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1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3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62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131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51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07篇
综合类   280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86篇
中国医学   127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2 毫秒
71.
莲子心微囊的安全性及实验性抗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确定莲子心微囊的安全性,研究莲子心微囊对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方法本文分别采用了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氯仿诱导小鼠心律失常实验模型,以及氯化钡诱导大鼠心律失常实验模型。结果小鼠最大耐受量为16.0g/kg体重;氯仿诱导小鼠心律失常实验中,微囊给药组可明显降低室颤阳性率(与空白组比较,P<0.05),氯化钡诱导大鼠心律失常实验中,微囊给药组具有明显的缩短心律失常时间和延长限定时间内心律恢复正常的持续时间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P<0.05),对心律恢复正常的出现时间也有提前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P>0.05)。结论莲子心微囊是一安全的制剂,而且初步证明其对实验性心律失常具有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72.
采用高压静电成囊装置,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囊材,制备卵黄免疫球蛋白(IgY)-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结果表明,所制空白微囊球形圆整,平均粒径为200gm。投药量和CaCl2浓度的优化条件分别为10mg/ml和0.1%,微囊包封率可达90%以上,在模拟胃液中2h累积释放率小于20%,微囊中IgY的生物活性为84.7%。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制低分子肝素缓释微囊。方法: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正交实验设计优选制备工艺,用液中干燥法制备低分子肝素微囊, 以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及大小分布,体外溶出试验研究其缓释性。结果:所得微囊颗粒圆整,粒径在100~800 μm,载药量为56.3%,8 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6.6%。结论:所制得微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4.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分泌特点,并观察微囊包裹对细胞存活率及BDNF和GDNF分泌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牛RPE,用高压静电成囊装置制备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细胞,台盼兰染色法检测囊内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BDNF及GDNF分泌量。结果原代及传代后RPE上清液中在基础状态下就能够检测到BDNF和GDNF,传代后两者的分泌量较原代无显著差异。微囊化细胞BDNF和GDNF分泌量在1-5 d与未微囊化细胞相比显著降低(P〈0.01),而6-8 d两组无显著差异。囊内活细胞数及BDNF和GDNF分泌量在体外培养的第14天至第21天趋于稳定。结论RPE基础状态下就能够分泌少量BDNF和GDNF,且不受传代及微囊包裹的影响。体外培养21 d后仍检测到囊内细胞的存活及BDNF和GDNF的分泌。牛RPE是一种具有一定前景的帕金森病细胞移植的供体。  相似文献   
75.
目的 采用一步固化法制作用于胰岛移植的海藻酸钠 -氯化钡微囊 ,研究这种微囊的牢固度及生物相容性。方法 用海藻酸钠和氯化钡为材料 ,采用一步固化法制成微囊 ,观察这种微囊的形态和大小。将其置于生理盐水中 37℃孵育 2个月或置于生理盐水中 37℃、15 0r min水浴振荡1h ,观察微囊的破损率及形态改变。将 5 0 0 0个空微囊分别注射于 12只大鼠腹腔内 ,于 2、6、10周各取 4只大鼠处死后用生理盐水灌洗腹腔 ,将灌洗液离心后计算其中空微囊数并观察微囊的形态改变。结果 一步固化法制作的海藻酸钠 -氯化钡微囊在 37℃培养箱孵育 2个月后破损率为 10 % ;于 37℃、15 0r min水浴振荡 1h后破损率为 18% ;植入空微囊后第 2周每只大鼠可灌洗出空微囊约 30 0 0个 ,微囊均呈圆形 ,完整 ,无纤维化 ;6 - 10周每只大鼠可洗出空微囊约 10 0 0 - 15 0 0个 ,其中 10 % -15 %微囊变形或有裂口 ,部分微囊有明显纤维化。结论 一步固化法制作的海藻酸钠 -氯化钡微囊具有较好的牢固度及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6.
目的:测定维生素E微囊在健康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方法:6只健康家兔随机交叉灌胃服用维生素E微囊,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中的血药浓度。结果:经PKPB-N1程序包拟合,药-时曲线符合一级吸收的双室模型。动物服用维生素E微囊后,血浆中药物T_(1/2Ka)=3.246±1.667h,T_(1/2a)=7.150±1.899h,T_(1/2β)=38.305±3.34h,达峰时间是12.10±3.807h,达峰浓度是8.652±2.404mg/L,曲线下面积为264.56±90.69.mg/L.  相似文献   
77.
