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60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66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01.
目的 观察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30例,ASA Ⅰ~Ⅲ级,年龄60~75周岁,随机均分为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组(S组)和丙泊酚全凭静脉组(P组).分别于手术前1天、术后第3天和第7天测定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并分别于麻醉前、术毕和术后第3天检测血清S1000β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含量.结果 与手术前1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MMSE评分均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S组术后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为4例(27%),P组为2例(13%).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术毕及术后第3天NSE的含量显著增高(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相比,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并不增加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02.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氟比洛芬酯对大鼠骨癌痛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5组(n=6):肿瘤+生理盐水组(C组)、肿瘤+氟比洛芬酯10 mg·kg-1·d-1组(CK10组)、肿瘤+氟比洛芬酯25 mg·kg-1·d-1组(CK25组)、肿瘤+氟比洛芬酯50 mg·kg-1·d-1组(CK50组)和假手术组+生理盐水(sham组).大鼠胫骨接种肿瘤14d后,腹腔分别注射相应剂量氟比洛芬酯及生理盐水,每天两次,连续7d.于造模前、后3、5、7、10d及14、17、21 d给药前、后半小时测量左后足底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PMWT)和行走痛行为评分.结果:在14、17、21d给药后,与C组(2.67±1.03,2.13±0.96,1.73±0.43)相比,CK25组(5.00±1.10,6.00±1.26,6.33±0.82)、CK50组(6.67±1.03,7.00±1.10,7.67±1.51)大鼠PMWT明显增加(P<0.05)与C组(2.17±0.41,2.50±0.55,3.33±0.52)相比,CK25组(1.50±0.55,1.33±0.52,1.50±0.55)、CK50(1.10±0.63,1.17±0.41,1.00±0.63)大鼠行走痛评分显著减少(P<0.05);CK10组PMWT(3.60±0.89)和行走痛评分(2.50±0.55)与C组比较在d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7、21d给药前,与C组比较,CK25组(5.33±1.03,6.33±0.82)和CK50组(5.67±0.82,7.00±1.10)PWMT值明显延长(P<0.05),CK50组(1.67±0.52,2.00±0.63)行走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CK25组(2.17±0.41)行走痛评分在d21显著减少(P<0.05).结论:在大鼠骨癌痛模型中,腹腔注射氟比洛芬酯可以剂量依存性缓解骨癌痛,镇痛效果持久.  相似文献   
503.
目的 采用超声技术探讨左右侧、年龄及性别等因素对股静脉与股动脉间解剖关系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成年患者275例,超声探头于短轴方向垂直接触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 cm处探测股静脉位于股动脉的解剖方位关系,描述为:内上、内侧、内下、外下、外侧、外上这六种方位关系.结果 左右侧股静脉均主要位于股动脉的内下方(左57.45%,右66.18%),其次位于内侧(左37.09%,右28.00%),少数位于外下方(左4.36%,右4.36%),极少数位于外侧(左0.36%,右1.09%)及内上方(左0.73%,右0.36%);与左侧相比,右侧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的概率显著减少(P<0.05),位于股动脉内下方的概率显著增加(P<0.05).与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患者年龄(44.78±10.28)岁比较,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下方患者的年龄(50.74±9.92)岁显著增加(P<0.05),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外下方患者年龄(53.00±11.60)岁显著增加(P<0.05).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的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下方的概率显著增加(男39.71%,女60.29%)(P<0.05).结论 股动脉和股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变异较大,临床上对于不同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左右侧、年龄及性别因素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04.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目前呈世界大流行趋势,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外源性输入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二次爆发[1-2].  相似文献   
505.

目的 探讨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10月接受非心脏手术且术后于PACU进行麻醉苏醒的1 00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延迟拔管将患者分为两组:延迟拔管组(拔管时间>1 h)和非延迟拔管组(拔管时间≤1 h)。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该预测模型对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价值。
结果 发生延迟拔管253例(2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ACCI评分(≥3分)、BMI(≤22.66 kg/m2)、术中罗库溴铵的使用、术中输血、手术时间(≥166 min)、留置导尿管、PACU内丙泊酚的使用和PACU内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术后延迟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的AUC为0.730(95%CI 0.695~0.765, P<0.001),敏感性81.4%,特异性55.4%。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延迟拔管的预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结论 ACCI评分(≥3分)、BMI(≤22.66 kg/m2)、术中罗库溴铵的使用、术中输血、手术时间(≥166 min)、留置导尿管、PACU内丙泊酚的使用和PACU内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06.
<正>一些消化内镜下治疗的手术是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才能完成的,如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食管经口括约肌切开术(POEM)和小肠镜等。通常情况下,医生是在患者处于平卧位状态下实施麻醉诱导,后进行气管插管再侧身摆放体位[1]。侧身摆放体位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而且在翻身摆放体位过程中可导致气管导管滑出脱落、重新粘贴电极片位置、更换血压计袖带位置等。  相似文献   
507.
产妇的心脏疾病是产妇非产科因素死亡的主要原因,患有心脏疾病的孕妇为1%~3%,孕妇的死亡率约为10%~15%.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育龄妇女已变得越来越多,其结果导致怀孕期此类患者发生心脏疾病的比例可达到75%左右[1],如能顺利到达预产期则一般选择自然阴道分娩,若其自然分娩困难,或其心功能严重失代偿,则选择剖宫产.但是,这类患者剖宫产选择何种麻醉技术最安全目前似乎还没有共识[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