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提高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胎龄≤34周,体重≤1500 g的10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诱导非营养性吸吮配合口腔运动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吞咽、膈肌训练。对比两组患儿喂养进度、喂养效能、不同时间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吸吮时血氧饱度最低水平及3、6月龄时Infanib评分。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儿肠外营养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喂养开始时纠正月龄、独立经口喂养时纠正月龄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时效率、经口喂养开始时奶摄入量比例、独立经口喂养时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独立经口喂养时体重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评分及吸吮时血氧饱度最低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月龄、6月龄时干预组Infani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诱导非营养性吸吮及口腔运动干预联合吞咽、膈肌训练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促进患儿早期独立经口喂养及后需神经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口运动训练应用于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的效果.方法 将32例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患儿在不能经口喂饲情况下给予鼻饲奶液,并做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鼻饲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口运动训练,观察两组患儿由鼻饲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对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采取口运动训练治疗能明显改善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缩短出生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呼吸干预对早产儿吞咽功能及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 方法 选取早产儿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在常规临床治疗及早产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新生儿抚触,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行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呼吸干预训练,记录两组患儿的留置胃管时间,并在纠正胎龄满40周时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NBNA)。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留置胃管时间[(56.27±22.26)d]较对照组[(68.97±23.96)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满40周时,实验组NBNA评分[(33.50±2.30)分]较对照组[(31.97±2.39)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满40周时,2组患儿NBNA评分与留置胃管时间呈负相关(r=-0.835,P<0.05)。 结论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呼吸干预可以改善早产儿的吞咽功能,缩短留置胃管时间,改善早产儿的早期神经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28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两组早产儿均按医嘱根据胎儿成熟度给予常规喂养,观察组再给予口腔运动干预。每天固定3个时间点通过直接和录像观察喂养表现。结果早产儿禁食天数、鼻饲营养天数、达到完全经口喂养天数、平均住院天数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缩短;两组在初始吸吮时的节律和强度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早产儿嘴唇、舌头、下颚的协调性及吸吮时其口唇密闭性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吸吮-吞咽-呼吸节律性和协调性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早产儿首次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口腔运动评估量表测评正常型态例数观察组较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有助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2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每3h定时鼻饲,喂养前15min吸吮空的橡皮奶头10min,对照组无上述处理.2组早产儿生后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其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每小时记录1次.结果生后第1天,2组早产儿的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生后第3天,也就是非营养性吸吮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的第3天,2组早产儿的呼吸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呼吸和心率的日平均变异率相差明显增大,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为28.9%和17.1%,而对照组为38.6%和24.8%,相差9.7%和7.7%,均远高于原来的不到2%;2组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有显著性差异(t=2.389,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不仅是早产儿一种有效的辅助喂养方式,而且可以减轻医源性刺激对患儿的影响,使早产儿更快康复,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早产儿18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口腔按摩、口腔支持、吸吮训练等方案,加强早产儿吞咽、呼吸等功能肌感官刺激,促进软腭、唇、喉等组织的运动,对照组以常规干预为主,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成长速度。结果: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管饲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体重重于对照组(P0.05),每天体重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可帮助早产儿尽快恢复体重,能够促进营养吸收,保证早产儿能够早期经口喂养,建立完善的吸吮、吞咽等反射,有助于早产儿恢复正常饮食,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口腔干预运动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入住我院NICU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一组43例、观察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一组采用15 min Fucile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观察二组采用5 min Lessen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观察比较三组患儿的喂养表现(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喂养进程(开始喂养时胎龄、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从干预到全经口喂养所需的时间)及体重增长情况(开始干预时体质量、完全经口喂养时体质量、出院时体质量)等。结果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喂养成效、摄入奶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及从干预到全经口喂养所需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在完全经口喂养时体质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观察二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呕吐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血氧饱和度<8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ucile法及Lessen法两种口腔干预方法均能有效提高早产儿吸吮技能,临床效果相当,但Lessen法操作简单,耗时少,更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环境的个体化吞咽治疗对早产儿喂养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喂养障碍早产儿62例,孕期28至32周,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接受早产儿临床常规治疗,即留置胃管按需喂养,治疗组在此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吞咽治疗,包括口腔感觉运动刺激、进食训练、指导家长参与治疗、进食环境的改善、喂养工具的选择等。治疗前2周(治疗前,根据病历资料计算)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早产儿的日均增加奶量(mL)和日均增加体重(g)、留置胃管的时间、全经口喝奶的时间(d)、总住院时间(d)。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早产儿的日均增加奶量分别为(11.47±3.64)mL和(9.92±4.04)mL,日均增加体重分别为(23.26±5.65)g和(18.78±3.91)g,2组的日均增加奶量和增加体重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日均增加奶量和增加体重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全经口喝奶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0.28±4.96)d、(35.38±1.44)周和(43.23±7.26)d,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5.47±7.30)d、(37.24±1.39)周和(49.74±8.6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NICU环境下的早期个体化吞咽治疗,可有效提高早产儿的喝奶量和体重,使早产儿尽早达到全经口进食,明显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9.
