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98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6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273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0篇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2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由放疗和(或)化疗诱发的口腔黏膜炎症,可能导致患者疼痛、说话吞咽困难、局部和全身感染风险增高,甚至中断抗癌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病机制复杂而且防治较为困难,而动物模型在探究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病机制以及探索更好的防治方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以现有的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动物模型的复制及评估方法予以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国内外采用小鼠、大鼠、金仓鼠等动物来复制动物模型;放疗诱发的口腔黏膜炎的诱导方法有仅采用X射线设备对动物进行局部单剂量照射或局部分割照射,或照射时辅助使用化疗药物5 氟尿嘧啶或顺铂,也可以采用137铯作为放射源进行局部照射;单纯使用化疗药物5 氟尿嘧啶诱发的口腔黏膜炎一般症状较轻,因此多采用5 氟尿嘧啶联合机械刺激或乙酸进行诱导;评估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方法主要为大体样本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疗效。方法 2013年4月-7月随机选取心血管内科拟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45例,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地佐辛组(D组)、吗啡组(M组)。常规术前探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以及术前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两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30 min静脉分别给予地佐辛5 mg或吗啡5 mg镇痛,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和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分次静脉给予对应组别用药2~3 mg,术毕记录手术时间,术后2、6、24 h随访患者,评估患者疼痛状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疼痛评级指数、术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镇痛效果优于吗啡,但仍然存在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鉴于目前全身麻醉尚未能完全推行的情况下,地佐辛用于心房颤动消融术中镇痛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23.
苦参碱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及RhoA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静  张又 《四川医学》2015,(4):481-484
目的 研究苦参碱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及Rho 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Cell Counting Kit-8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RT-PCR检测SW620细胞内Rho A mRNA表达的水平。结果 苦参碱能明显抑制SW620细胞的增殖,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关系,随着浓度增加能使SW620细胞的凋亡率增加,并且使SW620细胞内Rho A mRNA表达下降。结论 苦参碱能显著抑制人结肠癌SW620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下调Rho A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胸部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使用4D 锥形束CT(CBCT)作为图像引导策略,选用自动配准方式进行图像配准,分析其针对胸部不同种类肺部肿瘤的精度,为临床使用4D CBCT提供指导。  方法  使用呼吸运动模体及两种肺插件模拟胸部两种肿瘤(肺内孤立性肿瘤和粘连性肿瘤)及其运动,对每种模拟肿瘤扫描4D CT,在各种人为摆位误差下扫描4D CBCT,使用手动和自动配准方式对各组4D CBCT进行配准。  结果  肺内粘连性肿瘤组出现较多明显误配情况,以靶区大小创建蒙片及靶区外扩0.5 cm创建蒙片的自动配准方式与手动配准方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内孤立性肿瘤组明显误配情况偶发,各种自动配准方式与手动配准方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使用4D CBCT作为胸部肿瘤患者图像引导策略时,对于与胸壁、纵隔等粘连的肿瘤不宜使用其自动配准程序;对于肺内孤立性肿瘤,自动配准方式与手动配准方式具有相似的配准精度,但仍需审核排除明显误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5.
随着现代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单一学科知识背景将无法满足前沿技术研发的需求。如何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科研创新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难题。国家级的科研创新基地,例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等,具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教学资源,对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16年创立的“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为例,对以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主导的、多学科交叉的本科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相似文献   
26.
