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探针的纯化与否对基因芯片重复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探针的纯度对基因芯片重复利用的影响。方法将探针分为未纯化、纯化两部分并分别与基因芯片杂交,扫描芯片后,用探针剥脱液洗涤芯片;同等条件成像后,进行下一轮杂交。结果未纯化的探针杂交结果背景高,阳性信号界限不清楚;经探针剥脱液洗涤后,仍留有较高强度的背景和原与靶基因片段杂交的阳性信号,即使洗脱4次后,仍有背景和阳性信号存在。纯化的探针杂交结果显示背景低,一般经2次探针剥脱液洗过后,可以完全去除信号并进行下一轮杂交。结论未纯化的探针与基因芯片杂交后,此芯片不能应用于下一轮的杂交;而纯化的探针杂交后,芯片可以再次利用。由此说明探针的纯化是基因芯片重复利用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为了加快基因芯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研制一种集基因芯片清洗、温育、杂交等于一体的新型仪器,使整个过程可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完成。方法: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针对基因杂交仪微流路模块进行建模;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技术,应用CFX软件建模分析得到不同流路方式的液流情况;对固架承载结构进行静强度分析,得到其承载分布情况;对电加热模块进行热-固耦合分析,得到微流路模块热应力情况。结果:仿真技术为微流路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从而更高效地设计出了满足实验流程的基因芯片杂交、清洗微流路模块,避免了结构工艺因素的影响,使得到的实验数据更加科学可信。结论:运用仿真技术完成对微流路模块的设计研究,可以有效地缩短开发周期、节省试验成本,对于该类产品的试制与性能测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荧光标记物是目前杂交型基因芯片所检测的主要目标底物,本实验比较了3种基于PCR的荧光标记方法在基因芯片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荧光分子标记的引物或荧光分子修饰的核苷酸可以在PCR反应中通过Taq,Pfu等DNA聚合酶掺入到PCR产物中,在此过程中,荧光分子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掺入到PCR产物中。方法1:直接将荧光分子化学合成在引物的5’端;方法2: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分子修饰的核苷酸单体,由DNA聚合酶将其掺入PCR产物中;方法3:对PCR产物通过非模板依赖性的酶促加尾反应在其3’端随机加入荧光修饰的核苷酸。本实验优化了3种荧光标记方法,并以检测CYP3A4基因外显子5中4个核苷酸位点的探针微阵列为例,比较了检测效果。结果:在各自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从扩增、标记效率以及芯片杂交的信号强度、背景、分辨率等方面进行比较,3种方法得到的荧光标记样品无明显区别,但后两种方法操作过程复杂,使用成本高,对反应条件苛刻。结论:3种基于PCR扩增的荧光标记方法均可以提供优质的荧光标记探针或样品(底物),在实际应用中,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5.
目的应用寡聚核苷酸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转染肝癌细胞系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分析hHGF抗肝纤维化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应用包含20000条人类全长基因的寡聚核苷酸芯片ImaGene3.0检测hHGF转染的肝癌细胞系基因表达谱差异,并选择其中参与肝纤维化过程的存在表达上调基因[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用RT-PCR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基因芯片筛选出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转录因子、细胞周期素、细胞因子相关蛋白、糖脂类物质代谢相关酶及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因子等,RT-PCR验证参与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几种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其中STAT1和MAPK1表达明显上调,与基因芯片分析结果一致。结论hHGF转染肝癌细胞系存在基因表达差异,可能影响细胞周期的调控、物质代谢相关过程及细胞信号转导系统,hHGF可能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和MAPK通路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6.
HCV基因分型生物芯片探针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适用于临床实验室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ctisCvirus,HCV)基因分型诊断芯片的探针设计方案。方法 用TaxonomyBrowser和BLAST工具搜索GenBank中所有已登录的HCV序列,用Clustal.W算法进行序列连配与比对,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 5′非编码区(5′UTR)和核心蛋白区(C区)的比对文件,根据探针设计的原则和要求,确定探针在序列中的位置。用Oligo6. 0和PrimerPremier5. 0软件设计探针。设计芯片上 6×6的探针阵列模式。结果 从 778个HCV序列中获得 5′UTR和C区序列变异比对文件,发现 7个存在活跃共突变的区域。根据序列分析数据设计了 5′UTR27个探针和C区 9个探针。设计了由不同的探针组合构成的 33种杂交阵列模式。结论 采用 5′UTR和C区多探针联合检测的基因芯片技术可简化HCV分型方法,提高检测结果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7.
