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22篇
  免费   647篇
  国内免费   1112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43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800篇
口腔科学   44篇
临床医学   1188篇
内科学   11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10篇
特种医学   771篇
外科学   5750篇
综合类   1979篇
预防医学   24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83篇
  6篇
中国医学   892篇
肿瘤学   134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309篇
  2021年   402篇
  2020年   368篇
  2019年   277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338篇
  2016年   367篇
  2015年   405篇
  2014年   1001篇
  2013年   812篇
  2012年   846篇
  2011年   854篇
  2010年   835篇
  2009年   699篇
  2008年   565篇
  2007年   636篇
  2006年   560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399篇
  2003年   424篇
  2002年   318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总结分析伴有马尾神经损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并对手术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采用撑开式椎板成形术治疗的26例伴有马尾神经损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获得随访资料26例平均随访6年5个月,根据Macnab疗效标准,优17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结论伴有马尾神经损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重,手术治疗需要彻底减压方能取得优良效果.采用撑开式椎板成形术显露,除具有全椎板切除的优点,还不破坏腰椎后柱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的完整性,减小了手术创伤,是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对不同体重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单纯腰椎后路开窗减压手术,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2月~2002年12月间145例因老年腰椎管狭窄而采用单纯腰椎后路开窗减压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问卷调查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比较不同体重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不同体重患者术后腰腿疼痛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达67.59%。而且患者的各种统计数据表明,不同体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单纯腰椎后路开窗减压手术,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3.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减压手术的疗效。方法:1997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70岁以上且获得2~6年随访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6例,男49例,女57例;年龄70~82岁,平均76.3岁;病史4~10年,平均6.7年。42例并存1种内科疾病,55例并存两种或以上的内科疾病。均经过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术前联合内科诊治并存的内科疾病。95例行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11例采用椎板减压、椎弓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对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22例次,经对症及内科联合处理后好转。单纯减压组术后3周配戴腰围下床活动;内固定组术后3~5d下床活动。平均随访3年10个月,Oswestry评分从术前59.64±11.07分改善至16.81±7.36分。所有患者连续行走从术前不足15min改善到至少30min。95.2%患者自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积极控制并存内科疾病的基础上,手术减压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制出腰骶椎前路同种异体骨垫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①CT测量:通过CT扫描测量33名正常人腰骶椎各椎间隙的前后点高度、腰骶椎的矢、冠状径,为设计出同种异体骨垫提供解剖学依据。②生物力学试验:将设计出的骨垫与钛网、自体髂骨对比,评价它们在三维运动范围、最大拔出力、最大抗压负荷等方面的生物力学性能。③临床初步应用:在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病例5例,应用骨垫前路融合技术评价其初步临床疗效。结果①CT测量结果:正常腰骶椎椎间隙前高大于后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高范围(9.03/7.11~13.93/9.73)mm。正常腰骶椎横径大于矢状径,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横径/矢状径范围是(40.51/29.38~46.20/33.98)mm。②生物力学评价:A、三维运动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均能增强不稳节段的稳定性,C组、D组、E组、F组分别与B组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骨垫与钛网相比,两者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髂骨相比,骨垫更能增强脊柱稳定性,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B、最大拔出力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等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髂骨<骨垫<钛网。C、最大抗压负荷方面:骨垫、钛网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髂骨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临床疗效评价:本组病例均在随访之中,中、晚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近期疗效根据Steffee方法评定临床结果。本组优3例,良2例,所有病例腰腿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X线片示其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结论腰骶椎前路骨垫设计符合腰椎生理解剖,短期内已具有足够抗压、抗滑、稳定脊柱节段的生物力学性能;其临床应用操作简单安全,恢复椎间隙高度好,融合后无异物遗留等优点。  相似文献   
