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8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95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59篇
临床医学   581篇
内科学   246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635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468篇
预防医学   22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528篇
  30篇
中国医学   370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375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387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51.
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2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老年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组疗效优于阿米替林组(uc=1.81,P<0.05),副作用轻于阿米替林组(t=5.01~15.91,P<0.05、0.01)。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新型抗抑郁药,适用于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52.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wallichii Franch.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川芎中的苯酞类成分藁本内酯(ligustilide)、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丁烯基苯酞(butylidenephthalide)、新蛇床内酯(neocinidilide)等是其主导香味成分,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日本也曾以苯酞类成分来评价川芎的质量。虽然藁本内酯在川芎中的量较高,但藁本内酯很不稳定,易分解,这给质量检测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相似文献   
53.
贺德碧  聂文燕  陈伟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1937-1938
目的:评价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5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末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体评定量表(CGI-SI)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总体疗效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西酞普兰组治疗1周开始起效,两组治疗前后比较HAMD量表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2、4、6周末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西酞普兰组的不良反应少于阿米替林组。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54.
丁苯酞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目的:观察丁苯酞(恩必普)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按已定型的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模型,用光化学法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致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94只MCAO大鼠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生理氯化钠溶液(NS)对照组各47只,另取3只RHRSP作为假手术组.治疗组于MCA闭塞d1起po丁苯酞150 mg·kg-1,bid,给药10 d.每日行神经行为学评分, d10处死大鼠取脑进行TTC染色及常规病理检查,观察局部血栓梗死灶微血管等的变化.结果:丁苯酞治疗1~6d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明显增加(如d4治疗组(17.14±0.38)分, NS组(15.29±1.11)分,P<0.05);治疗组梗死面积为(6.94±2.11)mm2,梗死灶占前脑面积百分比在治疗组为(1.82±0.50)%,均显著低于NS组[(8.90±1.96)mm2和 (2.40±0.65)%,均为P<0.05];治疗组局部血栓变小、梗死灶及周围微血管增生也显著多于NS组(79% vs 62%,P<0.05),灶内出血发生率减少.结论:丁苯酞可改善病灶局部循环,减小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酞普兰血药浓度。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法,用正己烷-异戊醇(98:2)提取血浆中西酞普兰,选用普萘洛尔为内标。色谱柱为NucleodurCN(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30mmol·L-1KH2PO4缓冲液(0.1%三乙胺,pH5.0)(40:60),激发波长:236nm,发射波长:306nm,流速:1.3ml·min-1,柱温:室温。结果本法线性范围在1-75μg·L-1(r=0.9996)。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6.8±5.0)%(n=15),日内RSD≤8.6%,日间RSD≤9.6%。结论本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及人体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56.
HPLC-MS同时测定4种新型抗抑郁药物的血药浓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何娟  周志凌  李焕德 《药物分析杂志》2005,25(12):1428-1432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同时测定血浆中氟西汀、西酞普兰,帕罗西汀及文拉法辛浓度的 HPLC-MS 方法,监测这4种药物的血药浓度,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氟伏沙明作为内标,样品碱化后固相萃取,用 MACHEREY-NAGEL C_(18)反相色谱柱(4.6 mm×250 mm,5μm,Germany)进行分离,以乙腈-缓冲盐(30 mmol 醋酸铵和0.6‰甲酸)(65:35)为流动相,柱温40℃,流速0.85 mL·min~(-1)。采用质谱电喷雾电离源(ESI)将样品离子化,选择性离子监测(SIM)准分子离子峰。结果:氟西汀、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文拉法辛及内标氟伏沙明在9 min 内完全分离;各物质在5~1000 ng·mL~(-1)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4;萃取回收率均大于73.2%;方法回收率均大于95.0%;最低检测浓度:氟西汀0.5 ng·mL~(-1)、西酞普兰0.3 ng·mL~(-1)、帕罗西汀0.3 ng·mL~(-1),文拉法辛0.1 ng·mL~(-1);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血药浓度的临床监护、中毒分析,药物动力学以及代谢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7.
利用球晶造粒技术盐析方法制备齐酞酸钠肠溶微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防止齐墩果酸邻苯二甲酸单酯钠(齐酞酸钠)在胃液中被转变成水不溶性化合物齐墩果酸邻苯二甲酸单酯(齐酞酸),提高齐酞酸钠的生物利用度,制备肠溶微球。方法根据球晶造粒技术,利用盐析方法,以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55)为肠溶基质将水溶性药物和水不溶性辅料共沉淀制备肠溶微球。在制备过程中,以0.1 mol·L-1氯化钠水溶液为贫溶剂、水和乙醇混合溶液为良溶剂,二氯甲烷为架桥剂,同时考察了微球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制备的20-60目肠溶微球具有理想的粉体学性质,相对于齐酞酸钠粉剂,肠溶微球的生物利用度是181.6%。结论水溶性药物微球可以使用水相代替有机溶剂为贫溶剂来制备,从而减少了有机溶剂的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8.
人血浆中西酞普兰的HPLC-荧光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了HPLC-荧光法测定人血浆中西酞普兰的浓度.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测定,用Zorbax SB C8色谱柱,磷酸二氢铵缓冲液(pH 3.5)-乙腈(65:35)为流动相,激发波长240 nm,发射波长302 nm.血浆中西酞普兰线性范围为1~100ng/ml,最低定量浓度为1ng/ml,日内、日间RSD均小于4.0%,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3.2%.  相似文献   
59.
5-氰基异苯并呋喃-1-酮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邻苯二甲酰亚胺经硝化、还原制得4-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还原1个羰基后加热脱氨并环合制得5-氨基异苯并呋喃-1-酮,最后经Sandmeyer反应进行氰基取代制得5-氰基异苯并呋喃-1-酮,总收率39%.  相似文献   
60.
GAP基地川芎药材中苯酞类成分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连续6年动态监测四川灌县徐渡等乡国家GAP示范基地川芎药材中的苯酞类成分,寻找其活性成分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含量规律。方法 用HPLC测定不同年份产川芎的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含量。结果 不同年份产川芎药材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含量之和在1.5%~2.2%之间波动,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的比值基本固定(在2.3~2.6之间波动)。结论 四川灌县徐渡乡产川芎药材具有道地特性,主要苯酞类成分含量与配比基本稳定,为中药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和指纹图谱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