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7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135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00篇
口腔科学   69篇
临床医学   723篇
内科学   21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1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30篇
综合类   1390篇
预防医学   370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442篇
  29篇
中国医学   960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建立旋髂深动脉及穿支的数字化可视模型,为临床上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具新鲜男尸,分别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及明胶/氧化铅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运用Mimics软件,在计算机上对腰区相关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该数字化可视模型能够清晰显示髋骨、髂外动脉、旋髂深动脉及其供血皮瓣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并可任意方向的旋转观察。结论: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提供正常腰区皮瓣的三维动态解剖,为临床术前皮瓣设计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82.
磁性阿霉素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在高频磁场中的发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一种在高频磁场中能感应发热的用于治疗肿瘤的阿霉素纳米微球,研究其在磁场中的热效应。用超声搅拌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药物微球,平均粒径200nm左右。电镜观察其形态为球囊状。将其置于不同介质中于高频磁场中测其温度变化值,实验表明该微球在交变磁场中使介质升温。升温速度与平稳时的温度和微球的量及磁场强度成正比,介质流动性好,升温快。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及应用要点。方法 :在 2 5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的走行、分支、发出点和外径等。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阔筋膜张肌支上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1± 2 .3cm ,外径 1.2± 0 .8mm ,该支又分出 2~ 3支外径在 0 .3mm~ 0 .5mm的小分支从阔筋膜张肌后份进入肌质 ,上行至肌起始处达髂骨 ;其下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9± 1.8cm ,外径 1.3± 0 .8mm。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具有手术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4.
为解决经颅磁刺激的兴奋点定位问题提出了以圆环面聚焦线圈阵列实现电磁聚焦的方案。而后,使用经过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对注入阵列各单元线圈电流的大小和相位进行了优化,在目标区域内很好的实现了电磁聚焦。通过计算,显示了线圈阵列在优化后的电流组态下产生的磁场和电场在计算区域内的分布和二维等高线图,表明了该聚焦线圈阵列可在目标区域产生具有良好聚焦性能的电场和磁场分布,并具有可同时聚焦至多个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85.
在45侧成年男性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股中间肌近端的动脉来源、分支,走行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股中间肌近端动脉来源较多,发于旋股外侧动脉的57.7%,其骨膜支长3.6cm,发出后向下斜行至骨面,贴骨面呈节段分布,长达6.0cm 以上。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外径3.2mm,长9.2cm。经尸体摹拟手术,可设计以该血管为蒂的股骨瓣作支撑体与股前外侧皮瓣转位再造阴茎。本文对手术设计、骨片切取和血管蒂的处理等有关应用解剖学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6.
本文对46具成人尸体的旋髂深动脉进行了研究。旋髂深动脉的起点距髂前上棘60mm左右、通常行经腹股沟韧带上方。髂前上棘与韧带可做为寻找动脉的标志。动脉外径3.0mm左右,分单干、双干、三干三型。旋髂深动脉起点至最近的腹肌支起点间距为:男3.0mm、女11mm,至最远腹肌支起点:男93mm、女76mm。至最近的髂肌支起点:男3.0mm、女12mm:至最远的髂肌支起点:男116mm、女85mm。至最近的髂骨支起点:男8.0mm、女11mm。至最远的髂骨支起点:男161mm、女99mm。各分支外径1.0mm左右。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南阳市骨科医院2016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2例旋后–内收型踝Ⅱ度关节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分为螺钉固定组和支撑钢板固定组,各5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踝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支撑钢板固定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1%,高于螺钉固定组患者的8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美国足踝整形协会(AOFAS)各项评分均高于术前,且支撑钢板固定组患者评分均高于螺钉固定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支撑钢板固定组患者可完全负重的时间为(11.25±1.24)周,少于螺钉固定组患者的(13.52±1.68)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支撑钢板固定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螺钉固定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支撑钢板固定治疗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疗效较好,骨折愈合和踝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究益肾坚骨汤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樟树市中医医院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益肾坚骨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血清炎症因子、血清骨代谢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D–二聚体(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肾坚骨汤...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采用防旋髓内钉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失败组和成功组的尖顶距TAD、 AO分型、外壁分型、术前Singh指数、应用唑来膦酸占比、合并呼吸内科疾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尖顶距TAD、 AO分型、外壁分型、术前Singh指数、应用唑来膦酸、合并呼吸内科疾病。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中针对性进行预防和干预,对降低内固定失败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旋后肩法用于肩难产产妇,对其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采用旋后肩法完成肩难产助产的2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分娩,采用耻骨联合上加压法完成肩难产助产的25例产妇纳入对照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获取2组产妇分娩8周后盆底肌收缩运动肌电值。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盆底sEMG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对2组产妇分娩巨大儿所占比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病例收集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8]伦审字(28)号]。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产妇身高、体重,分娩时人体质量指数(BMI)、孕龄、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产妇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巨大儿所占比例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产妇前基线值、快肌收缩最大值、混合肌收缩最大值、混合肌收缩平均值、耐力肌收缩平均值、后基线值分别为(1.4±0.3) μV、(23.8±5.5) μV、(19.9±3.4) μV、(17.2±2.9) μV、(13.7±3.0) μV、(1.3±0.3) μV,均超过对照组的(1.3± 0.3) μV、(20.6±4.4) μV、(17.7±3.3) μV、(14.2±4.1) μV、(11.8±3.4) μV、(1.1±0.3) μV,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产妇耐力肌收缩最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旋后肩法用于肩难产产妇助产,较传统耻骨联合上加压法,可改善产妇产后短期内的盆底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