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41篇
  免费   578篇
  国内免费   755篇
耳鼻咽喉   729篇
儿科学   457篇
妇产科学   260篇
基础医学   339篇
口腔科学   353篇
临床医学   1175篇
内科学   1280篇
皮肤病学   134篇
神经病学   594篇
特种医学   6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6066篇
综合类   1676篇
预防医学   500篇
眼科学   234篇
药学   688篇
  3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44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473篇
  2020年   446篇
  2019年   552篇
  2018年   514篇
  2017年   393篇
  2016年   467篇
  2015年   464篇
  2014年   924篇
  2013年   823篇
  2012年   878篇
  2011年   1113篇
  2010年   1075篇
  2009年   1092篇
  2008年   962篇
  2007年   973篇
  2006年   832篇
  2005年   744篇
  2004年   550篇
  2003年   478篇
  2002年   418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01.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总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方法选择Fontaine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共23例。入选标准:膝上无理想的用于旁路术的流出道,股深动脉主干长度达到或超过股骨干中点且与胭动脉间有侧支血管,近端动脉病变导致股深动脉内无正常动脉血流。采用旁路术、取栓术及股深动脉成形术重建股深动脉血流。结果全部FontaineⅢ期病例于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9例FontaineⅣ期病例中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7例,6例于术后10d行截足(趾)术,1例于术后1周行膝上截肢术。手术后踝/肱血压指数显著增加(P〈0.01)。术后22例随访2个月至6年,移植血管3年通畅率为82%。结论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暂时性关腹方法一真空敷料装置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聚丙烯薄膜、手术巾、塑料黏贴膜和引流管等构建真空敷料装置。记录使用此装置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和并发症。结果 有13例患者共使用真空包扎15次进行暂时性关腹,其中5次(33.3%)是因为腹内压增高无法获得无张力的筋膜对合,4次(26.7%)是为了再次手术探查,2次(13.3%)是因为损伤控制,4次(26.7%)是上述多个因素的联合。7例(53.8%)患者最终完成腹壁全层对合关闭,5例(38.5%)患者无法直接对合腹壁缺损,最后行创面断层皮片植皮;3例(23.1%)患者出现腹腔内脓肿,无1例出现消化道瘘,无内脏脱出。1例(7.7%)在试图关腹之前死亡,与真空包扎无关。结论 真空包扎可使患者获得直接腹壁肌肉筋膜层关闭,并发症发生率低、易于掌握,是一种较好的暂时性关腹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颈椎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989年至2006年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颈椎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3例;年龄34-72岁,平均53.8岁。依据肿瘤的WBB分期,实施次全或全椎体切除术3例,矢状切除术2例,次全或全脊椎切除术2例,颈椎管内脊索瘤囊外摘除术1例。脊柱稳定性重建术中,取自体髂骨植骨5例,钛网内骨水泥填塞前路椎体支撑2例。术后行辅助放疗。结果 患者术后神经根性刺激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或消失,颈髓压迫症状多有1-2个级别以上的改善。术后病理检查均可见典型“Physaliphorous细胞”。随访3~120个月,平均43.5个月。内固定物融合良好,植骨融合率100%。肿瘤局部复发4例,1例死于肿瘤复发后的高位截瘫并发症,全脊椎切除者未见复发迹象。7例未见远处转移,1例颈椎管内脊索瘤者既往有骶骨脊索瘤手术史,故考虑为原发骶骨脊索瘤继发硬膜下转移。结论 颈椎脊索瘤临床相对少见,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应重视CT和MR检查。全脊椎切除术结合术后局部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被引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被引情况,从文献引证角度了解该刊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方法:利用清华大学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总被引2039篇次,被引频次逐年上升。2002年自引率1839%,单篇平均被引1.2次,影响因子0.293。结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已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专业特点,具有较高的被引率,是我国骨科领域的精品期刊之一。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提高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28例行脾切除术,4例行脾切除 原发病灶切除,4例未手术治疗。结果 32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良性病变24例。均痊愈。脾脏恶性肿瘤12例,预后差。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诊断手段。脾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6.
桡骨头切除对肘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目的:探讨桡骨头粉碎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0个尸体标本,分别测定在其它组织无损伤时,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切断时的力-位移曲线(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结果: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的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均大于其它组织无损伤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切断时的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均大于其它组织无损伤时和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在其它组织无损伤时,单纯桡骨头切除是安全的;合并肘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可在有效修补韧带的同时作单纯头切除,必要时行假体置换;合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损伤时,最好作假体置换。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评价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35例颈椎病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47~68岁,平均56·4岁;3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例为颈椎术后翻修;椎管矢状径4·6~9·3mm;椎管矢状面狭窄率达39%~84%,平均49·3%;减压节段C3-C59例,C3-C620例,C4-C76例。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所减压的节段侧块上Cervifix固定,采用Roy-Camille置入侧块螺钉。先用磨钻在所减压节段的棘突根部开预穿孔,开门后穿粗丝线于Cervifix的纵连杆拉紧并打结,行水平方向固定。垂直方向在开门侧的椎板上打预穿孔,用“斜拉桥”原理悬吊于临近未减压的棘突上加固。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术后颈围领保护3个月。结果:35例平均随访15个月(7~18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8·0分,术后平均15·7分。术后3个月复查CT及X线片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仅有3例诉颈部有僵硬感,局部无疼痛。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基本接近正常。6个月后僵硬感基本消失。结论: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效果满意,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120例直肠疾病患者经肛门括约肌路径手术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经肛门括约肌路径的手术(Mason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8月至2005年8月同120例中下段直肠疾病患者施行Mason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直肠绒毛状腺瘤61例。其中伴癌变者26例;直肠癌25例;直肠黏膜下结节17例;直肠阴道瘘13例;直肠尿道瘘1例;直肠良性狭窄3例。103例直肠肿物中行直肠部分切除术98例,直肠节段切除术5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1.7%),直肠。皮肤瘘4例(3.3%)。肿瘤局部复发3例(2.9%)。全组术后无发生肛门失禁者。确诊直肠癌的51例患者术后存活逾5年者达90.2%。结论Mason手术具有手术径路直达、术野表浅和显露良好的优势。适用于可行局部手术治疗的中下段直肠良、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9.
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750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7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每侧疝手术时间5~15 min,平均7 min.715例患儿得到随访,随访率为95.3%,术后随访6~24个月,发现阴囊积气3例,脐戳孔大网膜疝3例,术后伤口线头异物反应4例,术后疝复发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安全、简易、有效的手术方法,其美容效果极好,手术并发症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影响IIIA期N2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因素,并分析经手术治疗不同亚组病人的生存率差异。方法分析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146例手术治疗的IIIA期N2NSCLC病人的可能影响预后因素:病理类型、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手术方式、临床N2情况,N2转移组数及个数、术后辅助治疗等,并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IIIA期N2NSCLC病人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9.86%和14.56%。单因素分析示肿瘤位置、临床N2情况、N2转移组数及个数是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示肿瘤大小、临床N2情况,N2转移组数和肿瘤位置影响预后。右肺下叶肿瘤单组或单个N2转移,预后最好。结论纵隔N2转移淋巴结的大小、个数和组数是影响术后生存率主要因素。手术前未发现N2转移(mN2),有1组N2转移(N2L1),N2转移数少于4个者手术治疗效果好。右肺下叶肿瘤发生单组N2淋巴结转移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