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0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69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135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106篇
临床医学   340篇
内科学   30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52篇
特种医学   21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88篇
预防医学   98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71篇
  4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初步探讨 MRI诊断儿童脑白质病变的作用和特异征象。方法 :对 MRI诊断为脑白质病变的病例 4 8例进行观察 ,分析病灶的 MRI征象 ,包括病灶出现的部位、形态、范围及其他合并表现。结果 :1病灶发生的部位 ,多位于双侧侧脑室三角部周围的白质内 ,依次为侧脑室前角周围、半卵圆中心 ,偶见于基底节区等。2形态 :多为小斑片状 ,亦有点线状、小点状。 3范围 :以侧脑室三角部周围白质内发生多见 ,常同时出现于多个部位。 4时常伴有其他合并征象 ,如 ,胼胝体发育不良、畸形或脑室扩大等。结论 :MRI扩展了对儿童脑白质病变的认识 ,是一种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22.
亚历山大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历山大病(Alexander's disease,AXD)也曾被称为纤维蛋白样白质营养不良脑病,是一种由于星型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脑白质营养不良性疾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1949年由亚历山大首先提出此病,近10年由于医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此病的深入研究及相关报道日益增多,经研究证实此病并非单纯脑白质病变,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均显示此病还可以以脑干和脊髓病变为主,尤其在青少年和成人患者中。目前全世界约有近百篇报道,多为北美、欧洲、日本等国,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和T2WI上表现为正常的脑白质区(NAWM)的扩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并探讨DTI和三维脑白质束示踪技术对MS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MS患者和32名与MS患者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人进行头部DTI检查,生成表观扩散系数图(ADC)和部分各向异性图(FA),分别选取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区、NAWM区和对照组正常人相应脑白质区测量ADC值和FA值,并使用示踪技术做出三维脑白质束图像。结果 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区、NAWM区和对照组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233±0.119)、(0.973±0.098)、(0.748±0.089)×10^-3mm^2/s和(0.620±0.094)×10^-3mm^2/s,FA平均值分别为0.225±0.052、0.311±0.050、0.421±0.070和0.476±0.069。对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NAWM数据进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NAWM分别和对照组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三维脑白质束图像可以观察到MS斑块。结论 使用DTI检查生成的ADC图和FA图可以有助于评价MS中各部位脑白质的改变。通过三维脑白质束示踪图像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MS斑块区白质束的异常。  相似文献   
24.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6岁。主因持续昏睡一月,突发昏迷一天伴口鼻腔出血,于2003年2月28日送北京某医院急诊科,曾有9年吸毒史。来院时患者深昏迷,呼之不应。BP70/50mmHg,P118/min,R18/min。甲床、口唇、面部紫绀。心、肺、腹无异常。双上肢不自主运动有力。经抗炎、止血、促醒及支持治  相似文献   
25.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称为艾滋病,自美国1981年首次报道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目前,艾滋病防治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热点问题。AIDS患者中约40%~50%有神经系统受累,尸检中73%~83%的患者有神经病理异常,其中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者约占10%。AIDS引起CNS损害机制有两种:a)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对神经系统的直接侵犯;b)HIV感染人体后致免疫缺陷造成的机遇性感染或产生继发性肿瘤。  相似文献   
26.
作者报道经CT和(或)MRI证实的脑白质疏松258例,临床上以智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可能病因依次为高血压73.64%、病毒性脑炎11.63%、一氧化碳中毒6.98%、糖尿病5.81%、慢性酒精中毒1.94%。其中与高血压、糖尿病均有关者15.50%,,并有脑血管病者65.12%。  相似文献   
27.
28.
近年来随着CT/MRI的广泛应用,脑白质疏松症(LA)受到重视.在健康体检或志愿者中发现的LA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争论较大,其中判定认知功能的方法较为关键.由于以往的研究对认知功能的判定多是依赖各种记忆、智力、认知等量表的测试,往往会受到研究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语言、文字、动作等影响;有报道认为,LA主要损害皮质下功能,而采用量表测试主要测查皮质功能.  相似文献   
29.
陈洪  李强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9):411-411
目的:探讨脑白质剪切伤的CT表现。方法:搜集12例经手术证实后的脑白质剪切伤的临床和CT表现,结合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脑白质剪切伤临床表现有特征性,但CT早期表现无特征性。扫描时间需与外伤后时间对应,外伤后时间越长,CT表现越来越具有特征性,特别是伤后24小时大部分CT表现具特征性。结论:CT检查是诊断脑白质剪切伤的有效方法,能结合临床24小时内作推测诊断。为临床治疗或手术提供有力依据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0.
对24例经颅脑CT证实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短潜伏期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查,结果BEAP总异常率79%,SEP总异常率83%,两种诱发电位均以时间参数的异常率明显比波幅度参数的异常率高。结论:在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早期,虽然还未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脑电生理已出现异常,诱发电位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一个敏感的辅助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