杨静  张青  高秀清  张翠翠  王琳琳 《妇幼护理》2023,3(16):3919-3921
目的 探究三阶梯俯卧位用于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效果观察。方法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6 月我院收治早产儿患者选 出 62 例,按照干预方式分成对照组(30 例)与观察组(32 例)。对照组采取俯卧位头部抬高方式,观察组采取三阶梯俯卧位 的方式。观察两组呼吸暂停发生率及血氧饱和度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早产儿呼吸暂停例数、次数、氧疗时间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产儿应 用三阶梯俯卧位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血氧饱和度,降低呼吸暂停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伴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伴有COPD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吞咽、摄食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0d后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0d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其最长呼气时间为(7.11±1.09)s,用力肺活量为(170±14)ml,呼吸频率为(21.4±1.7)次/分钟]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摄食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伴COPD患者吞咽及呼吸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天训练1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进行检测。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VFSS评分[(8.92±0.95)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36±1.6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VC[(3.57±0.48)L]、FEV1[(2.83±0.49)L/s]及PEF[(5.36±1.04)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将早产儿入院次序进行编号,对照组为单号,干预组为双号,每组各60例。对照组喂奶前30 min,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方法;干预组实施口腔运动干预,观察记录两组早产儿的吮奶量、吮奶速率。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早产儿吮奶速率和吮奶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吸吮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的喂养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入住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的6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早产儿治疗和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及运动等干预措施,同时按照《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实施经口喂养;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干预,并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患儿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评估后经口喂养。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奶量不增或减少、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可以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评估并帮助早产儿尽早安全的经口喂养,降低早产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徒手呼吸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48例,按照随机区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训练、作业活动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徒手呼吸功能训练,主要包括咳嗽声门练习、缩唇呼吸训练、胸廓活动训练、腹肌收缩与放松练习、腹式呼吸训练和腹式呼吸强化训练等。2组患者观察周期均为6周。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最长呼气时间、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吸气压(PImax)、洼田饮水试验(KDWT)、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功能性吞咽困难评分(FDS)。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最长呼气时间[(6.00±0.77)s]、FEV1[(3.43±0.30)L]、FVC[(3.90±0.17)L]、PImax[(63.53±10.76)cmH2O]均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KDWT疗效等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KDWT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SA和FDS评分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徒手呼吸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并有效地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吸吮能力差 ,易溢乳 ,常发生喂养困难 ,造成营养不良。患病状态下 ,吸吮能力更差 ,经口喂养不当 ,极易呛奶、窒息死亡或并发吸入性肺炎 ,加重病情。为探讨早产儿胃肠道营养支持 ,进行科学化管理 ,提高早产儿抢救成活率 ,2 0 0 1年 1月至2 0 0 2年 12月我们对收住院不能吸吮的早产儿 80例进行了经胃管微量母乳喂养的临床护理观察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80例患儿中男45例 ,女 35例 ,孕龄为 31± 3周 ,出生体重为 15 30± 2 2 6 g ,最低体重80 0g,均无吸吮吞咽能力。其中单纯早产儿 15例 ,合并HIE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30例。A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B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C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并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结果:C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A组(P<0.05),B组以上方面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以上方面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使之尽快达到经口喂养,早期出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与眼罩遮光对危重早产儿早期喂养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致痛性操作用安慰奶嘴安抚患儿,在每个班次的最后3 h配戴眼罩护理,观察开始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喂养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与眼罩遮光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危重早产儿早期喂养耐受性,使患儿经口喂养早,喂养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将出生胎龄≤34周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81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干预组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刺激、口腔支持运动,对照组仅实施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3周后体质量及住院天数。结果: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3周后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按摩和口腔支持运动能促进早产儿吸吮能力的发育,尽快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9.
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6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n =2 8)和观察组 (n =40 ) ,对照组采用静脉补充营养 ,直至吞咽呼吸功能协调再用经口喂养 ,观察组采用早期经口插入胃管 ,间歇喂养 ,至能自行吸吮 ,并对二组患儿在住院后 7天、14天体重增长值、胆红素水平及住院期间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 7天、14天二组体重增长差异显著 ,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性。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能提高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 ,改善胃肠道动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种能有效减少早产儿胃肠功能紊乱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10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4例,干预组采取早期洗胃及胃肠内营养(鼻饲母乳);对照组于出生后先给予静脉营养。观察2组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性、吸吮吞咽功能建立的时间。结果干预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吸吮吞咽功能建立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洗胃及母乳胃肠内营养能有效减少早产儿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发生,是安全经济的治疗和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