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46篇
  免费   1207篇
  国内免费   1056篇
耳鼻咽喉   256篇
儿科学   81篇
妇产科学   53篇
基础医学   931篇
口腔科学   228篇
临床医学   3863篇
内科学   891篇
皮肤病学   78篇
神经病学   1570篇
特种医学   8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5720篇
综合类   7709篇
预防医学   1744篇
眼科学   180篇
药学   3299篇
  74篇
中国医学   1287篇
肿瘤学   275篇
  2024年   200篇
  2023年   715篇
  2022年   674篇
  2021年   891篇
  2020年   911篇
  2019年   928篇
  2018年   400篇
  2017年   650篇
  2016年   769篇
  2015年   878篇
  2014年   1492篇
  2013年   1516篇
  2012年   1820篇
  2011年   1846篇
  2010年   1649篇
  2009年   1524篇
  2008年   1694篇
  2007年   1624篇
  2006年   1307篇
  2005年   1464篇
  2004年   1174篇
  2003年   1066篇
  2002年   733篇
  2001年   618篇
  2000年   454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319篇
  1997年   232篇
  1996年   255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89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择临床诊断明确的枕大神经痛患者62例,于局部麻醉下施行枕大神经减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治愈54例、有效5例、无效2例、失访1例。结论周围神经减压术是治疗枕大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2.
重型颅脑创伤(severetraumaticbraini.jury,sTBI)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经常遇到的问题,其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如何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对15例sTBI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患者同期行塑形钛网颅骨修补和脑室一腹腔(V—P)分流术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3.
我院2010-04-2013-04观察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疗效,取得满意结果,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994.
现回顾性分析我所2009-03—2011-03收治的40例外伤后额颞硬膜外血肿并发脑梗死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2~65岁,平均36.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8例,跌坠伤12例,打击伤10例。脑梗死发生部位均在额颞硬膜外血肿区或血肿侧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995.
在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方面,传统的融合手术虽然能够有效的缓解症状,但术后可能会出现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增大,邻椎病患病率增加等问题[1]。有研究表明[2,3],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intradiscal pressure,IDP)显著增加可能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8例行去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另选择25例接受内科保守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生存质量及预后。结果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的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能正常生活人数及轻中度病残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重度病残、植物生存及死亡人数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早期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能显著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大型颌骨囊肿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2005—2011年收治的32例接受开窗减压治疗并随访的大型颌骨囊肿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囊腔均有缩小并向开窗口推移,术后3个月时,囊肿长径平均缩小58%,其中有5例囊肿消失,6例囊肿长径缩小75%以上,予二次囊壁刮治;术后6个月时,剩余21例患者囊肿长径平均缩小89%,其中又有8例囊肿消失,13例囊肿长径缩小都在75%以上,行二次囊壁刮治。结论开窗减压术可以显著缩小或消除大型颌骨囊肿,能保存囊肿邻近的重要组织结构,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多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采用传统钢板+cage和“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钢板+cage植入的11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为钢板cage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的108例患者为Zero-p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摄颈椎X片评价植骨融合程度、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为2.4年(1.0~3.5年).术后第2天钢板cage组发生吞咽困难49例(41.53%)明显高于Zero-p组(36例,33.33%);钢板cage组术后第2天及术后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Zero-p组.术后第2天Zero-p组中手术范围为C3~C6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43.1%)明显高于手术范围为C4~C7的患者(22%).结论 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不可避免,内固定的选择和手术范围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颈椎“零切迹”植入物可以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手术节段越高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骶神经根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8年11月应用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3年的178例腰骶神经根病患者资料,男95例,女83例;年龄22~73岁,平均48.2岁.狭窄部位:L2,34例,L3,4 17例,L4,5 49例,L5S1 55例,双节段37例,三节段及以上病变16例.依据神经根走行及神经根管解剖特点,结合Lee等对神经根管的入口区、中间区及出口区三分区理论,对神经根的受压部位行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术后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Macnab标准评定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45±10) min;术中出血量10~150 ml,平均(50±20) ml.术前、术后2周、6、12、36个月ODI分别为62.33%±8.70%、26.40%±10.30%、23.80%±10.30%、27.10%±9.90%、33.00%±8.90%,VAS分别为(7.20±1.23)分、(1.56±1.17)分、(1.19±1.43)分、(1.16±1.32)分、(1.26±1.17)分.Macnab评价优良率,术后2周为91.0%(162/178),术后6个月为88.2%(157/178),术后12个月为84.8%(151/178),术后36个月为83.7% (149/178).结论 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骶神经根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比较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5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或椎管狭窄合并间盘突出患者资料.术前随机将患者分为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组(简称棘突劈开组)及传统腰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组(简称椎板切除组).棘突劈开组共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9~71岁,平均59.4岁.椎板切除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52~69岁,平均61.1岁.术后第3天行血肌酸激酶测定.应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手术前后主、客观评分标准.术后6个月CT扫描评价棘突愈合情况.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多裂肌MR面积.结果 棘突劈开组21例、椎板切除组24例获得2年以上有效随访.棘突劈开组术前腰痛及下肢痛VAS、JOA评分、多裂肌MR面积分别为:(5.6±1.7)分、(7.1±0.4)分、(11.6±2.6)分、(5.8±1.8)cm2;椎板切除组分别为(6.2±1.2)分、(7.9±1.3)分、(10.9±1.0)分、(6.1±2.0) cm2.棘突劈开组术后第3天血肌酸激酶测定值明显小于椎板切除组.棘突劈开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劈开棘突均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棘突劈开组下肢痛VAS、JOA评分及改善率分别与椎板切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棘突劈开组腰痛VAS评分、多裂肌萎缩比分别为(1.0±0.5)分、6.4%±1.2%;椎板切除组分别为(2.6±0.7)分、l5.7%±3.0%,棘突劈开组均优于椎板切除组.两组动力位X线片均未见继发性腰椎不稳.结论 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痛发生率,保护双侧多裂肌棘突止点及对侧多裂肌在椎板的附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