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14篇
  2篇
中国医学   9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2):179-184
石菖蒲为常用芳香开窍中药,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醌类、生物碱类、三萜皂苷类、苯丙素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及糖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镇静、抗抑郁、抗痴呆、保护心肌细胞、健胃、抗氧化、镇咳平喘、抑菌抗炎、抗疲劳等多种药理作用,常作为主要组成药物出现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古代经典名方中,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也具有良好的药理学活性。现对近年来石菖蒲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2.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概念、新模式,将引领中药质量发展新方向。其中,如何表征中药整体质量属性及其生物学效应,是质量标志物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此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质量标志物发现与确证的研究思路,即通过"化学指纹-代谢指纹-网络靶标-生物效应-中医功效"多维关联系统筛选候选中药质量标志物,在此基础上,基于"肠吸收-活性评价-数据挖掘"体系建立中药质量标志物与生物活性之间精确定量模型并明确其贡献度。以元胡止痛片和心速宁胶囊为案例,介绍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3.
在中医院校讲授医学免疫学的原则是突出中医药特色,做好中医思维与西医课程的衔接。将中医药人文文化属性、科学文化属性等内容贯穿于医学免疫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中,探索中医药文化自信主题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中西医汇聚,兼取两长,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中医药现代化人才。  相似文献   
24.
目的:考察大黄硝石汤对湿热黄疸大鼠模型的药效作用。方法: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大鼠肝损伤与施加湿热环境复制中医湿热黄疸证候大鼠模型。预防性给予大黄硝石汤,通过检测给药后不同恢复期大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对大黄硝石汤药效作用进行评价。结果:造模后24h、96h,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硝石汤组(2.02g生药/kg)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大黄硝石汤亦可降低造模后引起的体温升高,改善异常的肝脾指数等。结论:大黄硝石汤能够降低湿热黄疸大鼠模型血清酶活性、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肝脾指数比等,使异常的生理生化指标趋于正常,具有较好的保肝利胆退黄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风湿宁对风寒湿痹证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滑膜组织中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来氟米特片,2.33 mg·kg-1),风湿宁低、中、高剂量组(9.12,18.24,36.48 g·kg-1),每组9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风寒湿外感致病因素刺激,结合牛Ⅱ型胶原乳化剂诱导的方法,制备风寒湿痹证CI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每日1次,连续4周。观察药物对大鼠关节肿胀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血清类风湿因子(RF),环瓜氨酶肽(ACPA),白细胞介素(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滑膜组织中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 D88),NF-κB酶抑制蛋白α(IκBα),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IA大鼠模型的关节肿胀度明显升高,血清RF,ACPA,IL-1β,TNF-α含量显著升高,IL-10含量显著降低,滑膜组织中TLR4,My D88,IκBα,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风湿宁低、中、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风寒湿痹证CIA大鼠模型的关节肿胀度与血清RF,ACPA,IL-1β,TNF-α含量,升高血清IL-10水平,下调滑膜组织中TLR4,My D88,IκB-α,NF-κB mRNA与蛋白表达量(P0.05,P0.01)。结论:风湿宁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IL-1β,TNF-α的产生,起到治疗RA的作用,且其疗效与药物剂量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肺癌病机多为虚损兼气滞,继而出现水停、痰凝、血瘀,痰瘀胶结蕴毒,最终形成肿瘤。路志正教授受泽漆汤启示,从益气养阴、理气化痰、祛瘀散结、解毒抗癌立法,创制益肺化积汤,专方化裁治疗肺癌,体现出中医专病专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护肝清脂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复方中泽泻、山楂、荷叶、蒲黄和三七药材;采用HPLC法对复方中香蒲新苷、金丝桃苷、荷叶碱和23-乙酰泽泻醇B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Waters Symmetry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0.1%磷酸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分段变波长检测,柱温40℃,进样量10μL。结果:泽泻、山楂、荷叶、蒲黄和三七的TLC图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香蒲新苷、金丝桃苷、荷叶碱和23-乙酰泽泻醇B检测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8.6~186.2μg/mL、22.9~228μg/mL、2.0~20.1μg/mL、7.7~76.8μg/mL;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良好(RSD2.0%);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7%~105.0%、95.15%~96.93%、98.00%~101.1%、96.65%~99.98%。结论:建立的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准确,适用于护肝清脂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8.
该文在总结芍药在心系疾病应用的文献记载和现代应用的基础上,通过中药整合药理学计算平台对其药物与疾病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进而阐述芍药治疗心系疾病的分子机制,为芍药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参考。古籍有载芍药具有"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利营气"等功效,多次被用于治疗心系疾病,有些组方流传至今仍被医者青睐;随着科学发展,芍药治疗心系疾病真正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和这些成分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为了进一步揭示芍药治疗此类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分子机制,借助整合药理学平台分析得到芍药治疗心系疾病的多个靶标以及通路。其中药物和疾病的共性靶标ATP1A1与能量相关、HDAC2与心肌肥厚相关,主要的药物靶标GCK,CHUK,PRKAA2间接调控心血管疾病;得到的多个疾病通路,通过影响能量代谢、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等途径干预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肥大等多种疾病。综上所述芍药既能通过直接作用心肌细胞调控其基因表达,保护心脏;又可以干预其他疾病通路间接影响心功能,发挥治疗作用。该文对芍药治疗心系疾病的分子机制探讨在计算机预测分析水平,具体作用机制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29.
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消渴病方高频药物,通过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挖掘其核心药物及其组合;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挖掘药物-疾病关系,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网络并富集分析关键靶点的基因功能、代谢通路,对其"核心药物-作用靶点"关联性进行挖掘分析,从而探讨其防治消渴病的分子机制。收集、整理并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341首消渴病方剂,药物频次统计甘草最常用,其次是麦冬、茯苓、人参、黄连等,药性偏于寒、温、平,药味偏于辛、苦、酸,归肺、胃、脾等经;其中17味药关联密切,人参、麦冬、茯苓、甘草为核心中药,麦冬是黄连、天花粉与核心中药联系的关键节点;应用整合药理学平台分析获得"人参、茯苓、甘草、麦冬"核心药物组合防治消渴病的10个关键核心靶点,包括已知疾病靶点(PLCD1,PIK3R1,ENPP1)、潜在药物靶点(GNB1,ADCY1,AKT1,RAC1,PRKAA1,RHOA)、共同靶点(GCK)。与"麦冬、黄连、天花粉"药物组合存在7个相同靶点(PLCD1,PIK3R1,ENPP1,ADCY1,AKT1,PRKAA1,GCK)。这些靶点基因功能主要定位于胞质液、质膜等,参与三磷酸腺苷结合、蛋白质结合、血小板活化等;主要参与内分泌系统、信号转导、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代谢通路,推测这些基因与消渴病(糖尿病)有潜在的关联关系。该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与整合药理学平台分析消渴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挖掘获得其"核心药物-作用靶点"的关联性,为中医方剂防治消渴病的方剂筛选及其开发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30.
易黄汤源于《傅青主女科》,是适用于脾虚湿热型带下病的古代经典名方。近年来,有关易黄汤的临床应用及文献研究更加深入,其中不乏一些治疗疑难杂病的案例,如应用易黄汤治疗支原体感染、假丝酵母菌病(VVC)、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等,疗效显著,彰显易黄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此文通过探讨易黄汤的组方特点,阐述傅山对易黄汤治疗带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以期进一步开拓易黄汤的应用范围,为临床运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