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80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135篇
内科学   187篇
神经病学   64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路径(RCNP)应用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6月在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神经内科实施RCNP护理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5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常规护理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洼田吞咽能力评分、口腔期评分、咽期评分、护理效果、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健康知识知晓率、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口腔期评分、咽期评分、洼田吞咽能力评分分别为(2.6±0.6)、(2.5±0.5)分、(4.3±1.1),对照组为(1.8±0.5)、(1.9±0.5)、(3.5±0.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540/6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43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8.67%)和健康知晓率(96.5%)均高于对照组(71.0%,73.67%,P<0.01)。结论 RCNP的应用,明显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评价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Pro Quest、Psyc ARTICLES、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7月30日。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和合并数据,采用RevMan 5.3版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计57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性上,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吞咽训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并不能缩短咽传递时间(P>0.05);在安全性上,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降低发生误吸的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改善生活质量(P<0.01)。 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并降低发生误吸的风险,且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缩短咽传递时间。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不同稠度和容积吞咽任务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生理成分表现及渗漏误吸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改良容积粘度测试程序,按2、1、0、3号(分别对应中稠度、低稠度、硫酸钦原液及高稠度)顺序分别对每种稠度食物进行3、5、10 ml的吞咽造影检查。使用标准化吞钡造影功能障碍评价量表(MBSImP)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记录患者在执行不同稠度及容积吞咽任务时其各个吞咽生理成分评分和渗漏误吸分级。 结果 入选患者舌控制、咽期吞咽启动及喉关闭均在吞咽0号食物时表现较差,口腔残留在执行大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咽蠕动在执行较小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入选患者在执行低稠度、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其渗漏误吸分级与咽期总分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65,P<0.01),并以喉关闭与渗漏误吸分级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r=0.772,P<0.01)。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口咽期各吞咽生理成分的表现与进食食物稠度及容积密切相关,患者在执行较低稠度、较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呼吸模式干预对吸吮-吞咽-呼吸(SSwB)协调障碍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SSwB协调障碍早产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早产儿采取常规喂养训练,包括口腔运动干预、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和喂奶过程中的吞咽诱导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喂养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呼吸模式干预训练,包括呼吸模式观察、进食前呼吸抗阻训练和进食过程中的呼吸干预,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15 min。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治疗后),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的经口喂养准备量表(PIOFRA)评分、吮奶速率、喂养成效、血氧饱和度最低值和波动次数,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各项评价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PIOFRA评分、吸吮速率、喂养成效、血氧饱和度最低值、血氧饱和度波动次数分别为(33.28±0.58)分、(2.76±0.36)ml/min、(73.85±6.49)%、(85.46±5.31)%、(2.04±1.28)次,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辅以呼吸模式干预,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SSwB协调障碍早产儿吞咽过程中的呼吸协调性,可有效地改善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表现。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不同头位吞咽不同黏度液体食物对健康成人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受试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设置的顺序,依次采用3种头位吞咽5种浓度的食物,每口量均为5 ml,实时记录每次吞咽时左、右侧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对原始肌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分析不同黏度和头位对舌骨上肌群激活水平影响的主效应,再采用简单效应分析确定黏度、头位和舌骨上肌群激活水平的交互效应。 结果 不同头位或不同黏度的主效应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转头位和右侧屈头位吞咽同黏度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均高于右侧舌骨上肌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同黏度液体食物时,在中立位、右转头位、右侧屈头位,左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同黏度(0~3级)的液体食物时,右转头位右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低于中立位和右侧屈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4级的液体食物时,右侧屈头位右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高于中立位和右转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转头位吞咽0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1~4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屈头位吞咽0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2~4级液体食物,吞咽1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3~4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屈头位吞咽4级的液体食物时,右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高于吞咽0~1级的液体食物,吞咽3级液体食物时,右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高于吞咽1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时采用不同的头位和黏度,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舌骨上肌群的收缩。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软管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临床功能结局的影响。 方法 对52例行FEES评估和51例未行FEES评估的脑卒中患者(分别纳入FEES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组患者分别在FEES评估后或改良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评估后根据结果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和摄食训练。首要结局观察指标为肺炎发生率,次要结局观察指标包括鼻饲管拔除率、留置鼻饲管时间、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分级、出院时饮食方式、住院时间等。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FEES组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7.7% vs. 39.2%,P<0.001),鼻饲管拔除率明显升高(75.0% vs. 41.0%,P=0.002),FOIS分级明显改善(χ2=9.868,P=0.001),出院时可尝试部分经口进食和完全经口进食患者百分比均明显增加(15.4% vs. 13.7%,P=0.030;78.8% vs. 54.9%, P=0.001)。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EES组患者发病后到首次FEES检查间隔时间越长,其患肺炎的风险越大(P=0.023)。 结论 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及早进行FEES检查能降低肺炎发生率,提高鼻饲管拔除率及吞咽功能,改善患者临床功能结局。  相似文献   
27.
The movement of the larynx in five young men during the swallowing of a liquid was examined by simultaneously recording a video-movie, the trajectory of a piezoelectric sensor, and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m of the suprahyoid muscles (SH). The movies revealed swallowing was associated with four characteristic spatial points of laryngeal movement: (1) a slight movement in the superoposterior direction (1.9 ± 1.2 s; mean ± SD of the time elapsed after the command to swallow was issued); (2) the initiation of anterosuperior elevation (2.3 ± 1.3 s); (3) the turn at the highest position (3.2 ± 1.2 s); and (4) the return to the initial position (4.1 ± 1.4 s). The piezoelectric sensor and the SH electromyogram also detected characteristic temporal points that closely corresponded to the characteristic temporal points captured by the video.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movies in swallowing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探讨基于行动研究法的饮食护理联合吞咽训练在听神经瘤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10月31日34例听神经瘤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选取2018年11月1日~2019年8月31日41例听神经瘤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行动研究法的饮食护理联合吞咽训练。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表(SSA)评分、胃管拔除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基于行动研究法的饮食护理联合吞咽训练可改善听神经瘤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0.
There is no empirically derived consensus as to what food consistency types and method of food delivery (spoon, cup, straw)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VFSS) studie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 the rates of aspiration and pharyngeal retention in 190 dysphagic patients given thin (apple juice) and thick (apricot nectar) liquids delivered by teaspoon and cup and ultrathick (pudding-like) liquid delivered by teaspoon. Each patient was tested with each of the bolus/delivery method combinations. The fractions of patients exhibiting aspiration for each bolus/method of delivery combination were (1) thick liquids (cup), 13.2%; (2) thick liquids (spoon), 8.9%; (3) thin liquids (cup), 23.7%; (4) thin liquids (spoon), 15.8%, (5) ultrathick liquids (spoon), 5.8%. In each comparison [thick liquid (cup) vs. thick liquid (spoon), thin liquid (cup) vs. thin liquid (spoon), thick liquid (cup) vs. thin liquid (cup), thick liquid (spoon) vs. thin liquid (spoon), and thick liquid (spoon) vs. ultrathick liquid (spoon)], the p value for χ2 was <0.00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utilizing thin, thick, and ultrathick liquids and delivery by cup and spoon during a VFSS of a patient with mild or moderate dysphagia can increase the chances of identifying a consistency that the patient can swallow without aspirating and without pharyngeal retention after swallowing. Submitted December 22, 1999; accepted September 6, 2000 with revi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