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动态观察高场强电磁脉冲辐射 (EMP)对小鼠肝细胞核DNA含量及倍体的影响 ,探讨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应用高场强EMP发射源对二级昆明小鼠进行全身辐射 ,场强分别选用 8× 10 3、2× 10 4 和 6× 10 4 V m ,发射源相关技术参数 :脉冲上升时间 2 0ns,脉宽 30 μs ,2min内发射 5个单脉冲 ;采用Feulgen染色动态观察小鼠肝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 ,观察时间 1年 ,共设 10个时相点 (n =6 ) ,并用德国IBSA显微数字图像分析系统作DNA含量定量分析和倍体分型。结果 小鼠经高场强EMP辐射后 3个月内 ,肝细胞核DN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以二倍体细胞 (2C)为主 ,四、六倍体 (4C ,6C)较少 ,八倍体 (8C)偶见 ;辐射后 6个月 ,8× 10 3V m辐射组比对照组DNA含量高 (P <0 0 5 ) ,2C数量减少 ,4C和 6C增加 ;至辐射后 9个月和 12个月 ,各辐射组肝细胞核DNA含量比其他各时相点辐射组及同一时相点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并且以 4C为主 ,6C和 8C增加 ,而 2C明显减少。结论 高场强EMP对小鼠肝DNA含量及倍体有影响 ,且表现为远后效应 ,推测电磁辐射对肝的生物学效应中肝细胞核酸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靶点 ,这将为进一步研究其损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实验性依据。此外 ,本研究结果提示要注重电磁辐射远  相似文献   
22.
电磁脉冲对小鼠学习记忆和探究反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电磁脉冲(EMP)对小鼠学习记忆和探究反射的影响,采用经典的Y型迷路法和改良的开阔法(openfieldmethod),检测三种电场强度的EMP辐照后1d内、1周和4周三个时间点小鼠学习记忆和探究反射。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辐照后1周40kV·m1组小鼠学习和记忆成绩降低(P<0.05),80kV·m1组小鼠学习成绩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辐照后1天内三种电场强度辐照组小鼠探究反射均下降(P<0.05),以40kV·m-1组更明显。辐照后1周80kV·m1组小鼠探究反射下降(P<0.05)。由此可见,电磁脉冲可能影响小鼠的学习记忆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MP)照射后大鼠视交叉上核(SCN)与松果体(PG)中Fos蛋白表达情况,探讨EMP对大鼠尽夜节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EMP照射后大鼠SCN与PG中F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光照早期照射组,大鼠SCN与PG组织中Fos阳性细胞率及染色灰度值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黑暗早期照射组SCN的Fos阳性细胞率比对照组增高,染  相似文献   
24.
电磁脉冲和电离辐射对人肠上皮细胞存活率影响的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东青  郑振兴 《医学争鸣》2000,21(3):289-291
研究人源性细胞在电磁脉冲及电离辐射作用后的生物效应。方法用电磁脉冲发生器和^60Co-γ线分别照射人肠上皮细胞,以四唑盐比色法检测受照射胞的存活程度。结果电磁脉冲作用后,EMP电场场强为90kV.m^-1时,随着脉冲次数增加条件下,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以15次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5.
我院从1997年10月~1999年4月应用德国产Doraiex compacts电磁脉冲式碎石机治疗输尿管结石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电穿孔结合化学药物进行肿瘤治疗的电化学疗法。电穿孔由于能使细胞膜出现瞬时微孔,从而能大大提高癌细胞对药物的吸收率、促进了药物等大分子进入细胞。这里利用电穿孔现象结合抗癌药物治疗昆明小鼠身上的S-180肉瘤,从实验数据可看出,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癌症治疗新技术具有易于控制、便于操作等优点,特别适用浅表肿瘤的治疗,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7.
微波及高强电磁脉冲灭菌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连续微波与瞬态电磁脉冲对食用酱油和中草药丸进行灭菌实验研究,从微生物细胞的介电特性、膜离子通透率和外电场引起的膜电压变化进行了生物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分析.微波连续波的灭菌主要是基于生物的热效应.而瞬态电磁脉冲灭菌则是基于生物的非热效应.在外电场作用下,细胞的跨膜电位增加,导致钾离子通道开启,细胞的钾离子流向膜外.膜电压的改变使得电压依赖性的钙离子通道开启.膜外浓度较大的Ca2 顺电位梯度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消亡,细胞的跨膜电压变化越大,引起的细胞死亡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28.
高场强电磁脉冲辐射对小鼠肝损伤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高场强电磁脉冲辐射对小鼠肝的损伤效应。方法 二级昆明小鼠 2 0 4只 ,分为对照组 ( 2 4只 )和辐射组 ( 180只 ) ,辐射组小鼠又根据照射剂量分为 8× 10 3 V/m、2× 10 4V/m和 6× 10 4V/m辐射亚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 ,辐射组采用高场强电磁脉冲 (EMP)源 ,分别对所有小鼠进行全身辐射 ,于辐射后 6h、1d、3d、7d、14d、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 12个月观察不同场强电磁脉冲辐射对小鼠肝病理形态的影响 ,并与对照组 14d、3个月、6个月及 12个月进行比较。结果 辐射后小鼠肝病理改变呈进行性发展趋势 ,早期 ( 6h~ 3d)以肝实质细胞变性为主 ,中后期 ( 7d~ 1个月 )以肝细胞坏死为重 ,晚期 ( 3~ 12个月 )肝细胞增生活跃 ,可见非典型性增生与癌肿。结论 电磁辐射对小鼠肝具有损伤效应 ,尤其对肝实质细胞损伤严重 ,且远后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MR)照射后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变化及姜黄素的防护作用。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EMR组、EMR+姜黄素低剂量(20mg/kg/d)组、中剂量(40mg/kg/d)组、高剂量(80mg/kg/d)组,每组8只。EMR组和EMR+姜黄素组小鼠接受200kV/m的EMR照射,EMR+姜黄素组小鼠同时每日给予不同剂量的姜黄素,5d后停止照射及给药,测定小鼠脑组织中SOD、GSH-Px、MDA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MR照射组小鼠脑组织SOD与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上升(均P〈0.05);与单纯EMR组比较,EMR+姜黄素中、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SOD与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下降(均P〈0.05)。结论200kV/m的EMR照射可导致小鼠脑组织过氧化,姜黄素可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有效治疗这种损伤,且效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异氟烷预处理是否通过增强大鼠海马内M2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电磁脉冲所致神经元损伤。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异氟烷预处理组(IP组)和电磁脉冲照射组(EMP组)和异氟烷预处理加电磁脉冲照射组(IP+EMP组)。各组于照射后24 h进行尼氏染色;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Arg-1的表达;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海马组织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与CON组相比,EMP组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的尼氏体明显减少,而与EMP组相比,IP+EMP组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的尼氏体明显增多增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EMP组海马内Arg-1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EMP组相比,IP+EMP组Arg-1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EMP组海马内Arg-1的表达减弱;而与EMP组相比,IP+EMP组Arg-1的表达明显增强。EMP组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含量较CON组增加(P0.05),IP+EMP组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含量较EMP组减少(P0.05)。结论:异氟烷预处理可通过增加M2型小胶质细胞,减少脑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减轻EMP所致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