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霉酚酸酯(MMF)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的治疗作用及血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制成的完全抗原免疫Wistar大鼠制作EAE大鼠模型,以生理盐水和完全弗氏佐剂注射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造模成功且存活的大鼠为25只,随机分为4组:MMF大剂量组(30 mg.kg-1.d-1,n=6只),MMF小剂量组(20 mg.kg-1.d-1,n=6只),甲基强的松龙组(30 mg.kg-1.d-1,n=6只),模型组(生理盐水,n=7只),对照组(n=6只)。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4 d,每天观察记录神经功能评分,14 d后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血CD4+CD25+T细胞百分数,HE染色观察脑、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EAE大鼠的造模成功率为0.721。与对照组相比,EAE模型大鼠脑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加,血CD4+CD25+T细胞百分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用MMF及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下降,病理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血CD4+CD25+T细胞百分数增加(P<0.01),且大剂量MMF组疗效优于小剂量MMF组和甲基强的松龙组(P<0.01);小剂量MMF组和甲基强的松龙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MMF可能通过上调CD4+CD25+T细胞比例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免疫细胞荧光法检测诱导后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29、CD90阳性,CD34、CD45阴性。实验组诱导4、12 h后Nes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0±1.6)%、(22.5±1.9)%,36 h后Nestin阴性;诱导4 h后NSE、MAP2阴性,12、36 h后NS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5±2.2)%、(94.3±1.8)%,MAP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2.2)%、(96.4±2.8)%;诱导4、12、36 h后GFAP阴性。结论心脉隆注射液可在体外快速、高效地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探讨其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实验组、对照组取血,测定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纤维蛋白原水平,ELISA方法测定血清抵抗素水平。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TIA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抵抗素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抵抗素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影响凝血系统参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可用于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三七皂甙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和脑脊液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 1)和内皮素(ET)水平在不同时段变化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MCP 1和ET在不同时间血浆和脑脊液含量的变化情况,及应用三七皂甙治疗后的影响。结果:脑梗塞患者血浆MCP 1和ET的水平明显增加,三七皂甙组各时间段MCP 1和ET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CP 1在第3天达到峰值,第5天开始下降。ET在第3~5天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第10天的含量仍高于第1天。脑梗塞48?h后患者脑脊液MCP 1和ET的含量亦明显升高。应用三七皂甙后血浆MCP 1和ET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脑梗塞后血浆和脑脊液MCP 1和ET水平明显增高(P<0.05);MCP 1和ET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r=0.852)。三七皂甙对脑梗塞后血浆和脑脊液MCP 1和ET的表达有部分抑制作用,这可能是三七皂甙减轻脑梗塞后缺血缺氧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主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模式,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相关。而关于缺血性卒中病人基因甲基化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探讨人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入选8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94例对照者,所有患者记录梗死灶大小,行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及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患者,计算Crouse积分及斑块指数,评估颅内动脉硬化程度。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静脉血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缺血性卒中组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出率较对照组升高(42.2%比19.1%,P0.05)。有52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完全甲基化组、部分甲基化组及非甲基化组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rouse积分及斑块指数存在差异(P0.05)。有57例患者行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非动脉硬化组、动脉硬化组、动脉狭窄组及动脉闭塞组甲基化检出率有升高趋势(分别为40.9%、42.9%、52.4%、5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梗死灶大小分为小梗死组、中等梗死组和大梗死组,甲基化检出率依次增高(分别为32.8%、56.3%、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甲基化组、部分甲基化组及非甲基化组间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存在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较对照组升高,其与颈动脉硬化程度、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等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及其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89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 PWV),30例非脑血管病查体者为对照,比较分析各组的cf PWV及脑血管病不同发病形式、发病部位患者的cf PWV,分析吸烟及饮酒对脑血管病患者血管改变的影响。结果① 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双侧cf PW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② 皮质皮质下梗死组双侧cf PWV均明显高于小脑脑干组(P<0.01),皮质下梗死组分别与小脑脑干组及皮质皮质下梗死组的cf PWV差异不显著(P>0.05);③脑出血组按出血部位不同分组的cf PWV差异不显著(P>0.05);④ 脑血管病患者中,吸烟组双侧cf PWV均明显低于不吸烟组(P<0.05);不饮酒组、轻度饮酒组和大量饮酒组的cf PWV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① PWV是与脑梗死、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② 吸烟可能使发生脑血管病的PWV阈值下降,从而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Aβ25~35诱导的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Aβ25~35双侧海马注射的AD模型大鼠,分组后给予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大豆异黄酮对海马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4区及齿状回神经元数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可见较多的神经细胞胞质浓染,核固缩。大豆异黄酮治疗组及雌激素治疗组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增多,胞质浓染神经元少见。透射电镜下,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元较少,可见部分神经细胞膜皱缩,胞体缩小,核膜完整,核染色质电子密度增强。大豆异黄酮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异常神经元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大豆异黄酮能有效地改善Aβ25~35所致AD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效果。方法取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梗死组、大剂量尿激酶组(尿激酶组)、超声加小剂量尿激酶组(超声组)和假手术组。采用自身血栓栓塞法制备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尿激酶组静脉给予尿激酶,剂量为1.5万U/只;超声组静脉给予剂量为1万U/只的尿激酶,同时经颅行超声治疗(频率为800kHz,声强为1.2W/cm^2,占空比为1:5)。采用NSS评价大鼠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TTC染色测量脑梗死灶体积。结果尿激酶组和超声组治疗后24h。N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及梗死组(P〈0.01),梗死灶体积也显著小于梗死组(P〈0.01),但尿激酶组与超声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超声助溶可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小脑梗死灶体积,减少尿激酶的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 Alzheim er病 (AD)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前后外周血 Th1/Th2亚群五种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 ,探讨其在 AD慢性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阿司匹林治疗 AD的机制。方法 应用 RT-RCR反应体系分别检测 AD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前后及对照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白细胞介素 - 4 (IL -4 )、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白细胞介素 - 10 (IL - 10 )、干扰素 -γ(IFN-γ)五种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阿司匹林治疗前 AD患者 IL - 2、IL - 6表达明显上调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 .0 5 ) ;治疗后 IL - 2、IL - 6的表达明显下调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0 .0 5 ) ;治疗前后 IL- 4、IL- 10、IFN- γ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Th1/Th2亚群分泌的五种细胞因子可以作为检测 AD的外周血免疫标记物 ;阿司匹林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酶酚酸酯(MMF)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神经功能改善及脑脊髓组织的影响。方法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制成的完全抗原免疫Wistar大鼠,制备EAE大鼠模型,以生理盐水和完全弗氏佐剂注射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对照组大鼠7只,造模成功且存活的大鼠为25只,随机分为MMF大剂量组(n=8只),MMF小剂量组(n=8只),模型组(n=9只)。连续给药14d,每天观察记录神经功能评分及体重变化,14d后HE染色观察脑、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EAE大鼠的造模成功率为72.1%。与对照组相比,各组EAE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加,体重明显下降(P<0.01),脑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用MMF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有所下降,体重增加,病理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且大剂量MMF疗效优于小剂量MMF(P<0.01)。结论MMF能改善EAE大鼠的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