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34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8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32例,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缺血预适应组小面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而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再梗等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2.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传递机理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存在的各种口服结肠定位药物传递机理进行总结与评价,认为单一传递机理不能理想地实现结肠定位,恰当地将不同机理综合运用是今后结肠定位释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深刺风池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偏头痛患者40例,分为深刺风池穴组(20例)和常规针刺风池穴组(20例),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测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及血液流变仪检测治疗前后血流变学的改变。结果:深刺组有效率100%,常规针刺组有效率85%。两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及基底动脉(BA)血流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深刺风池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管机能及脑血流变化可能有更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4.
青蒿素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青蒿素(AS)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和AS组(10,100,1 000 μmol·L-1)(n=10)。利用Langendorff离体灌流装置,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指标:心电图、心功能参数、冠脉流量、心肌组织匀浆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P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心肌超微结构等。结果:AS(10,100 μmol·L-1)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功能(±dp/dtmax,LVSP)指标,增加冠脉流量,减少LDH和CPK的漏出,同时,可使SOD活性升高和MDA含量降低及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轻。当AS浓度达到1 000 μmol·L-1时,未见保护作用。结论:中、低剂量AS(10,100 μmol·L-1) 能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AS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5.
邓伟哲  杨志欣 《中医药学刊》2001,19(5):462-462,511
通过脑梗塞病例的介绍,探讨了《伤寒论》第278条“太阴病阳复欲解之下列”关于“暴烦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和“太阴病转愈”是否是“太阴病自愈”的问题,从而提出烦躁与下利的发生先后并不重要,关键是伴有症状决定其转归。同时认为此证病机不是阳郁,而是脾胃阳虚轻证并胃中停有积滞的虚实夹杂之证,从而提出该证不是太阴病的自愈症。  相似文献   
36.
张文书 《中国当代医药》2008,15(24):109-110
翼状胬肉是眼科结膜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明了,在翼状胬肉发病的研究中发现,该病主要发生在那些充满阳光,灰尘和刮风的地区,而且地理纬度与翼状胬肉有较大的关系,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群,常见于户外工作者,尤其是长期室外劳动者更为多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病可能性增大,故一般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长期受到风沙、烟尘、尘埃、日光(紫外线辐射)、花粉等过度刺激有关。也可能与结膜慢性炎症有关,由于结膜慢性炎症累及结膜下组织及上巩膜组织,从而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胬肉。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方法将11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人分为再通和未通两组,再将再通组根据AMI发病时间分为<2h、2~6h和>6h三个亚组,观察静脉溶栓后各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ST段下降达50%时间及CK峰时间.结果再通组从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到ST段下降达50%时间呈依次延长(P<0.05或P<0.01),且前述各指标随梗死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延长,未通组的CK峰时间明显长于再通组及各亚组(P<0.05).结论 AMI静脉溶栓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按先后顺序为再灌注后心律失常、胸痛缓解、ST段下降达50%及CK峰时间,且随梗死时间延长而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38.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呈上升趋势.20多年来,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方法不断改进,但患者的顶后并未明显改善,复发和转移率高达50%左右[1].在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DukesB期患者中,有近30%的人5年内死于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提示可能有结直肠癌微转移的存在[2].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土荆皮酸对宫颈癌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PCR-ELISA方法检测HeLa细胞经PAB作用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经PAB作用后,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下降,随药物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制作用增强;PAB作用24h后,HeLa细胞G2/M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出现G2/M期阻滞,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PAB能抑制HeLa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其机制可能与其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0.
性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宫颈疾病进程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性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宫颈疾病进程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PCR法检测了宫颈癌、癌前病变组织、慢性宫颈炎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HPV、HSV-2、CT和NG4种病原微生物存在状况。结果:在宫颈组织中合并感染时,4种病原微生物由于其间的相互作用,可促进宫颈疾病的进程,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结论:在检测宫颈炎等良性病变发现有病原微生物合并感染时,应提高警惕,及早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