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外科学   69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许楠健  陈云琳  蒋伟宇  马维虎 《中国骨伤》2018,31(11):1005-1011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螺钉固定联合局部经皮内窥镜下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脊柱结核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9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4例,女5例;年龄60~73(66.2±4.0)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已被确诊为脊柱结核,有脓肿、死骨形成但无窦道、神经症状,无开放手术指征。19例患者术前均进行了3周或以上的正规4联药物抗结核治疗。均采用后路经皮螺钉固定联合局部经皮内窥镜下病灶清除术。记录手术前后腰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以上参数变化。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中未改变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为(153.2±14.0)min。除1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其余患者术后2周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26(19.6±3.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5.9±1.1)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8±0.9)分(P<0.05)。ODI由术前的(80.9±4.0)%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66.4±5.4)%(P<0.05)。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30.8±5.5)°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5.9±2.5)°(P<0.05)。ESR由术前的(79.6±14.4)mm/h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32.0±8.1)mm/h(P<0.05)。CRP由术前的(56.9±9.5)mg/L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20.4±4.6)mg/L(P<0.05)。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并发症较多,全身基础条件较差,后路经皮螺钉固定联合局部经皮内窥镜下病灶清除术能减少创伤,并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76例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椎管扩大减压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17~56岁,平均32.5岁。根据Denis爆裂骨折分型,A型33例,B型26例,C型17例。神经功能损伤参照ASIA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21例,D级3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及椎管内占位变化,分析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76例患者手术时间136~218 min,平均159 min;术中出血量150~360 ml,平均225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47个月,平均32.1个月。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52.0±5.9)%、(87.2±1.8)%和(86.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7,P=0.000);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9.7±8.2)°、(5.7±2.9)°和(5.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2,P=0.000);椎管内占位率分别为(37.5±7.2)%、(12.3±3.3)%和(1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2,P=0.000);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均未见明显丢失(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3例,B级0例,C级10例,D级21例,E级32例。2例患者出现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3.
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评估该方法的术中术后情况。方法:2001年5月至2006年10月运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20-63岁,平均40.5岁。损伤节段:T101例,T11 2例,T129例,L1 13例,L2 7例(1例伴有L1轻度压缩骨折),L3 2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9例,C级12例,D级11例,E级1例。术前Cobb角21°~44°,平均27.0°±6.5°。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并随访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4.5个月(3~6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78±65)min,术中出血量(1750±950)ml,自体血回输量(950±750)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左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后愈合。1例术后出现乳糜漏,经引流换药后痊愈。1例患者主诉取髂骨区轻微疼痛。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矢状面畸形矫正,Cobb角矫正至3.0°±1.5°。随访中无明显的后凸角和高度丢失。无内固定松动移位。骨折全部获得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运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Ⅰ期直视下完成减压重建,矫正矢状面畸形,疗效确切。术中运用自体血回输可以减少输血量,有效地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8具成人新鲜腰椎骨L1-L4共32个椎体,随机选取其中20个,分为3组(A,B,C),每组10个。A组(对照组):随机选择10个椎体双侧椎弓根放置直径为6.5 mm的椎弓根融合器,不穿透椎体前侧骨皮质。在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椎弓根融合器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实验,拔出速率为5 mm/min。B组(修复组):对照组拔出椎弓根融合器后再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配制好CPC 3-5 ml,室温(28℃)1 h后再行前述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实验。C组(强化组):另选10个椎体直接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配制好CPC和拧入椎弓根融合器,再行拔出实验。沿椎弓根融合器方向锯开标本,观察CPC在椎体中分布范围。另外10个椎体作椎弓根融合器的递增负荷的周期抗屈实验。结果:正常对照组椎弓根融合器Fmax为(843.1±132.2)N,修复组为(1456.2±239.9)N,强化组为(1499.5±241.2)N;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CPC,未见CPC溢出椎弓根外或椎管内。周期抗屈实验中,添加CPC可使椎弓根融合器耐受更大的负荷或在同等负荷下仅产生较小的位移。CPC骨水泥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融合器后轴向拔出力明显高于强化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沿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CPC可显著增加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并能减少CPC向椎弓根外或椎管内溢出。在活体中即使不添加CPC也有利于骨细胞长入椎弓根融合器侧孔,同样可以增加螺钉的稳定性。适用于螺钉松动和拔出的修复固定。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置钉联合对侧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和传统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其对多裂肌损伤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Wiltse入路置钉组和传统TLIF组。Wiltse入路置钉组50例,采用一侧Wiltse入路置钉联合对侧TLIF治疗,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45~72岁(60.4±3.1)岁;传统TLIF组40例,采用传统TLIF术式治疗,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4(62.1±3.4)岁。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置入的准确率、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拔除时间。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进行CT检查,并对两组患者两侧多裂肌进行CT值测量。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其中传统TLIF组随访时间12~18(15.3±4.3)个月;Wiltse入路置钉组随访时间13~24(16.5±4.1)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置钉组置入准确率高于传统TLIF组(P<0.05)。