SARS病毒全基因组芯片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冠状病毒全基因组芯片检测SARS患者血、便和痰标本中的冠状病毒核酸,为SARS病毒核酸的诊断提供线索。方法:提取SARS患者血、便和痰样本中的冠状病毒RNA,经全基因组随机反转录和PCR扩增标记成荧光探针,与SARS病毒全基因组芯片进行杂交,同时用体外培养的病毒RNA和从健康人分离的白细胞的RNA分别做阳性和阴性对照,杂交后的芯片用Axon4100A扫描仪扫描和分析。结果:SARS患者的3种标本中都能检测到冠状病毒核酸的存在,与整个病毒基因组比较大都为一些不连续的片断。其中痰和便标本中的基因谱较为相似,并且发现编码S1蛋白的核酸在多数痰和便标本中是连续的。结论:冠状病毒全基因组芯片能够检测出SARS患者血、便和痰标本中的冠状病毒核酸,同时能够监测不同样本中该病毒全基因组变化的特点,初步显示该芯片用于临床检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BV DNA及拉米夫定耐药株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基因芯片技术检测 HBV DNA及拉米夫定耐药株在临床应用中的特异性、实用性。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法、双脱氧测序法分别对 4 3例服用拉米夫定且 HBV DNA仍为阳性的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及 10例非乙肝患者的血清进行 HBV DNA和 P区 5 2 8、5 5 2、5 5 5突变位点检测、对比。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 HBV DNA10 0 %相符 ;检测拉米夫定耐药突变株 12 4个位点结果相符 ,5个位点结果不相符 (P >0 .0 5 ) ,提示两种方法检测HBV DNA及 P区 5 2 8、5 5 2、5 5 5突变位点阳性率相等。结论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 HBV DNA及拉米夫定耐药株 ,其特异性可与 DNA测序媲美 ,在混合株检测方面比 DNA测序有更大的优势。其方法简便 ,能大量地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 ,可作为临床常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9.
目的:验证国产基因芯片检测HBV—P基因突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选择14例服用拉米夫定48周时HBV—DNA定量检测仍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标本,用HBV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芯片检测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基因,观察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上述血清标本中编码HBV—DNA聚合酶的P基因片段并直接测序,以对比检查P基因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结果:14例患者血清标本用基因芯片均检出HBV—DNA,9例为野生株,5例发生YMDD变异,其中3例为M552I(YIDD)变异,2例为M552V(YVDD)变异,同时均伴有L528M变异。与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结果完全相同。结论:国产HBV基因突变检测芯片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快速、简便等优点,可以替代繁琐的DNA序列测定和分析,可作为临床监测HBV—DNA变异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发育、损伤相关基因,为基因工程治疗CNS损伤提供以一些可能的靶基因.方法采用高密度的发育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了在视神经发育、损伤共8个不同的时相点上视神经的第一级投射站--外侧膝状体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以正常成年小鼠作为对照,共找到差异表达基因2 041个:高表达(ratio≥2)的基因1 095个,其中在发育期间高表达的基因560个,在损伤后高表达的基因416个,在发育期间和损伤后均有高表达的基因119个;低表达(ratio≤0.5)的基因946个,其中在发育期间低表达的基因275个,在损伤后低表达的基因458个,在发育期间和损伤后均有低表达的基因213个.对高表达的1 095个基因进行了功能检索、分组,共分为转录调节、信号转导、代谢和物质转运等17组,其中在发育阶段数量最多的功能组是转录调节组和信号转导组,在损伤过程数量最多的功能组是代谢组和物质转运组.一些和轴突生长、导向、突触形成相关的基因Efnb3、Ptn、Nrp、Dbn1只在发育期间表达,抑制轴突生长的基因Rtn4只在损伤后表达,一个和神经元的迁移、轴突的生长相关的基因--Mdk在发育和损伤过程中均有高表达.结论上述这些基因可能是视神经发育以及损伤、修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