85.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上胸椎与其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探讨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标本,模拟上胸椎前路手术,部分劈开胸骨,并分别经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椎体,比较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的暴露范围及其优缺点.观察上胸椎毗邻的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的走行及其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结果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头臂干与右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根部之间的间隙)9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而头臂干内侧间隙入路(气管食道鞘与头臂干、左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只有4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的间隙只能在直视下显露T4,并且视野狭小.右喉返神经在T1,2水平从迷走神经发出,绕过锁骨下动脉斜行走向内上,在T1椎体上缘水平附近走向气管食道沟.胸导管75%在T1椎体到T1-2椎间盘水平入左侧静脉角,约50%最高点达T1水平.左头臂静脉55%平T3椎体水平从上腔静脉发出.主动脉弓主干约80%在T3-4椎间盘水平横过椎体.结论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操作简单、显露清楚,可以很容易地显露T3和T4椎体;头臂干外侧间隙与头臂干内侧间隙相比,可多显露0.5~1个椎体.但由于迷走神经穿过此间隙并在此发出心支,所以应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在右侧施行T1,2水平手术时易损伤右喉返神经.在采用左侧入路时应注意胸导管的走行,避免损伤胸导管.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颈椎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989年至2006年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颈椎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3例;年龄34-72岁,平均53.8岁。依据肿瘤的WBB分期,实施次全或全椎体切除术3例,矢状切除术2例,次全或全脊椎切除术2例,颈椎管内脊索瘤囊外摘除术1例。脊柱稳定性重建术中,取自体髂骨植骨5例,钛网内骨水泥填塞前路椎体支撑2例。术后行辅助放疗。结果 患者术后神经根性刺激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或消失,颈髓压迫症状多有1-2个级别以上的改善。术后病理检查均可见典型“Physaliphorous细胞”。随访3~120个月,平均43.5个月。内固定物融合良好,植骨融合率100%。肿瘤局部复发4例,1例死于肿瘤复发后的高位截瘫并发症,全脊椎切除者未见复发迹象。7例未见远处转移,1例颈椎管内脊索瘤者既往有骶骨脊索瘤手术史,故考虑为原发骶骨脊索瘤继发硬膜下转移。结论 颈椎脊索瘤临床相对少见,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应重视CT和MR检查。全脊椎切除术结合术后局部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87.
本文报告157例胸腰椎骨折脱位病人,非手术治疗36例,手术治疗116例。作者对临床治疗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8.
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及椎体融合器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BAK融合。结果:术后随访1年一4年3个月(平均2年4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年89.6%,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融合器固定,可使滑脱失稳的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9.
The records of 1018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in a tertiary spine referral practice were reviewed. One hundred thirty-nine out of 1018 (13.6%) underwent technetium-99m planar bone scanning as part of their investigation. Seventy-three out of 139 scans (52%) showed increased uptake in some area, but only 27 out of 139 (19.4%) showed increased uptake specifically in the low back. Scans consistently yielded no findings with reference to the back when the prescan diagnosis was spinal stenosis, lumbar pain syndrome,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or postlaminectomy syndrome. Some scans gave positive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a diagnosis of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pseudarthrosis, spondylolisthesis, fracture, infection, metabolic disorder, or tumor. Positive scans were generally obtained early after presentation (within 3 months) and negative scans obtained later (after 6 months), suggesting that clinical suspicion is still the main indication for early scanning. Planar bone scanning was helpful in both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decisionmaking in many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0.
肌电图对腰神经后根节段定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肌电图行大鼠腰神经后根节段定位的方法。方法:通过电生理的方法,依次电刺激L3 ̄L5脊神经后根,分别记录大鼠双侧下肢主要肌肉的肌电图像,测量最早出现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最大波幅值。结果:刺激L3脊神经后根,于股四头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480.8±255.9μV)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肌肉(P<0.01)。刺激L4脊神经后根,于下肢四组肌肉记录到的CMAP最大波幅平均值均>100μV,其中在股四头肌(305.2±131.5μV)、胫骨前肌(340.2±310.4μV)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显著高于在股二头肌(142.4±144.7μV)、腓肠肌(138.2±127.6μV)记录到的波幅峰值(P<0.01)。刺激L5脊神经后根,于股二头肌(377.5±264.4μV)、腓肠肌(168.4±126.7μV)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显著高于其它各肌群记录到的波幅峰值(P<0.01)。结论:电刺激不同脊神经后根,在大鼠下肢不同肌肉记录到的SNAP的波幅峰值存在差异,综合分析记录到的SNAP的波幅峰值,可作为腰神经后根节段定位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