VAS评分和ODI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Wiltse入路置钉组明显低于传统TLIF组(P<0.05)。Wiltse入路置钉组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放置时间均少于传统T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多裂肌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TLIF组术后减压侧和非减压侧多裂肌CT值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Wiltse入路置钉组减压侧术后多裂肌CT值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非减压侧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tse入路置钉联合对侧TLIF相对于传统术式,具有置钉准确,减少多裂肌的损伤,降低术后顽固性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6.9)个月。所有患者术前予颅骨牵引,14例可复性脱位患者中1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2例合并寰枕畸形患者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3例难复性脱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变化;通过CT扫描评价术后寰枢关节融合率。结果: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间为86~170(92.2±27.5)min,术中出血量为200~350(250.7±65.2)ml,没有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1例C2椎板螺钉固定的患者术后复位丢失,再次行前路松解并最终行枕颈融合术。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5~58(32.0±12.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枕颈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4.2±0.9降低至1.3±0.7(P<0.05);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11.2±1.2提高到16.9±0.8(P<0.05);CT扫描证实所有患者寰枢椎或枕颈融合良好,融合时间为5~9(6.7±0.6)个月。结论:手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非融合治疗青少年GrauerⅡB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5年4月,采用Ⅰ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非融合治疗19例不适合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GrauerⅡB型齿突骨折青少年患者,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14~32(24.6±5.0)岁。术后复查CT显示骨折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在末次随访时(内固定拆除至少1年以上)采用动力位CT评估寰枢椎旋转活动度的保留情况。记录第1次手术前、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前、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前、末次随访时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2例患者出现枕颈部麻木、疼痛等枕大神经刺激症状,给予脱水、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1~2个月后症状缓解。所有患者获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术后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8~25(21.47±2.41)个月。术后骨折骨性融合的时间为6~10(8.21±1.27)个月。骨折骨性愈合即行Ⅱ期手术拆除内固定,期间无内固定失败。术后患者颈痛症状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6.74±0.65下降到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术后末次随访时的0.4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DI值由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前的(10.58±2.04)%下降到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术后末次随访时的(3.79±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手术(拆除内固定)术后末次随访时,动力位CT显示寰枢椎单侧旋转活动度达到向左(15.73±5.57)°,向右(15.55±5.78)°,寰枢椎总体旋转活动度为(31.28±10.71)°。结论 :Ⅰ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非融合治疗不适合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青少年GrauerⅡB型齿突骨折,可以避免寰枢关节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寰枢椎的旋转活动度。  相似文献   
48.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形式固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颈椎经颈后正中入路采用经关节螺钉钉棒形式固定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在11例下颈椎创伤性骨折脱位,9例颈椎管狭窄的后路固定中应用经关节螺钉以Vertex钉棒系统形式固定。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29~76岁,平均51岁,均行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减压(其中3例结合前路手术)。经关节螺钉置钉方法: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35°~40°,在冠状面上外倾15°~20°。术后摄颈椎X线片,评价螺钉位置和颈椎的序列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共置入经关节螺钉88枚,其中10枚于C3,4,20枚于C4,5,32枚于C5,6,26枚于C6,7。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出现椎动脉、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且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失败。JOA评分:术后1周平均改善率55.8%,其中优5例,良7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60%;术后3个月平均改善率为74.5%,其中优6例,良8例,可6例,优良率75%。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后路经关节螺钉钉棒形式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下颈椎固定形式,经过初步临床应用发现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等优点。但这一新的固定形式,尚需长期的临床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截骨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55~76(66.24±5.13)岁。手术前后均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160~2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 000 ml(800~1 900 ml)。术前与术后1年各项参数分别为,TK由(31.67±21.13)°增加到(34.67±11.60)°,LL从(4.76±3.17)°矫正至(37.41±6.28)°,PT从(33.94±5.01)°恢复至(20.12±5.36)°,SS从(18.47±2.60)°增至(31.71±4.30)°,SVA从(13.24±3.60)cm恢复至(2.82±1.33)cm,所有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矫形手术能够有效地重建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及骶骨倾斜角的恢复与重建矢状面平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倒退旋转法穿刺技术辅助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取经皮穿刺球囊撑开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穿刺位置不良的100例OVCFs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受伤或出现明显腰痛时间1个月,伴有局部压痛、叩击痛,胸腰部活动受限。根据术中穿刺方法的不同分为倒退旋转法穿刺组及传统穿刺组,每组各50例。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放射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0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随访均超过1年。倒退旋转法穿刺组手术时间(21.5±5.9) min,术中穿刺C形臂X线透视(7.7±1.3)次,每椎骨水泥注入量(4.6±0.8) ml;术前VAS评分为8.3±0.9,术后1年为2.3±0.8。传统穿刺组手术时间(30.2±7.5) min,术中穿刺C形臂X线透视(14.3±2.0)次,骨水泥注入量(4.3±1.0) ml;术前VAS评分为8.1±1.0,术后1年为2.6±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穿刺C形臂X线透视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KP手术中对于首次穿刺位置不良者,运用倒退旋转法穿刺技术可以快速改变穿刺针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达到理想穿刺靶点,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