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48篇
  免费   3117篇
  国内免费   1562篇
耳鼻咽喉   69篇
儿科学   993篇
妇产科学   258篇
基础医学   3214篇
口腔科学   81篇
临床医学   9591篇
内科学   14912篇
皮肤病学   80篇
神经病学   9647篇
特种医学   3066篇
外科学   2507篇
综合类   13385篇
预防医学   2254篇
眼科学   81篇
药学   6388篇
  79篇
中国医学   3306篇
肿瘤学   116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546篇
  2022年   1218篇
  2021年   1922篇
  2020年   1828篇
  2019年   1425篇
  2018年   1457篇
  2017年   1648篇
  2016年   1996篇
  2015年   1923篇
  2014年   4327篇
  2013年   4159篇
  2012年   4050篇
  2011年   4275篇
  2010年   3593篇
  2009年   3407篇
  2008年   3488篇
  2007年   3495篇
  2006年   3354篇
  2005年   2830篇
  2004年   2322篇
  2003年   1992篇
  2002年   1872篇
  2001年   1737篇
  2000年   1507篇
  1999年   1336篇
  1998年   1018篇
  1997年   978篇
  1996年   749篇
  1995年   651篇
  1994年   595篇
  1993年   507篇
  1992年   462篇
  1991年   410篇
  1990年   355篇
  1989年   294篇
  1988年   287篇
  1987年   289篇
  1986年   211篇
  1985年   291篇
  1984年   207篇
  1983年   133篇
  1982年   148篇
  1981年   109篇
  1980年   111篇
  1979年   85篇
  1978年   82篇
  1977年   69篇
  1976年   56篇
  1973年   3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方法:对108例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8h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h总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等参数;且对所有患者进行连续7d的血压测量。结果: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尤其在发病48h内)血压处于较高水平,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89%的患者血压两周内降至正常或发病前水平。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存在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降压药物的使用应该慎重。  相似文献   
992.
脑梗死大鼠原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原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法运用BrdU标记法检测脑局灶梗死大鼠侧脑室下区(SVZ)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区(SGZ)原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运用荧光双标法检测其分化的细胞表型。结果SVZ BrdU 细胞数量于脑梗死后1 d开始升高(P<0.01),而SGZ BrdU 细胞则于梗死后4 d开始升高。SVZ与SGZ BrdU 细胞均于7 d达到高峰(P<0.01),14 d开始下降(P<0.01),至28 d后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半定量显示脑梗死7 d后,SVZ与SGZ BrdU 细胞数分别较假手术组升高5倍和8倍。对原位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研究发现,脑梗死后35 d在梗死侧大脑半球,BrdU 细胞总数中约(73.5±15.7)%表达神经元细胞表型NeuN,(37.6±9.9)%表达胶质细胞表型GFAP。结论大鼠脑梗死能刺激原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促进了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48例AMI患者,其中19例发生早期死亡。比较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浆CPK、CRP和BNP水平,并进行多因素参与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CRP、CPK和BNP水平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死亡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非死亡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42,P=0.011)、既往心衰史(OR 0.003,P=0.031)、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OR 1.626,P=0.046)及血浆BNP浓度(OR 1.009,P=0.042)、CPK浓度(OR 1.011,P=0.009)为AMI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既往有心衰史、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长及较高的血浆BNP、CPK浓度为AMI后发生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射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安全性及其对近期临床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3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美托洛尔组分别在第1次球囊扩张前和放置支架前向冠状动脉内注射美托洛尔5 m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观察两组心率、血压、心肌酶、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同时观察住院期间及发病后30 d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血运重建、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在两组基线资料可比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内注射美托洛尔对AMI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均无影响。在注射美托洛尔过程中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心力衰竭及低血压。住院期间美托洛尔组和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3.94±5.76和53.33±5.88,心肌酶肌酸激酶峰值分别为(2354.24±693.66)和(1981.87±412.92)U/L,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死亡、再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在AMI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射8受体阻滞剂是安全的,但无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 1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0岁)男性多于女性,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腔大小改变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心功能正常。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75岁)男性与女性发病率基本一致,症状多不典型,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重构者较多,心功能多降低。40~74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结论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改变不明显,预后较好。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改变明显,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三七皂甙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和脑脊液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 1)和内皮素(ET)水平在不同时段变化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MCP 1和ET在不同时间血浆和脑脊液含量的变化情况,及应用三七皂甙治疗后的影响。结果:脑梗塞患者血浆MCP 1和ET的水平明显增加,三七皂甙组各时间段MCP 1和ET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CP 1在第3天达到峰值,第5天开始下降。ET在第3~5天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第10天的含量仍高于第1天。脑梗塞48?h后患者脑脊液MCP 1和ET的含量亦明显升高。应用三七皂甙后血浆MCP 1和ET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脑梗塞后血浆和脑脊液MCP 1和ET水平明显增高(P<0.05);MCP 1和ET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r=0.852)。三七皂甙对脑梗塞后血浆和脑脊液MCP 1和ET的表达有部分抑制作用,这可能是三七皂甙减轻脑梗塞后缺血缺氧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娅  冯建军  陈松盛  李醒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2):1608-1610
目的: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00~2005年我院老年神经病科及神经内科既往有同侧T IA的脑梗死患者98例,并对有同侧T IA的脑梗死患者根据T IA发作持续时间分为<10m in(26例)、10~20m in(38例)及>20m in(34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 IA的脑梗死患者102例进行病例对照观察。在入院及病程一月时采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程一月时进行预后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及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无差异(P>0.05);入院及病程一月时,无T IA的脑梗死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近期预后与T IA持续时间在10~20m in的脑梗死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T IA持续时间<10m in及>20m in的脑梗死患者无差异(P>0.05),且T IA持续时间在10~20m in之间与<10m in、>20m i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 IA对后继脑梗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8.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透光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66例脑梗死患者住院次日、第7d、第14d、第21d和46例健康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及对比观察。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D-二聚体在轻、中、重型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不同时段均差异明显(P<0.01),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含量有增高趋势,于14 d达最高值,而后逐渐下降。结论:提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病情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首发AMI患者进行血浆NT proBNP水平测定,经平均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6个月时病死率、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与血浆NT proBNP水平的关系。结果:AMI后急性期血浆NT proBNP水平明显升高,AMI组血浆NT 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血浆NT proBNP水平的升高AMI患者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呈明显递增趋势。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血浆NT proBNP水平独立于性别、年龄、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预测6个月病死率(r=0.943?7, P<0.01)和MACE发生率(r=0.607?2, P<0.01)。结论:AMI 患者血浆NT proBNP水平与其近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复制大鼠左侧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于再灌注开始时经腹腔注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再灌注后2h,12h,24h,48h,72h,7d及10d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断头取脑,用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标记梗死体积。结果 对照组缺血再灌注后2h已经出现梗死灶,随着时间的延长,梗死灶体积逐渐增大,24h时梗死体积最大。EPO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相比,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P〈0.05)。结论 24h时达最大,EPO能使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对损伤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