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性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76例,男55例,女21例;年龄52(17~73)岁;透明细胞癌60例,非透明细胞癌16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评分低危11例,中危48例,高危17例;初诊时即有转移4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63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B组)66例,男55例,女11例;年龄54(21~86)岁;透明细胞癌49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13例,中危39例,高危1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32例;行原发灶切除术56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C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2(23~83)岁;透明细胞癌15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9例,中危13例,高危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9例;行原发灶切除术26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靶向治疗药物为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舒尼替尼50 mg,每日1次,用药4周停2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阿昔替尼5 mg,每日2次。接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一线治疗者分别为103、18、39例。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免疫治疗采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2 mg/kg静脉应用,每3周1次,或低剂量(20 mg)派姆单抗孵育经体外扩增后的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2周1次。18例采用DC.CIK,8例采用派姆单抗。局部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能量消融治疗)。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转移灶部位、数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患者的意愿,经MDT专家讨论后决定局部治疗方式。92例接受局部治疗,其中单纯外科治疗34例,单纯SBRT 37例,外科治疗+SBRT 21例。比较3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68例中位随访23个月(6~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为18.3个月,中位OS为33.5个月;2年生存率为66%,5年生存率为35%。A、B、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9.8个月、44.6个月和未达,2年生存率分别为58%、67%和89%,5年生存率分别为12%、46%和57%。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联合治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单纯靶向药物治疗者,5年总OS分别为51%和11%。C组的中高危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A、B组。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与联合派姆单抗的中位OS分别为49.1个月和53.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IMDC评分、原发灶切除、治疗模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治疗模式、原发灶切除显著相关(P<0.05),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使mRCC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60%(HR=0.39,95%CI 0.17~0.89,P=0.026)。78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因无法耐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换药。16例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疲乏8例次、白细胞降低4例次、血小板降低3例次、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3例次。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联合派姆单抗治疗(6例与12例),特别是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2例与5例)和肝毒性(0例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后出现ClavienⅢ~Ⅳ级并发症16例次,主要为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6例次、不全肠梗阻4例次,围手术期输血15例次。SBRT治疗后6例出现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评分(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3级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4例,皮肤反应和放射性神经炎2例,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采用单纯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经MDT诊疗的综合治疗可使mRCC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7.
目的:YLT-322是本实验室合成的一种新型的苯并噻唑衍生物,已有文献证实其可以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肝癌细胞Hep G2凋亡,对多种癌细胞都有效果。本实验拟通过一系列生物实验来考察YLT-322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方法:作者对多种癌细胞进行初筛,筛选出两种效果较好的结直肠癌细胞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平板克隆形成,Hoechst等实验,以证实YLT-322对结直肠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结果:YLT-322实验组比对照组的细胞凋亡明显增多,且与剂量和作用时间成正比。说明YLT-322的确对结直肠癌有抑制作用。结论:YLT-322对结直肠癌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作为一个新型的小分子抑癌药物,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in,β2-MG)水平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之间的关系。方法:33例初治DLBCL患者按IPI评分分成低危组(IPI〈2)和中高危组(IPI≥2),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VEGF、IL-6、bFGF水平,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β2-MG水平。结果:高危组血清β2-MG、VEGF、bFGF、IL-6水平均较低危组明显升高。结论:血清β2-MG、VEGF、bFGF、IL-6水平可以和IPI一起用于DLBCL患者预后判断,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以及设计新的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原发于胃肠道及腹腔,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目前一般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是由于原癌基因c—kit(CD117)或PDGFRA(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发生基因突变,引起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细胞增殖失控,从而导致肿瘤形成和进展,因此针对酪氨酸激酶的靶向治疗无疑成为了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关键所在,格列卫是针对该靶点的一个分子靶向药物。它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与A11P竞争位于酪氨酸激酶催化中心的结合位点,阻止磷酸基团向酪氨酸残基转移,从而抑制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自2002年格列卫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以来,已有不少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了该药的疗效。2003年8月至2005年12月间,我科用格列卫治疗10例术后复发的胃肠道问质瘤患者,现将其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Flt3配体在生物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lt3配体(Flt3 ligand,FL)是一种与造血调控有关的早期造血生长因子。FL与造血干细胞表面的Fm样酪氨酸激酶受体3结合,激活造血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造血效应。研究还证实,FL作为一种免疫佐剂,单独或者联合其他细胞因子能在体内外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促进其发育、成熟。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摄取外来抗原,与自身的MHC形成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显著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和T细胞不同,NK细胞不需要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通过分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FL联合其他细胞因子能够诱导NK前体细胞(pro—NKcell)的扩增和增殖,进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目前FL已经被应用于造血系统疾病、乳腺肿瘤、前列腺肿瘤、肝脏肿瘤、神经系统肿瘤等疾病的基础或临床研究。此外,在抗感染、抗宿主移植以及自身免疫反应疾病等方面FL也有较好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FL显示出了优越的生物学效应,展示了其在生物治疗领域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