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观察祛湿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药效。方法:12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32只.SPF级。随机分为对照饮食组(n=16)和高脂饮食组(n:16),对照饮食组小鼠给予10%热能来源于脂肪的对照饲料,高脂饮食组小鼠给予60%热能来源于脂肪的高脂饲料。12周末,对照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再分,51j随机分为正常组(N,n=8)、正常给祛湿化瘀方组(NQ,n=8)、模型组(M,n=8)、模型给祛湿化瘀方组(Q,n=8),分别以lml/100g鼠重灌胃给予祛湿化瘀方(生药含量0.93g/m1)和灭菌饮用水,16周末取材,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肝组织TG、血清ALT、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肝脏HE染色见肝细胞明显的肿胀、脂肪变性和炎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见肝脏显著脂滴沉着。肝脏脂肪变积分、炎症积分、气球样变积分均显著升高,并达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祛湿化瘀方组小鼠肝组织TG、血清ALT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同时肝脏病理组织变化改善,病理积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祛湿化瘀方能够有效防治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小鼠NASH。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PLS)对27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样本进行证候分类建模(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采用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并以之对临床样本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和预测。结果:278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样本中,有证可辨者共计261例(93.9%)。主证候以瘀热蕴结证(108例)和湿热内蕴证(79例)最多,占71.6%;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证候者215例,占82.38%。其中,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的45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29例,包括湿热内蕴证18例,瘀热蕴结证11例。兼夹2个次证的15例,均为瘀热蕴结和湿热内蕴证;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的79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53例,以兼肝郁脾虚证者为最多(47例,88.7%),其次为瘀热蕴结证。兼夹2个次证的有9例,均为瘀热蕴结和肝郁脾虚证;在主证候为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证的124例病例中,表现为两者复合证候的有76例(62.3%);29例肝肾阴虚主证候中,均兼夹1个次证,均为瘀热蕴结证;同样,108例主证候为瘀热蕴结者中,兼夹1个次证的78例,68例为兼肝肾阴虚证(87.2%)。结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复杂,以复合证候为主,且证候相兼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及瘀热蕴结4个主证候中,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虚以及肝肾阴虚和瘀热蕴结组合是最常见的兼夹证候组合,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的特点,也表明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2):179-182
目的:探讨适合中药复方筛选的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急性肝损伤改良造模方法及痰热清注射液的保护作用。方法:首先对ANIT传统造模方法改良;再次复制改良的急性肝损伤模型,首次染毒6h后分为模型组、甘草酸二铵组、腺苷蛋氨酸组、痰热清低(0.469生药/kg)、中(0.9715g生药/kg)、高(1.9095g生药/kg),连续尾静脉给药7天,同时设正常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病理,试剂盒检测血清肝功能。结果:建立稳定改良的急性肝损伤模型。药效实验中,痰热清注射液0.9715g生药/kg(中剂量)、1.9095g生药/kg(高剂量)显著降低血清生化指标,改善肝组织炎症病理,减少坏死面积、炎细胞浸润及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结论:改良造模方法后成功建立适合中药复方筛选的ANIT急性肝损伤模型;痰热清于0.9715g生药/kg(中剂量)、1.9095g生药/kg(高剂量)发挥保肝降酶、利胆退黄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方抗氯化汞(HgCl_2)诱导的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病变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正化瘀方(FZHY)组及维生素E(VitE)组,模型组用HgCl_2 8 mg/kg灌胃9周,FZHY组(4.6 g/kg)和VitE组(100 mg/kg)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检测肾功能情况(Cr和BUN),盐酸水解法检测肾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六胺银(PASM)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Western blot观察Ⅰ型胶原(ColⅠ)、纤维连接蛋白(F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FZHY组及VitE组大鼠肾体比(双肾质量/体重)明显下降(P0.05)、肾组织Hyp含量明显下降(P0.05),血清Cr和BUN含量明显下降(P0.01),肾脏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其中FZHY组比VitE组轻。FZHY组和VitE组肾组织ColⅠ和FN表达均较模型组减弱(ColⅠ,P0.05;FN,P0.01)。FZHY组α-SMA表达较模型组减弱(P0.01),VitE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FZHY可改善HgCl_2诱导模型大鼠的肾功能损伤,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病变,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肌成纤维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辨证分类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上,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进行证候分类主要以经验为主,缺乏客观依据和标准,使得中医证候进展一直缓慢,制约着其发展。作为现代一种全新的技术,代谢组学方法能够将证候与特异性的代谢产物结合在一起,从而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方法与手段,使中医证候的判识更加具有可信度。