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17篇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肺癌是目前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升高,且预后较差,患者的5年生存率小于15%,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筛选肺癌遗传易感差异表达的miRNA,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功能,可为进一步研究miRNA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海南地区汉族肺癌患者和对照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差异miRNAs的靶基因,并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信号通路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肺癌患者和对照患者共筛选出3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 (P<0.05,|log2 (Fold Change)|≥1) ,且均呈下调状态。差异表达miRNAs所预测的靶基因显著参与癌症通路、 轴突导向通路、代谢通路,NUFIP2、PLAGL2、IGF1R基因编码的蛋白在互作网络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海南地区肺癌患者和对照患者间存在3个差异表达的miRNAs,这些miRNAs可能通过调控癌症、轴突导向、代谢等信号通路,调节下游靶蛋白参与肺癌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2.
钟成望  郑婉婷  肖莎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1):1104-1107
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感染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病,主要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部地区,疫源地为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伴随着旅游业和贸易业的发展,我国其他非疫区出现了输入性病例。类鼻疽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经伤口、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其病变可涉及机体所有器官,易造成较高的误诊率和病死率。然而我国目前类鼻疽病的流行病筛查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防控方面未实行有效的疾病监测和疾病报告制度,对基层医师和民众疾病知识普及的力度不够。因此,本文旨在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对类鼻疽病的重视程度,从类鼻疽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防控措施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展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方法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与ICU感控医生、感控护士对入住ICU的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凡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均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并填写ICU病人日志,每月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讲评,对医院感染各重点环节实施早期控制措施。结果445例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6例。医院感染率为8.09%,患者日感染率15.78‰,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6.40‰,动静脉插管相关血液感染率4.20‰,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29.88‰。结论 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通过开展目标性监测,能及早发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预防颈部活动受限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拟使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分为观察组(n=106)及对照组(n=104)。观察组采用超声探头压迫法,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情况,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的例数 [3例(2.8%)]显著低于对照组[36例(34.6%)](P=0.000)。两组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观察组无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超声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颈部活动受限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概率,而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余飞  肖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5):672-675, 679
目的 对危重症专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危重症专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测评量表对北京某医院组织培训的危重症专科护士共184名进行调查。 结果 危重症专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平均得分为(118.46±13.20)分,得分率81.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护龄、职称、职务、同事关心程度以及是否接受人文关怀培训的危重症专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同事关心程度及人文关怀培训均为影响危重症专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 结论 危重症专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能力不足。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应增设人文关怀类课程,注重专科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护理管理者应为护士提供和谐有爱且极具人文关怀的工作氛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海口市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污染水平。方法在2015年5月对100户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进行现场检测,对装修后不同时间、不同房间类型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甲醛总体浓度范围为0.016~0.263 mg/m~3,平均浓度为0.076 mg/m~3,总超标率为39.0%。装修1年内室内甲醛超标率为52.2%,平均浓度为0.095 mg/m~3,明显高于装修时间为1~3年和≥3年的室内甲醛浓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厅的超标率最高为42.0%,厨房的超标率最低为36.0%,卧室的超标率为38.0%,随着装修时间的延长,客厅、厨房和卧室空气中的甲醛超标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新装修居室内甲醛污染较严重,应加强通风及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甲醛浓度,以减少甲醛污染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尿液DNA提取方法与PCR扩增产物的比较肖莎,郭琳琅,区士欢聚合酶链反应(PCR)是近年来建立的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体外DNA扩增技术。能否获得完整、满意的DNA是PCR分析的最主要的基本步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尿液中的巨细胞病毒DNA(CMV-D...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海口市海南医学院三家附属医院2000—2019年收治的227例类鼻疽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类鼻疽的防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27例类鼻疽患者开展回顾性调查,分析其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地区、时间等流行病学特征,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227例类鼻疽患者中,男性202人,占88.5%,女性26人,占11.5%; 40~<60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127人,占55.9%;汉族202人,占89.0%,黎族23人,占10.1%;农民为主要患病群体,共91人,占40.1%;患者以东方市分布最多, 42人,占18.5%,海口市次之,41人,占18.1%。类鼻疽病发病时间集中于夏秋季,且9、10月为发病高峰,2016年患病人数最多,34人,占15.0%。最为常见的收治科室为传染科 58 人,占25.6%,其次为呼吸内科46人,占20.3%,外科30人,占13.2%。共随访了62例,随访结果显示,85.5%(53例)的患者痊愈,4.8%(3例)出现复发,9.7%(6例)死亡。结论 中老年、接触疫水和土壤的人群、沿海地区、夏秋季为类鼻疽的高危因素,应加强人们对类鼻疽的认识,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做好护理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1 薄弱环节1.1缺乏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对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的认识不足,依法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意识差,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就不能自觉地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技术指南、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去执行.因此,医疗行为不规范、不自觉,其表现操作前后洗手依从性差;无菌操作护理人员不戴口罩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科室为了节约开支,消毒用品配备不够,导致消毒不到位;个别科室配置的消毒液不能达到有效的浓度或过期使用等,是造成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胚胎期暴露,评价其对子代大鼠神经行为的影响,初步探讨DEHP所致子鼠神经毒性的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从妊娠日起用10、100、500 mg/(kg.d)DEHP连续灌胃染毒19 d,观察子代大鼠的神经行为学指标。于子鼠出生第7天和第21天测定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不同剂量的DEHP染毒对海马组织bcl-2、bax基因的表达的影响。结果于子鼠出生6周后,进行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随着DEHP剂量增加,中、高剂量组错误次数增加和潜伏期延长十分明显(F=8.058,P<0.05;F=11.221,P<0.05)。电穿梭测试显示,中、高剂量组电击次数增加和主动逃避时间延长较为明显(F=6.984,P<0.05;F=9.841,P<0.05)。出生后7 d子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出生21 d,高剂量组尤为显著。RT-PCR检测表明,与对照组相比,bcl-2和bax基因表达增高(F=253.78,P<0.05;F=66.67,P<0.05),且随着DEHP暴露剂量的升高,表达亦增加。结论 DEHP对子代大鼠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其可能通过干扰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而影响子代大鼠神经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