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65篇
预防医学   27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微创医学》2011,(3):244
在线发表了荷兰的医学研究结果,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骨盆外照射放疗(EBRT)与患者长期存在泌尿道和肠道症状(如尿失禁、腹泻等)显著相关,还与患者的躯体活动功能(PF)及活动功能限制情况(RP)评分低显著相关。EBRT治疗15年后这些相关性仍存在。因此,尽管术后辅助EBRT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局部复发率(5.8%对15.5%),但对于存在中低级子宫内膜癌风险的患者,应尽量避免EBRT。  相似文献   
112.
目的了解克拉玛依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剂量水平,为职业健康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按照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的方法进行。结果2007~2009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1632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3.20mSv·a^-1,低于国家标准规定5年内平均有效剂量限值的1/5。其中从事放射性测井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达3.57mSv·a^-1,最低的是从事井下压裂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是1.55mSv·a^-1。结论克拉玛依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绝大多数职业人员剂量水平在安全范围之内,放射工作场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3.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获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较准确地提供放射工作人员接受辐射剂量数据,反馈放射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情况的信息,而且为放射职业病的诊断、治疗以及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提供依据。现将中日友好医院2005年-2009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总结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4.
半导体激光血管外照射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功率半导体激光外照射腕部血管对血液生化指标(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使用(激光波长650 nm)SAS-XNIB型半导体腕戴式激光治疗仪,输出总功率20 mW,选择122例患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及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激光血管外照射桡动脉治疗,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及糖尿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5%、94.38%、80.95%;血液生化指标中血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GLU)、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PAGT)治疗后下降幅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治疗后下降幅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激光血管外照射可改善高粘血症,降低高血脂、高血糖。为高粘血症、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5.
随着核(放射)技术的广泛应用,接触电离辐射的人员越来越多,电离辐射致放射损伤时有发生,为有效护理放射性皮肤疾病患者,研究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等三个协作单位共同起草。标准规定了放射性皮肤疾病护理原则、护理措施,适用于核和放射事故中大剂量局部外照射引起的急性、慢性放射性皮肤疾病患者的护理。本标准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放射性皮肤疾病诊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比较基于不同体位定位CT下不同勾画者勾画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靶区差异。方法 2016-2017年间27例保乳术后拟行EB-PBI的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序贯完成俯卧位及仰卧位模拟定位3DCT扫描。5位勾画者分别在两种不同体位CT图像上基于术腔金属夹完成瘤床(TB) 靶区勾画和临床靶区(CTV) 的构建。比较两种体位不同勾画者间的靶体积、变异系数(COV)、匹配指数(MD)差异。结果 无论仰卧位还是俯卧位时,不同勾画者所勾画TB、CTV均不同(P<0.001、P=0.001、P<0.001、P=0.001)。俯卧位时不同勾画者CTV交集比仰卧位大5.79cm3(P=0.011)。仰卧位时5位勾画者的COVCTV显著大于俯卧位(P=0.014)。仰卧位时5位勾画者的MDTBTB及MDTBCTV均显著劣于俯卧位(P<0.001、P=0.001)。结论 与仰卧位相比,基于俯卧位构建EB-PBI靶区可显著减少不同勾画者间差异,提高勾画者间的一致性。因此,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基于俯卧位施行EB-PBI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7.
2018年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法对883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显示,规范监测759人,其中7人年有效剂量超过调查水平,无超过年有效剂量限值者。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介入放射学类人员,为0.75 mSv∕年;最低为X射线工业探伤类人员,为0.22 mSv/年。医用辐射类与工业辐射类放射工作人员,诊断放射学与核医学、介入放射学人员,X射线工业探伤与其他类(主要为核子秤、料位计、测厚仪等)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综合三甲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十堰市放射工作人员整体受照水平较低,远低于国标限值。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分析天津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基本情况。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2016 - 2018年582家单位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分析连续3年的监测数据。结果 3年连续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11 790人次, 年集体有效剂量1 649.55人.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07 mSv/a。2016年和2018年均高于2017年年人均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201.04,P<0.01)。用人单位4个周期监测率,二级医院最高,非医疗机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49.68,P<0.01)。两两比较显示,核医学和牙科放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其次为诊断放射学和放射治疗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津市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基本符合职业接触人群个人剂量当量年限值的要求。加强三级医疗机构、非医疗机构监管和核医学、诊断放射学和放射治疗学人员的放射危害防护。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为了维护广大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提高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和能力。方法 根据考核方案,组织2018年全国个人剂量检测单位进行考核,通过分析考核结果,发现并解决技术服务机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结果 参加本次个人剂量能力考核的放射卫生服务机构为345家,其中优秀单位90家,优秀率为26.1%,合格单位(含优秀)322家,合格率93.3%;不合格单位23家,不合格率为6.7%。结论 通过多年组织考核,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能力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大多数参加考核的单位都能够按照考核方案较好的完成监测能力的考核工作。小部分单位的考核结果与参考值偏离较大,检测报告书写不够规范。不合格单位需要在检测中定期做好质量控制,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和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研究某医院粒籽源永久性植入治疗病房内的外照射剂量水平和分布情况,对其辐射风险进行评估,为加强粒籽源永久性植入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与监督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提出合理化的辐射防护建议。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对粒籽源永久性植入治疗病房内10类区域的剂量水平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并结合病人植入粒籽源数目和住院天数进行剂量分析。结果 该病区一年内共收住病人1232人次,其中行粒籽源永久性植入治疗病人432人次(190人),共植入粒籽源2.746843×1011 Bq(7423.9 mCi),人均6.3566×108 Bq(17.18 mCi),粒籽源永久性植入治疗病人年度住院天数2478天,平均住院6天。热释光剂量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处的剂量范围为0.23~13.94 mSv,均值为3.37 mSv,中值为1.90 mSv。其中病床两侧和输液架处的剂量范围明显高于其他点位处,经剂量/活度和剂量/(活度·天)分析,其差异依旧存在,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该粒籽源永久性植入病房内存在外照射剂量偏高的点位,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减少在此点位居留的时间或远离此点位。医护人员年度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亦低于本次实验点位剂量监测结果,与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和居留情况有关。工作人员在穿戴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在剂量安全范围内,可适当增加粒籽植入活度和住院天数。患者在术后穿戴防护,可明显降低其对医护人员的外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