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39篇
  免费   1030篇
  国内免费   366篇
耳鼻咽喉   756篇
儿科学   109篇
妇产科学   137篇
基础医学   1383篇
口腔科学   1075篇
临床医学   1036篇
内科学   581篇
皮肤病学   94篇
神经病学   427篇
特种医学   16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5491篇
综合类   1710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53篇
眼科学   242篇
药学   326篇
  15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74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310篇
  2022年   471篇
  2021年   736篇
  2020年   768篇
  2019年   650篇
  2018年   605篇
  2017年   593篇
  2016年   538篇
  2015年   511篇
  2014年   983篇
  2013年   1048篇
  2012年   836篇
  2011年   972篇
  2010年   733篇
  2009年   725篇
  2008年   745篇
  2007年   745篇
  2006年   660篇
  2005年   571篇
  2004年   487篇
  2003年   371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6 毫秒
31.
32.
目的探讨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998年12月-2005年5月,对15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行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THA,所有患者髋臼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颗粒骨均取自体骨,术后24h后开始被动活动,3个月后开始全负重锻炼。临床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SS)系统评分,对任何原因引起髋臼假体翻修均视为临床失败。根据Conn等影像学评价法观察颗粒骨长人情况,根据DeLee的三区法测量臼杯、骨水泥与移植骨间的界面宽度,臼杯的移位程度则依据其相对于泪点间线的距离而定。结果14例患者获得平均4.3年(1.0-7.5年)随访,HH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10-62分)提高到随访结束时平均84分(58-98分)。1例髋部有轻度疼痛,无患者行翻修手术。大部分髋部恢复了其正常的旋转中心,仅有2例高出对侧0.8 mm。大多数患者影像学表现稳定,2例在Ⅰ区和Ⅲ区出现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在Ⅲ区出现非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臼杯假体在术后7年出现明显移位(6 mm),但并没有行翻修手术。结论颗粒骨压紧植骨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学髋臼重建方法,其联合THA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伴髋臼缺损的疗效令人满意,能够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和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33.
颈前入路相关结构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颈前入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第3颈椎上缘至第7颈椎下缘的连续薄层断面图像。运用3D—DOCTOR软件,在计算机上分割重建该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并立体显示。结果:成功重建并立体显示第3~7颈椎、椎间盘、脊髓、颈神经、椎动脉、颈长肌、喉(气管)、咽(食管)、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和胸锁乳突肌等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建立了颈前入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论:在颈部三维可视化模型基础上,参照颈前入路手术步骤可逐层显示该手术相关的重要结构.为该手术的术前训练和模拟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骶骨肿瘤切除ISOLA重建骨盆环稳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ISOLA重建骨盆环稳定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2例骶骨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均应用ISOLA行腰骶部内固定植骨融合,其中24例行前后联合入路,结扎双侧髂内动脉;8例行单纯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术后经过6个月~5年的随访,术后感染去除内固定1例,因肿瘤复发死亡3例,再手术3例,失访5例,余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植骨融合好,骨盆环稳定,内固定物无松动,未发现断钉断棒现象。结论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ISOLA重建下腰椎及骨盆环稳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5.
股骨重建钉在股骨粗隆下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股骨重建钉(RIN)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SFF)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6月-2005年5月,采用RIN技术对4JD例SFF患者进行固定,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2..75岁。平均43.5岁。依据Seinsheimer分类:Ⅱ型5例,Ⅲ型13例,Ⅳ型21例,Ⅴ型1例。高能量损伤33例,低能量损伤7例。开放性骨折3例。[结果]4JD例随访8个月-2a6个月,平均1a8个月。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时间4.2月(3.2-6.5月)。按照韩一生评分标准,优26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5%。无感染、内固定失效、畸形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RIN技术是治疗SFF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6.
The carpal regions of ten cadaver extremities were imaged by CT. The images were combined into a 3-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carpus using a technique based on a dynamic programming algorithm to find an optimal estimate of the location of the bone boundaries in the CT images. The resulting set of surface points on each bone was used to compute volumes and principal and antipodal axes for the bones. A spatial coordinat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positions of the centroids of three bones in the distal carpal row. The angular orientations of all carpal bones were determined with respect to this system. The principal axes for the same bone among ten wrist specimens proved to be more widely dispersed than the antipodal axes for the same bones. The antipodal axes also correspond more closely to an intuitive notion of the “longest axis” of the bones. We conclude that the antipodal axis is a more reliable and useful measure of bone orientation than the principal axis.  相似文献   
37.
Immediate reconstruction of more than 1000 breasts was performed on high-risk patients on whom a prophylactic mastectomy was done. The mastectomy removes as much breast tissue as possible while leaving sufficient skin, and possibly the nipple-areola complex, to enable immediate reconstruction. The creation of symmetrical, well-balanced muscle pockets for the impla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producing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these cases.  相似文献   
38.
目的 :通过观察实验犬下腔静脉内放置可扩张性内支撑后血管的形态学变化 ,确定支撑的内皮化进程 ,以期为临床减少内支撑阻塞、合理应用抗凝剂提供组织学的依据。  方法 :在 14只杂种犬下腔静脉内放置金属内支撑 ,于术后 1个月起 ,逐月取下腔静脉作光镜和电镜检查。  结果 :术后 1个月左右 ,内支撑基本内皮化 ,5个月完成血管的重构。  结论 :早期抗凝治疗是防止内支撑阻塞的关键 ,首次提出内支撑放置后血管重构的现象  相似文献   
39.
Summary Split or full thickness eyelid defects resulting from tumor destruction or surgical excision present a dilemma for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ons. Full thickness eyelid replacement requires composite grafting of the skin, together with tarsal support of its substitute and mucosa. The flap described by Fricke in 1829 was used for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lamella in six lower eyelid defects. In three of our cases chondromucosal grafts taken from nasal septum were utilized for posterior lamella repair. The results have been satisfactory from a functional and cosmetic standpoint.  相似文献   
40.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优点。方法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5 0例 ,同期施行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 5 0例作为对照 ,分析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疼痛情况。结果 :鼻内窥镜组治愈率为96% ,手术时间 ( 35 .5 0± 5 .2 0 ) min,术中出血量 ( 2 3.2 2± 4.2 5 ) ml,疼痛发生率为 1 6% ;传统手术组治愈率为 90 % ,手术时间 ( 4 5 .64± 6.34) min,术中出血量 ( 31 .34± 5 .64) ml,疼痛发生率为 38%。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 ,鼻内窥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 P<0 .0 1 ) ,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 P<0 .0 5 ) ,术中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 ( P<0 .0 5 )。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照明好 ,术野清晰 ,直视下手术 ,易剥离粘连处和及时发现粘膜损伤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疼痛轻 ,术后并发症少 ,特别是鼻中隔矫正同期完成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及歪鼻矫正手术时更显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