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临床医学   152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34篇
预防医学   10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3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随着百草枯(PQ)的广泛应用,PQ中毒事件数量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第二位的农药中毒事件。PQ对人有剧毒,中毒后致多脏器严重损害,病死率极高,其中毒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氧自由基产生学说为大多数学者认可。PQ中毒暂无特效解毒药,临床上主要采取综合治疗的办法,如洗胃、导泻、吸附体内毒素、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各脏器功能等,同时结合有效的血液净化手段,本文旨在对相关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海马神经元结构及突触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百草枯腹腔注射联合慢性间断性缺氧制备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小鼠模型,通过电迷宫和跳台实验评价其学习和记忆能力,HE和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及数目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突触素表达水平、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百草枯组、慢性间断性缺氧组及其联合组小鼠学习和记忆成绩显著下降(均P< 0.05),电迷宫和跳台实验总反应时间延长、错误反应次数增加;Nissl染色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突触素表达水平升高.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百草桔组、慢性间断性缺氧组及其联合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但以百草枯联合慢性间断性缺氧组最为明显(均P=0.000).结论 慢性间断性缺氧可加重百草枯所致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学习和记忆障碍,可能与海马神经元结构损害、突触功能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MPK-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paraquat,PQ)诱导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自噬异常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用终浓度0、25、50、100、200、300、400 μmol/L PQ处理PC12细胞24 h,30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6、12、24、48 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确定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终浓度0、100、200、300 μmol/L PQ处理细胞24 h,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二氯荧光素双醋酸盐(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法观察自噬溶酶体的表达及分布变化;免疫荧光(IF)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Beclin1及AMPK-mTOR信号通路蛋白p-AMPK、p-mTOR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0、200、300、400 μmol/L PQ染毒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6、12、24、48 h),细胞存活率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其中12、24、48 h染毒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100、200、300 μmol/L PQ染毒组细胞上清液中LDH活力明显升高,细胞内ROS荧光强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C染色结果显示,PQ染毒组的自噬溶酶体在核周分布密度降低、荧光强度减弱、自噬水平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Q染毒组的LC3荧光强度减弱,细胞自噬水平下降,与MDC染色结果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而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300 μmol/L PQ染毒组的p-AMP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mTO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Q致PC12细胞损伤过程中,细胞自噬水平降低,AMPK-mTOR信号通路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科的11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以中毒30 d后的临床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64例)和死亡组(51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资料确定中毒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NLR对中毒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Spearman分析探讨NLR与百草枯中毒严重程度指数(severity index of paraquat poisoning,SIPP)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平均年龄(38.9±13.6)岁,男性54例,女性61例,总体病死率44.35%(51/1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477,95%CI: 1.035~2.107,P<0.05)。NLR预测效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CI:0.821 2~0.966 3,P<0.01),最佳截断值为11.71(敏感度71.79%、特异度94.29%;阳性预测值93.33%、阴性预测值75.00%;阳性似然比12.57、阴性似然比0.30)。NLR与SIPP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0.525, P<0.01),且SIPP≥10组患者NLR值(15.02±12.40)较SIPP<10组(6.19±2.54)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LR值增高是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其与SIPP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中毒患者的30 d死亡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体外百草枯(paraquat,PQ)细胞纤维化模型,观察PQ对A549细胞中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表达的影响,探讨ADAM17在PQ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PQ组,应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筛选PQ浓度和时间,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ELISA测定各组纤维化标志物I型胶原(type I collagen,Col I)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建立细胞纤维化模型;免疫细胞化学检测A549细胞中ADAM17的分布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半定量检测ADAM17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1)随着PQ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A549细胞活力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2)正常的A549细胞融合呈铺路石样生长,排列比较紧密,经PQ诱导后细胞排列较松散,细胞间连接变疏松,部分细胞溶解、死亡。(3)ELISA显示,随PQ浓度增加,Col I和FN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PQ时间延长,Col I和FN表达也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建立PQ细胞纤维化模型。(4)免疫细胞化学显示,ADAM17在A549细胞胞浆表达。(5)RT-PCR和Western blot表明,随着PQ浓度增加,ADAM17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Q 200 umol/L时最为明显。随着PQ作用时间延长,ADAM1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 h达到高峰。结论百草枯可引起肺泡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导致细胞损伤,成功建立细胞的纤维化模型,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ADAM17在PQ诱导的A549细胞中过表达,可能参与了百草枯诱导的肺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百草枯中毒与内皮素及氧自由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及氧自由基(OFR)在急性百草枯中毒(APP)发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硫代巴比妥酸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68例APP组、及29例正常对照组血浆ET、血清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APP患者血浆ET、血清MD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病死组ET及MDA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或P%0.05);而SOD明显降低(P〈0.01或P〈0.001),病死组与存活组之间亦差异有显著性(P〈0.05);ET含量与MDA呈正相关,而与SOD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OFR损伤是AP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ET水平增高协同OFR参与发病机制,血浆ET、MDA、SOD水平可作为APP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指导治疗与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组织线粒体中线粒体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路(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成年健康Wister大鼠20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染毒组。其中对照组100只,用1ml生理盐水一次性灌胃;染毒组100只,将百草枯(paraquat,PQ)按50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ml,一次性灌胃染毒。分别于灌生理盐水及灌药后1、24、72、120、168h各取20只大鼠,麻醉下解剖大鼠留取肺组织标本,分离提取线粒体并测定其VDAC的含量。结果染毒后的大鼠VDAC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百草枯中毒可上调大鼠肺组织线粒体VDAC的表达,VDAC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参与了急性肺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6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19例),常规治疗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预后及死亡患者平均存活时间等。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为(83.5±17.6)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14.3)mm Hg,对照组死亡患者平均存活天数(14.9±2.7)d,明显少于观察组的(20.2±3.4)d,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死亡率均较高,分别为47.4%和58.8%,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缬沙坦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能一定程度缓解肺间质纤维化过程,延长患者存活时间,但无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摘要】对2019年8月1日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老年百草枯烧伤患者的局部创面采用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治疗6 d后,大部分创面可见灰褐色新生表皮生成,患者出院;出院后4 d,创面完全愈合;随访4个月,愈后皮肤呈灰褐色改变,无明显瘢痕增生,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血必净注射液在急性重度百草枯中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岚  高景利  王爱田 《中国药房》2008,19(32):2532-2534
目的:评价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2002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急性重度百草枯中毒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血必净治疗组(n=20)与对照组(n=15),血必净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每日2次,7~10d为1个疗程。结果:2组治疗后肝酶和血肌酐均明显下降,血必净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周后血必净治疗组的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必净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血必净可减轻百草枯对重要脏器的损害,降低百草枯中毒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