)、7,4′-二羟基-5,3′-二甲氧基黄酮醇(3)、鹰嘴豆醇(4)、7,3′,5′-三羟基二氢黄酮(5)、7,4′-二羟基黄酮醇(6)、双氢山柰素(7)、紫铆查耳酮(8)、(2S)-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9)、7,3′,5′-三羟基-5-甲氧基黄酮醇(10)、槲皮素(11)、黄颜木素(12)、fisetin(13)、leucorobinetinidin(14)、thevetiaflavon(15)、异牡荆素(16);其中化合物8对MCF-7细胞的IC50值为28.53μmol/L。结论化合物1~6、8~10、14、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皂角刺饮片到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采用18批皂角刺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18批皂角刺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浸出物含量,建立18批皂角刺饮片和标准汤剂超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采用高分辨质谱对特征峰进行成分鉴定,建立皂角刺饮片和标准汤剂中指标性成分东莨菪内酯和花旗松素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出膏率、浸出物含量、指标性成分含量、转移率、特征图谱为指标,研究饮片到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结果:18批标准汤剂出膏率为3.66%~5.99%,浸出物质量分数为33.38%~47.62%,饮片特征图谱共标定8个特征峰,均能传递到标准汤剂中,并指认出其中6个成分,饮片与标准汤剂对照特征图谱的相似度>0.90,特征图谱可作为共性质量特征用于皂角刺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东莨菪内酯和花旗松素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67.32%、24.10%。结论:可为皂角刺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提高、皂角刺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