混合细胞共微囊化对肝细胞功能的支持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YF  Xue YL  Nan X  Liang F  Luo Y  Li YL  Gao YH  Yue W  Pei XT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5):2481-2486
目的观察大鼠肝细胞、转基因肝星状细胞株HGF/CFSC和/或大鼠骨髓来源Thy-1^+β2M^-细胞(BDTC)共微囊化对肝细胞生物学活性的支持,及腹腔移植混合细胞微囊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利用微囊发生器制备含肝细胞或混合细胞的微囊,依微囊内包裹细胞种类不同,分为微囊化肝细胞组、微囊化肝细胞+CFSC/HGF组)和微囊化肝细胞+CFSC/HGF+BDTC组,通过观察囊内细胞形态和体外培养测定培养液中白蛋白和尿素的分泌,判断各组囊内肝细胞活性和功能的维持;将90%肝大部切除所致的急性肝衰竭大鼠按照移植微囊种类不同分为空囊对照组和上述3个实验组(每组10只),观察腹腔植入后不同时间大鼠的一般状况、存活时间、血生化改变、肝组织再生及微囊化移植物的组织学特征。结果与单独肝细胞微囊者相比,混合细胞微囊内肝细胞存活时间超过1倍,培养液中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量明显增加(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微囊化肝细胞或微囊化混合肝细胞移植后,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显著改善、存活率明显提高(10/10 vs 1/10),其肝组织再生完全;移植21—42d时,部分微囊附着于肝脏表面并出现血管化,微囊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微囊内仍有存活的细胞,以微囊化混合肝细胞组优于微囊化肝细胞组。结论混合细胞共微囊化能明显改善囊内肝细胞的存活寿命、形态和功能的维持,微囊化混合肝细胞腹腔移植对促进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微囊化CHO/pcDNA3.1/mIL-12细胞皮下移植及联合5-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微囊化的CHO/pcDNA3.1/mIL-12细胞移植到荷瘤小鼠的皮下,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荷瘤小鼠的生存期,20d后,检测小鼠血清Th1和Th2类细胞因子IFN-γ、IL-2、IL-12和IL-4、IL-10的水平及NK细胞和CTL细胞的活性。结果:经微囊化CHO/pcDNA3.1/mIL-12细胞皮下移植干预治疗后,小鼠血清Th1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NK细胞和CTL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强,而Th2类细胞因子则明显降低;小鼠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生存期明显延长;同时可部分改善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结论:微囊化的CHO/pcDNA3.1/mIL-12细胞皮下移植可以明显改善荷瘤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部分减轻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 ,对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和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均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9.
大鼠胰岛与生长因子共微囊提高囊内胰岛存活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微胶囊胰岛皮下移植治疗化学性糖尿病小鼠和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与大鼠胰岛共微囊对提高囊内胰岛存活率的作用.方法 选取C57BL/6雄性小鼠皮下预血管化糖尿病模型25只,行微胶囊大鼠胰岛皮下移植.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①A组:GF与大鼠胰岛共微囊移植组;②B组:微胶囊大鼠胰岛移植组;③C组:GF微囊移植组;④D组:大鼠胰岛移植组;⑤E组:空囊移植组.观察受体小鼠的血糖和体重变化,移植后8周比较微胶囊内胰岛存活数.结果 移植后1周至移植后3周A组与B组间血糖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移植后4周至移植后8周A组与B组间血糖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后1周至移植后4周B组与C组间血糖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C组血糖异常升高,移植4周后小鼠陆续死亡.D组和E组移植无效.A组和B组间各实验点小鼠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小鼠体重成模时下降,移植2周后开始上升.A组和B组胰岛存活数有非常显著差异(F=36.84,P<0.01).结论 GF与大鼠胰岛共微胶囊移植,GF可促进胰岛的细胞增殖和再生,显著提高囊内胰岛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caveolin-1对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法转染喉鳞癌细胞株Hep-2细胞,筛选出稳定高表达caveolin-1的克隆,并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鉴定;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酸化EGF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磷酸化Erk1、2,caveolin-1蛋白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caveolin-1和EGFR的结合情况;转染后的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裸鼠移植瘤中caveolin-1、磷酸化EGFR、磷酸化Erk1、2的蛋白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成功筛选到稳定高表达caveolin-1的克隆;与对照组相比,转染后的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组中裸鼠均形成肿瘤(100%,4/4),稳定转染caveolin-1的Hep-2-CAV1-2组中裸鼠未形成实体肿瘤(0%,0/4),Hep-2-CAVl-3组中4只裸鼠中只有3只形成肿瘤(75%,3/4),但肿瘤生长缓慢,最终生成肿瘤的重量与未转染组相比明显减小(t=3.05,P〈0.05);免疫共沉淀显示caveolin-1与EGFR在Hep-2细胞中是结合的;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转染caveolin-1后细胞中EGFR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caveolin-1能够抑制喉鳞状细胞癌细胞株Hep-2的生长,抑制EGFR-MAPK信号通路可能与其抑癌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