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16篇
内科学   158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91.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重视收入管理作出了“医院对门诊、住院病人发生的医药费,原则上应当日发生当日入账,并定期结算”的要求,将在院病人发生的医药费归集在“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 这个新设的总账科目中反映,充分体现了加强住院收入管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上、下端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侧软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差异.探讨其在AIS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在对12例AIS患者行胸椎侧凸前路松解手术或前路矫形手术时获取上、下终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分成凸、凹侧2组,共72枚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unx2和X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Runx2mRNA表达。所有染色结果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AIS患者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两侧的X型胶原、Runx2和Runx2 mRNA表达总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X型胶原的表达总量低于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的表达总量(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Runx2的表达总量低于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的表达总量(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单一软骨细胞Runx2表达量高于凸侧和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单一软骨细胞的表达(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高倍视野下平均Runx2mRNA表达总量低于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的凹侧(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凸侧单一细胞Runx2 mRNA表达量低于凹侧(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高倍视野下平均X型胶原阳性细胞密度和Runx2阳性细胞密度低于凸侧和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阳性细胞密度(P〈0.05)。结论:AIS患者上、下终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侧软骨细胞存在不同的生物活性和细胞动力学,这可能是力学条件改变后的一种继发性改变,但其可能在AIS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caspase 3、p5 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 32例胃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的癌旁组织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urvivin、caspase 3、p5 3基因的表达。结果  6 2 5 % (2 0例 )的胃癌组织表达Survivin蛋白 ,而癌旁组织内无阳性表达。Survivin表达与胃癌组织的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关系。Caspase 3、p5 3蛋白与Survivin表达显著相关。结论 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选择性表达 ,提示该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aspase 3的失表达、p5 3的突变与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可能在胃癌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4.
脊柱后路手术并发脊膜损伤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低至1%.也有高达14%的报道。一般脊膜损伤后脑脊液漏量较少时常可自愈。如果脑脊液持续外漏,则易引起脑脊髓膜炎。如脑脊液渗出后形成积液腔隙,可形成假性脊膜膨出Ⅲ。腰椎术后假性脊膜膨出的发生率约为0.19%~2%,但引起巨大假性脊膜膨出的病例很少,合并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时处理尤为棘手,目前国内尚无该方面报道。  相似文献   
95.
背景:关于凝血因子XIII(FXIII)抑制物作用于FXIII的具体结合表位,目前尚无报道。目的:用免疫动物方法制备针对FXIIIA亚单位多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和活性进行鉴定。方法:用人工合成的FXIIIA亚单位多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应用Dotblot鉴定抗体特异性,并用抗体中和/尿素溶解实验检测多克隆抗体活性;Westernblot方法检测2例获得性FXIII缺乏症患者的血浆FXIII水平,再应用Dotblot分析这2例患者血浆FXIII抑制物作用的抗原表位。结果与结论:Dotblot证实兔血清中已产生抗FXIII抗体,此抗体不仅可特异性与人FXIII及转氨酶活性位点多肽结合,且在体外可抑制人FXIII的活性;用此抗体可检测出获得性FXIII缺乏症患者的血浆FXIII缺乏,分析出转氨酶活性位点是病例2血浆FXIII抑制物的作用位点。证实动物免疫法可成功制备兔抗人FXIIIA亚单位转氨酶活性位点的多克隆抗体,此抗体可用于人FXIII的检测和抗原表位分析。  相似文献   
9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化人群随之亦趋增多。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面临的老年疾病也愈来愈多,面临的挑战也愈加巨大。由于老年人器官形态和功能均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老年疾病具有症状轻微或不典型、同一脏器多重病理改变、罹患各种疾病及容易漏诊误诊等特点,因此如何选择合适合理的诊治手段以提高老年患者生活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介入治疗,无论是内镜介入抑或放射介入都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由于老年消化系统疾病的特殊性及介入治疗的“双刃剑”特点,应重视合理应用介入治疗,做到有的放矢,优化组合,不可盲从效仿,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水平,探讨CD31bright/AnnexinV+内皮微粒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6例,非冠心病患者26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结果 与非冠心病患者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显著增加(P<0.01),而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之间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入选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数量独立正相关(r=0.28,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数量呈正相关(r=0.31,P<0.05).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增多,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损伤严重.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增高可能与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98.
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临床特点分析9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intrahep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特点,以期对临床特点,以期对临床诊治进行指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85-01/2003-01行手术探查的90例IC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4例患者有右上腹隐痛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表现;32例有乙肝病史;42例(46.7%)合并肝硬化.29例术前检查AFP为阳性;56例术前检查CA199为阳性;61例术前检查γ-GT增高.31例术前B超检查发现肝内占位合并肝门淋巴结肿大;58例术前CT检查提示肿瘤有典型的低血供表现.90例ICC患者中,38例行手术根治性切除,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43.6%、43.6%.余52例行姑息性手术切除,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0.0%、0.0%.结论:ICC临床表现多样,无明显特点.CA199阳性及γ-GT增高提示ICC可能.ICC易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B超和CT联合能发现病灶及明确病灶性质.ICC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保证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9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疾病认识程度及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在逐渐延长,我国已逐渐步人老龄化社会,老年肿瘤患者也逐步增多,因此老年肿瘤患者的治疗问题也日渐突出.尤其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也是老年人常见病种,老年肿瘤患者尤其是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的抗癌之路该如何走下去,这是摆在我们肿瘤科医生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带有多肽胶原连接结构域(CBD)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CBD-BDNF)诱导面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的效应.方法 1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20只作为空白对照;A组40只,建立面神经损伤模型;B组40只,建模后在面神经挫伤处鞘内注入CBD-BDNF;C组建模后在面神经挫伤处鞘内注入BDNF治疗.分别于术后1、3d、1、2和4周观察面神经功能恢复、电生理检测、电镜观察神经轴突与髓鞘的变化.结果 B、C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电生理检测、神经轴突及髓鞘变化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结论 神经营养因子能明显提高面神经功能的恢复;CBD-BDNF具有更好的神经修复及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