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5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29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7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17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0篇
特种医学   213篇
外科学   1554篇
综合类   369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08篇
  2篇
中国医学   295篇
肿瘤学   5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技术的运用能否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方法将髓中受细胞复合至同种异体椎间盘,体外培养后植入犬L4/k椎间隙作为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行同种异体椎间髓移植。使用影像学、生物力学及组织学分析评估植入椎间盘的转归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椎间盘可与宿主椎体实现骨性融合。对照组椎间盘术后退变明显,12周时其椎间盘高度及髓核信号比灰度值明显低于实验组,稳定性丧失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移植椎间盘结构保持较好,髓核细胞数量较多,排列规则;对照组髓核形态保持欠佳,结构紊乱,髓核细胞数量减少,退行性改变明显。结论通过复合种子细胞实现异体椎间盘的组织工程化可有效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A-O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对3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每组各16例,分别行MA-OTLIF和微创TLIF(MIS-TLIF)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型臂X线曝光次数、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差异。结果32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8个月。无一例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破裂、脑脊液漏、置钉失误及术后伤口感染。MA-OTLIF组手术切口长度较MIS-TLIF组长,但手术持续时间和术中C型臂X线曝光次数均低于MIS-TLIF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OTLIF组、MIS-TLIF组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1.3±0.7)、(1.1±1.0)分和(1.2±0.6)、(1.2±0.8)分,较术前的(7.6±0.8)、(7.6±0.8)分有明显改善(P <0.05)。结论MA-OTLIF既有与OTLIF相似的手术操作空间,又兼具MIS-TLIF微创之优势,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3.
王晨峰  卢旭华 《脊柱外科杂志》2022,20(5):322-326,333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椎间盘退行性变(IDD)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寻找疾病的新型诊断标志物。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GSE124272、GSE150408数据集下载IDD相关的外周血样本芯片数据,筛选出IDD组和正常组之间的DEG。使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DEG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然后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获取关键基因,并利用GSE23130数据集中的纤维环样本芯片数据进行验证。利用GSE124272、GSE150408数据集中的数据,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外周血中关键基因的诊断效能。结果 联合分析后筛选出597个DEG,包含363个上调基因和234个下调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DEG主要参与细胞黏附、细胞凋亡、趋化作用和细胞迁移等功能,KEGG分析发现DEG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和癌症中的信号通路。PPI网络分析筛选出17个关键基因,经验证获得RBMX、EEF1A1、SSR1和POLR2C这4个基因,ROC曲线分析显示这4个基因对IDD诊断效能显著,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741、0.710、0.702。结论 RBMX、EEF1A1、SSR1和POLR2C或可成为IDD的新型诊断标志物,为该病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
Disc degener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herniation and/or rupture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IVD) are due to a failure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of the annulus to contain the contents of the nucleus. This results from inadequate maintenance of the matrix components as well as the proteolytic activity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that degrade matrix molecules. Arresting progression of disc degeneration in the annulus holds greater clinical potential at this point than prevention of its onset in the nucleus.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we have therapeutic aims that would decrease levels of the cytokines and growth factors that indirectly lead to disc degeneration via stimulating MMP and increase levels of several beneficial growth factors, such a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with the addition of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that would stimulate cell growth and matrix synthesis. For this study, we attempted to address these imbalances of metabolism by using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reated annulus fibrosus cells isolated from porcine IVD tissue and incubating the cells in a growth factor rich environment with PRP.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P in vitro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of the major matrix components (type II collagen and aggrecan) and decreased the inhibitory collagenase MMP‐1. This application will address a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intervening early in the degenerative process.  相似文献   
95.
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微创通道精确开窗与经传统开放入路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经微创通道手术(A组)38例,传统开放手术(B组)34例,术后经过≥36个月的随访;统计手术相关参数和并发症,影像学判断脊柱稳定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Spangfort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的优越性。结果 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和出血量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椎间隙定位错误2例,腰椎不稳1例,其余并发症2组相似。2组患者所有术后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各随访时间点B组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腿痛VAS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ODI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功能逐渐改善,组内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术后评分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pangfort评分标准,A组"优"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对椎间隙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并去除合并骨性压迫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了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6.
正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部分LDH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一定临床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经正规的非手术治疗后,其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需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两大类。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费用低、住院天数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近20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推广和手术器械的改进,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椎不同运动状态时椎弓根钉的置入位置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正常人有效性腰骶椎(L_3~S_1)模型。根据椎弓根钉在椎体的位置,分别建立融合模型A、B、C。并根据不同工况对这3种模型施加相应的预载荷及扭矩,分析比较不同腰椎轴向运动时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正常有效的L_3~S_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椎弓根钉棒系统融合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后伸状态下,模型A的L_3/L_4椎间盘应力明显增加,而模型B、C较融合前无明显变化;在侧曲状态中,模型B、C的L_3/L_4椎间盘应力变化不大,而模型A显著增加;在其余状态中,3个模型的L_3/L_4椎间盘应力均升高,其中以模型A增加最为明显。3个模型在所有状态下L_5/S_1椎间盘的应力均较融合前略有升高,其中模型B、C应力的变化小于模型A。结论椎弓根钉尖端位于椎体上1/3区域会显著增加融合节段上位邻近椎间盘应力,进而引起相邻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术不会明显增加邻近下位椎间盘的应力。  相似文献   
98.
汪勇刚  徐林军  胡伟  许永涛 《骨科》2016,7(2):94-97
目的:探讨采用经后正中入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通过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40例,以常用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中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为观察指标,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年、术后2年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予以比较这些参数的变化,从而评估PLIF手术对脊柱骨盆平衡的影响。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腰腿痛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术后的LL、SS、PT比较,LL从术前的38.6°±5.2°增加到术后的46.8°±7.3°(t=2.904,P=0.01),SS由术前的28.2°±6.7°增加到术后的33.4°±5.3°(t=3.608,P=0.038),PT由术前的21.6°±7.8°减小到术后的18.2°±9.4°(t=3.062,P=0.041);而术后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5例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增加,由术前的(12.5±1.8)分升至末次随访的(21.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术式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有效地改善腰椎前凸的病理状态,恢复腰椎正常的生理前凸,从而对维持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分析及手术技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21例,分析对比术前,术后患者VAS及ODI评分,采用MacNab评分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所有2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85min,平均65min:出血量10-50ml,平均20ml,住院时间5-7天,其中197例患者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4.7个月,术后3个月和1年时的VAS评分、ODI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有显著性改善(P<0.01),术后12个月评分相比术后3个月,评分亦有改善,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1年时MacNab评分优155例,良33例,差9例,优良率为94.4%。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低的优点,易得到患者接受,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今后脊柱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39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已采取的不同术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63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融合内固定;B组76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融合与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采用电视透视吞咽研究(videofluoro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估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及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RI检查评估临近节段退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Odom评级及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椎体间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在术后第2天,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植骨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12.7%)出现邻近节段退变,B组19例(25%)出现临近节段退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前者术后吞咽困难和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