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89篇
  免费   1204篇
  国内免费   1029篇
耳鼻咽喉   25篇
儿科学   561篇
妇产科学   119篇
基础医学   1294篇
口腔科学   312篇
临床医学   2275篇
内科学   533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603篇
特种医学   1116篇
外科学   9815篇
综合类   364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530篇
眼科学   607篇
药学   1094篇
  29篇
中国医学   1671篇
肿瘤学   179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394篇
  2022年   557篇
  2021年   783篇
  2020年   851篇
  2019年   624篇
  2018年   698篇
  2017年   688篇
  2016年   727篇
  2015年   811篇
  2014年   1763篇
  2013年   1562篇
  2012年   1468篇
  2011年   1559篇
  2010年   1367篇
  2009年   1189篇
  2008年   1123篇
  2007年   1154篇
  2006年   1017篇
  2005年   866篇
  2004年   757篇
  2003年   666篇
  2002年   564篇
  2001年   440篇
  2000年   395篇
  1999年   370篇
  1998年   272篇
  1997年   235篇
  1996年   215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57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19篇
  1977年   27篇
  1976年   6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通过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65%)较对照组(18.6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7天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较对照组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并发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进而促进患者功能有效康复。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针刀与针灸配合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针灸康复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64例,并严格按照系统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与针灸配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和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VAS、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高于观察组,Fugl-Meyer、JOA评分低于观察组,且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对照组腰骶疼痛评分和腿疼痛评分均低于观察组,直腿抬高度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针刀与针灸配合治疗效果显著,效果优于单一使用针灸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探讨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随访本院1993-2003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髓核摘除术病例236例,对术后腰腿痛症状未缓解或症状消失后再复发者复查X片、CT或MRI了解病因。结果手术疗效不佳者25例。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为残留髓核再突出、术后脊柱不稳倾向增加、对侧隐窝狭窄认识不足、神经根损伤、极外侧型椎问盘突出漏切、感染、术后椎管内瘢痕黏连等。全椎板切除术较椎板问开窗术更易发生椎管内瘢痕黏连(P<0.01)。结论首次手术时应尽可能取净髓核组织,对动力位摄片发现有椎问不稳倾向者行后外侧植骨或椎体问植骨融合,常规探查并妥善处理侧隐窝,牵拉神经根时间不应过长且用力轻柔。行腰椎间盘CT和MRI扫描时,应注意包括椎间盘相邻上下椎体的1/3部,以防止遗漏极外侧型椎问盘突出,尽量采用椎板间开窗术式以减少脊柱创伤,术中间断冲洗,术毕持续负压引流,以减少术后黏连,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25.
CT引导下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CT引导下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对1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行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结果:15例均成功,随访1~16个月,优良率93.3%,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行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对神经根变异的探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神经根变异情况,防止出现术中神经根损伤。方法:回顾分析自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应用M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4例,其中男452例,女272例。对术中发现存在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术中所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37例神经根变异,发生率为5.1%。与术前的临床表现吻合,全部神经根变异患者均在MED下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损伤。结论:仔细探查及分离突出髓核周围神经根发出情况.确定有无神经根变异是防止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发生神经根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椎板减压后复位,用棘突或髂骨植于一侧开槽处扩大椎管,并进行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植骨,对54例随访病人的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和CT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39个月,临床优良率为81.1%。随访X线片显示椎板明显后移,CT测量与术前对比显示椎管内径扩大明显。结论: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28.
腰椎穿刺术后头痛与卧床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术后平卧时间30min、2h对头痛的影响。方法对794例具有腰椎穿刺术适应证而无禁忌证并排除有关因素的患者,随机分为30min组、2h组。分别观察术后头痛发生率。结果30min组头痛发生率为(8/460)1.74%,2h组为(7/334)2.10%,两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说明腰穿后卧床时间长短(30min~2h),对腰穿后头痛的发生率无影响,可缩短至30min,没有必要卧床2h,更没有必要卧床4~6h。  相似文献   
29.
Facet joi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vertebral load transmission and are crucial for rotational kinematics. Clinically, the role of facet joints as a possible source of low back pain is seen as controversial and at present is not sufficiently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human lumbar facet (zygapopyhysial) joints from donors with advanced age were analyzed macroscopically, for degenerative changes. The aim was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and morphology of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se joints. Lumbar facet joints (L1–L5) of 32 donors were studied (mean age 80.1±11.2 years). Joint capsules were carefully removed and joint surfaces (5 zones) examined using magnifying glasses and probes. In the result, the majority of facet joints showed cartilage defects of varying extent. Defects were located mostly at the margins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 the central zone being relatively well preserved. Defect localization was different between superior (most cartilage defects in superior zone) and inferior (most defects inferiorly) facets. Further, defects were more severe caudal (level of L5) and in older persons. Osteophytes were present in up to 30%, located mostly at the latero-dorsal enthesis of the joint capsule on the superior facet. In conclusion, most margins of the articular facets are subject to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lumbar spine of elderly persons, the topographical pattern being different in superior and inferior facets. This observa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segmental motion patterns during extension/flexion movements of the facets. Sometimes, due to the marginal extension, it is obvious that not all changes can be assessed by CT or MRI.  相似文献   
30.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因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滑脱症曾行后路减压、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12~132个月(平均41.6个月)出现新的腰腿痛症状的病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与术前资料比较,并行手术治疗.结果:X线片显示融合的上方(1个节段7例,2个节段1例)或下方(1个节段2例)邻近节段出现了退变,首次术前及术后上述邻近节段均未见退变征象.8例MRI显示邻近节段出现了新的椎管狭窄,且有明显的神经压迫.采用后路术式,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经7~36个月平均12.1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0%.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之一,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的原因.对于有明显神经压迫者,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