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05篇
  免费   867篇
  国内免费   811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246篇
妇产科学   61篇
基础医学   1929篇
口腔科学   181篇
临床医学   2221篇
内科学   337篇
皮肤病学   41篇
神经病学   2979篇
特种医学   1229篇
外科学   7394篇
综合类   1875篇
预防医学   427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831篇
  5篇
中国医学   407篇
肿瘤学   366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397篇
  2021年   705篇
  2020年   607篇
  2019年   508篇
  2018年   533篇
  2017年   540篇
  2016年   499篇
  2015年   615篇
  2014年   1148篇
  2013年   1471篇
  2012年   954篇
  2011年   1288篇
  2010年   1034篇
  2009年   968篇
  2008年   1011篇
  2007年   891篇
  2006年   843篇
  2005年   755篇
  2004年   643篇
  2003年   571篇
  2002年   466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408篇
  1999年   306篇
  1998年   251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175篇
  1994年   163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178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118篇
  1987年   119篇
  1986年   77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81篇
  1983年   62篇
  1982年   65篇
  1981年   46篇
  1980年   49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33篇
  1977年   46篇
  1973年   24篇
  1971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3 毫秒
961.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不稳定性齿突游离小骨的临床特点及后路融合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2年5月本院采用手术治疗有临床症状的不稳定性齿突游离小骨患者26例。分析总结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26例患者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6-66岁,平均43.3岁。15例既往有明确外伤史,21例患者有颈部症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症状,术前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8-15分,平均10.1分。所有患者影像学均有寰枢椎脱位表现,其中22例为可复性,有2例伴有上颈椎其他畸形。24例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2例行枕颈融合术,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12-36个月),26例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颈部症状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为12-17分,平均15.1分(P〈0.05)。结论不稳定性齿突游离小骨容易损伤脊髓,应尽早手术重建其稳定性,经后路融合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62.
目的:探讨C2,3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4月~2013年3月,采用C2,3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8例。根据Levine分型标准Ⅱ型骨折6例,ⅡA型骨折2例。手术均采用OASYS内固定系统,并在C2,3椎板及关节突间植骨。为确保安全及准确,所有操作在C形臂X线机导航下完成。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采用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及CT扫描评估固定融合节段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结果8例患者颈椎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术后1例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愈合。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2,3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以复位骨折并使之达到骨性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63.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8例,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9.3±1.8;有颈枕区疼痛症状者30例,颈枕区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3.9±1.1;36例患者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27.6±8.3;有发作性眩晕症状者6例;寰枢椎脱位26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并达到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600 mL,平均295 mL;手术时间95-210 min,平均157 min。术后随访个6-42个月,平均21个月,35例术后6月获得融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骨小梁,植骨融合率97.2%。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至13.7±2.0,平均改善率58%;术后VAS评分1.8±0.9;NDI降低至12.9±6.4。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椎板钩脱位、松动,6例有发作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有良好临床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64.
目的 研究氢气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氢水治疗组。对照组仅接受暴露,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组动物采用ZIVIN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成脊髓腰骶段缺血35 min 后行再灌注;氢水治疗组动物在再灌注前5 min腹腔注射饱和氢盐水(5 mL/kg),再灌注后8 h重复注射。不同时间点检测后肢运动功能。术后72 h取脊髓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氧化-抗氧化指标检测及ELISA检测细胞因子。结果 含氢生理盐水治疗能显著改善动物神经功能、抑制脊髓神经元凋亡、抑制氧化应激、改善抗氧化能力,同时降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从而发挥脊髓保护作用。结论 腹腔注射含氢生理盐水通过抗氧化和抗炎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65.
目的 比较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1年3月采用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腰椎退变患者46例(Dynesys组),以同期行PLIF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PLIF组).记录2组手术前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近侧邻近节段的椎间ROM,评估2组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轻度升高(P>0.05),而PLIF组显著升高(P<0.05)且大于Dynesy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9°(P<0.05),而PLIF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P<0.05).2组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M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且PLIF组大于Dynesys组(P<0.05).Dynesys组有6例患者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PLIF组患者有15例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PLIF组有1例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ROM,邻近节段椎间ROM的增幅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数均较低.  相似文献   
966.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对54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4~60岁,平均42.7岁;病变节段为L4/L534例,L5/S120例。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MiTLIF)组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OTLIF)组,分别为24例和30例。分析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观察术后1年椎间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4个月,MiTLIF组出血量(40.2±15.6) mL,住院时间(6.2±2.4) d,术后2周JOA评分18.7±1.9,OTLIF组出血量(203.6±52.8) mL,住院时间(10.8±4.2) d,术后2周JOA评分15.1±1.4,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JOA评分,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时,MiTLIF组出血量更少短期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67.
目的 评价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K-Rod动态固定对邻近节段保护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9月采用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 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1例患者.A组(K-Rod组)24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存在退变,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B组(单节段融合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行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2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椎间隙高度、腰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头侧邻近第一节段活动度(ROM1)、头侧邻近第二节段或尾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ROM2)、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结果随访 24~37个月.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改善,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腰椎总ROM术前及末次随访之间均无差异.A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2组ROM1及ROM2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出现11(11/138,8%)枚螺钉松动;B组无螺钉松动.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增加的动态固定保护了术前已存在退变的节段,避免了多节段融合,降低了单节段融合邻椎病的风险,因此适应证选择合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8.
目的探讨老年颈椎病前路多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影像学变化。方法 2003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167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33例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资料纳入本次研究。33例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拍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比较分析手术前后Cobb角和相邻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以及术后颈椎手术节段Cobb角在动力位X线片上的变化。行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析相邻节段退变骨赘形成情况及其与钛板长度的相关性,并用Epstein标准对手术结果行主观评价。结果 33例患者术后Cobb角和相邻节段ROM较术前明显增大。术后颈椎手术节段Cobb角在过屈及过伸位X片上变化不明显。骨赘形成与钛板是否偏长之间无相关性。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改善率为66.35%。患者主观评价结果优良率为75.76%。结论应用颈椎前路多节段经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颈椎病,能有效改善颈椎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疗效良好;术后相邻节段可能退变;部分患者术后相邻节段有骨赘形成,但与钛板是否偏长无关。  相似文献   
969.
目的 探讨在屈曲位时利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提拉复位治疗伴有严重脱位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伴有严重脱位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随访12~ 18个月.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法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测量并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的Cobb角.结果 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脱位完全纠正;术后Cobb角由术前平均21°恢复至4°;15例神经功能有1~3级恢复.结论 利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在屈曲位时撑开提拉复位治疗伴有严重脱位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肯定,复位方法简易.  相似文献   
970.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和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老年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获完整随访的老年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情况。根据手术方法患者分为2组,A组41例行传统开放减压、PLIF,B组35例行PTED。记录2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切口视觉模拟量表(vicual aneli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X线照射时间、出血量等指标显著降低(P〈0.01)。随访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24个月较术后1个月ODI明显改善,B组改善优于A组(P〈0.05)。结论 PTED在术中切口、出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优越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