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13篇
  免费   1668篇
  国内免费   315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4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82篇
内科学   196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130篇
综合类   3375篇
预防医学   100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834篇
  13篇
中国医学   7674篇
肿瘤学   38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599篇
  2021年   935篇
  2020年   868篇
  2019年   473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537篇
  2016年   588篇
  2015年   414篇
  2014年   1141篇
  2013年   692篇
  2012年   1049篇
  2011年   928篇
  2010年   731篇
  2009年   486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代表方的栀子豉汤类方,由于在理论上对其证治缺乏充分的认识,致使在临床上不能如桂枝剂、柴胡剂等经方那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提出栀子豉汤所治主证是热郁胃中所致的“心中懊”而非热扰胸膈的“虚烦”,而“心中懊”实乃胃中嘈杂。并进而分析了从热郁胃中至阳明腑实证与阳明湿热发黄证之间存在的内在病机演变过程,指出栀子豉汤是治疗阳明热证之第一法。  相似文献   
72.
从全国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12万余份出院病例中,遴选出78605份符合项目研究要求的病例,从中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通过对每一个病、证诊断所占有的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全国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标准为规范描述了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的层次结构,揭示了中医病、证的属性组合规律与因果关系,为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3.
为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早期白细胞粘附强弱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及其与肺损伤的关系,以及大承气汤能否减轻肺损伤的程度,将14 只家犬随机分成承气汤组(n= 5,ANP模型+ 大承气汤治疗),盐水组(n= 5,ANP模型+ 生理盐水治疗)和假手术组(n= 4)3 组。术后在流室系统下观察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强弱,并测定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TNF活性和肺损伤程度。结果显示:实验犬ANP时白细胞粘附活性增强,外周血及BALF中TNF活性升高;承气汤组白细胞粘附活性低于盐水组(P< 0.05),血清及BALF的TNF活性低于盐水组(P< 0.01);承气汤组肺损伤程度轻于盐水组。结果提示:白细胞粘附和TNF的过度分泌参与ANP病理生理及肺损伤的发生,大承气汤能够减轻二者介导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74.
就《伤寒论》水气的涵义、致病特点、形成与发病、证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水气是一个病理概念,具有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的双重性,其本质是体内停蓄之水,其致病过程具有动而不居的特点;痰饮、水肿、湿痹皆是水气为患。水气的形成机制是阳虚,阳不制阴。治疗以“温药和之”为常法,振奋阳气以祛除水气;非尽以温药和之为变法,攻逐、清热、滋阴皆在其中。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四物汤及其两味药组方治疗血虚证小鼠的补血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制成实验性小鼠血虚证模型,测定外周血象、CD34^ 细胞、细胞周期、NFS60细胞增殖以及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1)四物汤在各指标上都优于其两味药组方;(2)两味药组方中,当归相关组对CFU—E,CFU—Mix,CFU—GM的促进作用较好,且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而地黄相关组对CFU—E有增殖作用;白芍相关组能明显促进NFS60细胞的增殖;川芎相关组增加CD34抗原表达,并促进细胞由G0/1期向S期转化,其作用和所含的川芎嗪有关。[结论]四物汤全方优于两味药组方,各组方的作用靶点和作用强度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76.
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建立 RP- HPL C法测定葛根芩连汤各配伍组合中的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研究配伍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 L8(2 7)正交设计及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 SPSS10 .0 ) ,以 HPL C法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结果 葛根、黄连对方中黄芩苷含量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5 ) ,甘草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葛根、黄连、甘草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不存在两两交互作用。凡是黄连与黄芩的配伍组合皆有沉淀产生 ,并且沉淀中含有较多的黄芩苷。结论 葛根芩连汤配伍中葛根、黄连能降低黄芩苷的含量 ,甘草没有增加黄芩苷的溶出的作用。 p H值的改变可能是含黄连和黄芩配伍煎液产生沉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7.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茵陈蒿汤中蒿属香豆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太华  毕元  肖小河  袁海龙 《中草药》2003,34(7):603-604
目的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富集茵陈蒿汤中蒿属香豆素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 以蒿属香豆素为指标,考察大孔吸附树脂富集茵陈蒿汤中蒿属香豆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提取液上大孔吸附树脂柱,吸附30min后,以5倍树脂量的蒸馏水洗去杂质,再以3~4倍树脂量的70%乙醇洗脱蒿属香豆素为最佳工艺。结论 此法可较好地富集茵陈蒿汤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素。  相似文献   
78.
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海马神经元突触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汤益智作用的机理。方法:应用血清药理学和电生理方法,观察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发突触活动的影响。结果:含药血清作用48h可明显增加海马神经元自发动作电流(spontaneous action cur-rent,sAC)和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 aynaptic currenl,mEPSC)的产生频率,但并不影响mEPSC的幅度。结论:六味地黄汤可作用于突触前位点对海马神经元突触活动产生调节作用,该作用可能是其调节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而发挥益智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9.
加味桑白皮汤治疗重症肺系疾病(痰热壅肺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加味桑白皮汤在重症肺系疾病治疗中对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改善的作用。方法 对 36例重症肺系疾病患者除常规治疗外 ,加用加味桑白皮汤口服或鼻饲 ,浓煎 3汁 ,每日 3次 ,每次 15 0ml,2周为 1疗程。结果  36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显效 11例 ,有效 18例 ,无效 7例 ,多证候积分比较气喘、发热、咳嗽、咯痰 (P <0 0 1) ,苔脉、神志、唇甲 (P <0 0 5 ) ,均有显著性差异 ,血气分析前后变化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重症肺系疾病多症情危重 ,治疗棘手 ,中西医结合以加味桑白皮汤辅助治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0.
苓桂术甘汤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宋宗华  冯东  许俊博  毕开顺 《中成药》2003,25(2):133-138
目的:研究《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的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确定方中各药味的君臣佐使关系和质量控制指标。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方中组成药味进行药味与药量同时加减拆方。选择小鼠常压耐缺氧,对抗氯仿所致小鼠心律失常和利尿三项药理指标对所得16个处方进行药理实验;采用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SREG)与典型相关分析(CCOR)将所得药理数据和组方药味及药理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机制;同时对各处方进行HPLC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将所得药理数据和各指纹峰的峰面积(即各化合物的含量)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并确定其质量控制指标。结果:确定了方中以茯苓为君。以桂枝为臣,佐以白术,使以甘草的配伍关系,与对该复方中药的传统诠释相一致;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从50个色谱峰中选取17个作为药效物质基础,其中桂皮酸,甘草酸和去氢土莫酸被确定为质量控制指标。结论:本研究为探讨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