文章回顾了代谢组学方法在中医证候分类中的研究进展,以推进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深入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既往发现一贯煎和下瘀血汤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模型有显著效应,并从以方测证角度提出该模型可能以“肝阴虚损、瘀血阻络”表现为特征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实验性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评价方法. 方法 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以体积分数10% 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4周制作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以MRI、CT、同步辐射X线二维成像及vWF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在不同层面观察肝脏血管;HE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MRI信号强度、CT值、微血管相对长度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明显;MR示T2WI上两组增强前后信号强度均减低,且增强后两组之间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6.67±69.04对比492.67±112.50,t=-2.456,P=0.026);CT示模型组增强后肝脏CT值及增强前后差值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同步辐射X线二维成像后,模型组纤维化肝脏血管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血管数量较多;MR在T2W增强的信号值(439.67±104.80,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4,P=0.009)、微血管相对长度(676.53±122.75,Pearson相关系数为0.791,P=0.002)与vWF标记MVD (14.50±5.95)呈正相关,CT增强前后的差值(132.60±57.02,Pearson相关系数为-0.612,P=0.034)与MVD呈负相关.结论 采用纳米对比剂的MR、CT检测及同步辐射X线二维成像可用于纤维化血管新生的评价,与传统的MVD法具有相关性;其中同步辐射X线二维成像更直观、清晰,是评价肝血管新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黄芪总皂苷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石忠峰  陈蔚文  李卫民  高英 《中草药》2005,36(9):1322-1325
目的研究黄芪总皂苷的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工艺,为黄芪总皂苷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芪总皂苷进行吸附纯化,以黄芪总皂苷的收率、质量分数为考察指标综合评价。结果60%乙醇提取树脂吸附后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黄芪总皂苷主要集中在40%~80%乙醇部位。树脂对黄芪总皂苷的动态吸附率为10.78mg/mL树脂;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杂质的洗脱效果不同,以0.1%NaOH溶液洗脱效果较好。结论黄芪提取物上AB-8树脂柱,以水和0.1%NaOH洗脱后以80%乙醇洗脱黄芪总皂苷部位可使黄芪总皂苷的收率和质量分数达到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脾气虚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特征性基因差异表达谱。方法:慢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选4例,镜下取胃黏膜组织,提取总RNA,一一配对制作基因芯片,采用荧光比值、生物信息学、双侧t检验等方法比较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结果:差异表达基因54条,72.2%下调;其中与营养物质代谢和免疫调节相关差异表达基因45条, 71.1%下调;差异基因中有4条基因P<0.05,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差异基因5条,4条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具有特征性的基因差异表达图谱,主要表现为与营养物质代谢及免疫调节相关基因呈下调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影响纤维化肝脏脂质过氧化与间质性胶原酶活性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方法: 以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与高脂肪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而后予以甘草酸二铵口服治疗,正常大鼠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HE染色与胶原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炎性坏死与胶原沉积病理改变,按试剂盒方法检测血清肝功能(ALT、AST、Alb与总胆红素等)变化,检测肝组织主要过氧化损伤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酶底物反应法分析肝组织间质性胶原酶活性变化,RT-PCR法分析肝组织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 结果: 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大鼠肝脏有明显胶原沉积与肝纤维化,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炎性损伤坏死;甘草酸二铵药物组明显减轻模型大鼠肝组织损伤坏死与胶原沉积等病理变化。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总胆红素含量、ALT与AST活性、白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P<0.01)。药物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含量、AST与ALT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而白蛋白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此外,药物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151.3±37.3 μg/g)明显少于模型组(170.9±15.3 μg/g,P<0.05),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弱于模型组(P<0.05);肝组织MDA含量(1.96±0.23 μmol/g)低于模型组(2.44±0.32 μmol/L, P<0.05),SOD水平(19.60±0.97 NU/g)高于模型组(20.60±0.33 NU/g,P<0.05),GSH含量(47.0±9.1 g/g)与GSH-Px活性(53.1±4.1 U/g)高于模型组(41.2±3.5 g/g;46.7±6.1 U/g,P<0.05);肝组织间质性胶原酶活性(43.89±7.74 U)高于模型组(32.01±2.75 U,P<0.05)。 结论: 甘草酸二铵有明显抗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与提高肝组织间质性胶原酶活性的作用,该作用是药物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