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908篇
  免费   4695篇
  国内免费   2947篇
耳鼻咽喉   985篇
儿科学   1079篇
妇产科学   810篇
基础医学   5164篇
口腔科学   1454篇
临床医学   14221篇
内科学   5992篇
皮肤病学   609篇
神经病学   2900篇
特种医学   33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6篇
外科学   10440篇
综合类   28494篇
预防医学   6072篇
眼科学   2604篇
药学   10362篇
  164篇
中国医学   10093篇
肿瘤学   1715篇
  2024年   736篇
  2023年   2713篇
  2022年   2403篇
  2021年   2929篇
  2020年   2809篇
  2019年   2580篇
  2018年   1179篇
  2017年   2004篇
  2016年   2162篇
  2015年   2663篇
  2014年   4395篇
  2013年   4230篇
  2012年   5561篇
  2011年   6051篇
  2010年   5486篇
  2009年   5197篇
  2008年   6140篇
  2007年   5529篇
  2006年   5553篇
  2005年   5709篇
  2004年   4285篇
  2003年   4022篇
  2002年   3282篇
  2001年   3132篇
  2000年   2442篇
  1999年   2083篇
  1998年   1796篇
  1997年   1692篇
  1996年   1564篇
  1995年   1349篇
  1994年   1140篇
  1993年   786篇
  1992年   675篇
  1991年   601篇
  1990年   585篇
  1989年   533篇
  1988年   153篇
  1987年   118篇
  1986年   120篇
  1985年   88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在中老年人群中评估碳酸饮料饮用频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人群来自"天津人群慢性炎症与健康促进队列(TCLSIH)"研究。碳酸饮料饮用频率通过信效度验证的问卷调查得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与颈动脉斑块采用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碳酸饮料饮用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组人群IMT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在男性人群中为1.00,0.89(0.62, 1..28),0.97 (0.65, 1.43)(趋势性P0.05);在女性人群中为1.00,0.59 (0.26,1.24),0.83 (0.41, 1.60)(趋势性P0.05);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组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在男性人群中为1.00,0.86 (0.58, 1.25),0.86 (0.56, 1.29)(趋势性P0.05);在女性人群中为1.00,0.94 (0.47, 1.77),2.20 (1.21,3.91)(趋势性P 0.05)。结论该研究表明在中老年女性人群中,过高的碳酸饮料饮用频率(≥每周1杯)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营养学报,2019,41(2):122-128]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滋阴益肾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对血清IL-4、IL-6、TNF-α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ITP患者8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滋阴益肾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IL-4、IL-6、TNF-α、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78.57%(P<0.05); 两组治疗后PLT计数均明显升高、PAIgG表达水平降低,观察组更明显(P<0.05); 两组治疗前IL-4、IL-6、TNF-α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CD3+、CD4+、CD4+ /CD8+均升高,IL-4、IL-6、TNF-α、CD8+均降低(P<0.05); 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 /CD8+均高于对照组,IL-4、IL-6、TNF-α、CD8+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IgA和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滋阴益肾法可显著降低ITP患者血清IL-4、IL-6等因子水平,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93.
94.
95.
96.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深入分析王树声教授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用药经验,挖掘其核心经验 方组成和辨证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王教授门诊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治疗验方304 首,将方药信息录入系统,采用药物频次统计、 关联规则分析和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处方用药规律。结果:304 首处方中涉及中药97 味,用药频次超过100 次的有14 味。所用药物药性多寒、温、平,药味多甘、苦,主归肝、肾、脾经;共得出25 组核心组合和9 首新处方。结论:王教授治疗 上尿路结石以益气固本、清热通淋为主,用药的关键在于“扶正固本”的把握和“祛邪通淋”的权衡,为临证用药和新方 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分析一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临床表现及不同基因检测方法的特点。方法收集一CMT家系8名成员临床资料,并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方法及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PMP22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选择60名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的健康人做为对照组。结果该家系中患病者以行走不稳、跨阈步态,伴有弓形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家系中5名成员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及MLPA方法均检测出PMP22基因重复序列,其中出现临床症状的有4名(Ⅱ3、Ⅱ9、Ⅱ11、Ⅲ7),未出现临床症状但基因检测结果示PMP22基因重复序列的为携带者有1名(Ⅲ5),家系中余3名成员及对照组60名均未见重复序列。结论基因检测在明确CM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且MLPA法筛查基因时操作更简便、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好。  相似文献   
98.
<正>患儿,男,13岁。因双下肢进行性障碍10年,加重5年入院。患儿于1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异常步态,父母未予充分重视,肢体异常进行性发展;于5年前开始出现后腰部酸痛,以平躺时疼痛明显,伴有下肢不适及不自主扭曲,行走障碍,夜间睡眠时出现出汗、全身不适等症状,无嘴角歪斜、偏瘫等症状,无大小便障碍。曾于多家医院就诊未明确病因,逐步发展至左下肢足内翻畸形,并出现双小腿轻微肌肉萎缩。于2018年2月28日入我院诊治。否认家族遗传史。入院查体:神清语利,一般情况可,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降低老年患者上腹部术后肺部感染的作用,为老年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择期行上腹部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249例,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83例,分别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比较各组患者拔管后5 min呼吸功能、麻醉恢复情况、肺部感染征象发生率;术后24 h、72 h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8及T细胞亚群CD4+、CD8+数量,计算CD4+/CD8+比值,比较3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5 min复合麻醉组血氧饱和度(SpO2)、分钟通气量(MV)明显高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呼吸频率(R)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3 d发热、咳嗽、肺部音、胸部X线片特征表现、白细胞计数>10×109/L发生率低于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24 h CD4+/CD8+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24 h、72 h IL-6、IL-8水平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CD4+/CD8+明显高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苏醒快,对呼吸功能影响小,免疫抑制程度低,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电灼结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3年7月至2017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治疗尖锐湿疣的患者14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74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电灼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采用电灼基础上结合中药内服外洗共同治疗。结果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为10.8%,低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复发组CD3+细胞、CD4+细胞水平、CD4+/CD8+细胞比值较未复发组低,而CD8+细胞水平较未复发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CD3+水平、CD4+水平、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且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灼结合中药内服外洗能减少尖锐湿疣的复发率。在临床治疗中,监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后的复发预估及相应增强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