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不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治疗的25例不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6例;年龄65~82岁,平均73.5岁。损伤节段在T10-L3之间,共36个节段。所有患者均伴有5%~20%的椎管占位。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ria—loguescores,VAS)和Oswestq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通过侧位x线片测量患者椎体中线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通过轴位CT测量椎管占位程度,对患者的骨水泥渗漏、感染等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结果9例(25%)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无感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病例出现。在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椎体中线高度、矢状位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测量评估方面,患者术前与术后各个时间点比较,术后评估结果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椎管占位5%一20%的无神经功能损害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而言,PVP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不增加病椎椎管占位程度加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42.
目前没有一种单独的手术方法可满意处理Pilon骨折。不同类型的Pilon骨折及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的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各不相同。开放复位内固定适合于软组织条件良好的低能量损伤,手术入路包括传统的外侧、前内侧入路、新颖的后入路和前中后联合入路。外固定支架适合于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高能量Pilon骨折,主要有Ilizarov外固定支架、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和混合外固定支架。微创手术如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关节镜辅助复位等,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目前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对于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高能量损伤患者,目前倡导采用分期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皮肤缺损患者可采用肌瓣覆盖缺损软组织或真空负压装置临时覆盖皮肤,以减少感染、肢体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改良Judet—Letournel分型系统在不同髋臼横行骨折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共13例横行骨折患者,其中B1.1型2例,B1.2型4例,B1.3型7例;修正因子a1有4例,a2有2例,aL3有5例,a4有2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的有3例,Koeher—Langenbeek入路有6例,前后联合入路有4例。术后通过Matta’s标准评分评价影像学结果,用改良Merled’Aubigne评分评估临床结果。结果平均32个月随访证实本组患者所有的骨折达到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7.3周。解剖学复位7例,复位欠佳4例,复位差2例。修正因子a1/a2患者中解剖学复位83.3%,修正因子a3/a4患者为28.6%。临床评分平均15.3,9例(69.2%)满意;4例(30.8%)不满意。7例解剖学复位者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髋臼横行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横行骨折的水平及倾斜度、移位程度和旋转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后壁骨折。改良Judet—Letournel分类结合了传统髋臼解剖学分类和AO分型在预后评估上的优点,对于髋臼横行骨折手术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36例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年龄81.2岁,平均骨折病史9.4个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回顾分析围手术期的并发症,评估术后的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站立行走,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2.6±8.4提高到术后6个月的86.7 ±6.2,优良率达91.7% (33/36).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术后意识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性水肿;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完善的术前评估和围手术期的及时处理是手术取得良好恢复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髋臼上方置钉进行骨盆外固定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对20例40侧尸体骨盆的髂前下棘区域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与股动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旋髂深动脉等毗邻血管神经的距离.对髋臼上置钉的钉道进行测量,获取钉道的长度、宽度,钉道与髋臼边缘及坐骨大切迹的距离等.所得数据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髂前下棘为股直肌起始部,表面为髂肌覆盖,缝匠肌由外上至内下斜行越过髂前下棘外下方.男性股动脉位于髂前下棘内侧(27.54±3.53)mm,女性为(27.15±0.81)mm;男性股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内侧(17.61±3.47)mm,女性为(19.26±4.21)mm.男性股外侧皮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外侧(23.24±5.33)mm,女性为(17.82±3.26)mm;男性旋髂深动脉位于髂前下棘上方(16.26±1.77)mm,女性为(14.06±2.16)mm.男性髋臼上钉道长度为(147.76±7.39)mm,女性为(142.75±6.36)mm;男性钉道位于髋臼上方(25.10±4.43)mm,女性为(19.35±3.54)mm;男性钉道位于坐骨大切迹上方(25.01±3.61)mm,女性为(21.34±3.17)mm.结论: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手术,应选取在腹股沟韧带外侧1/4下方约1 cm处作一平行切口,采用纵形钝性劈开髂肌的方式,以套筒保护下在髂前下棘处置入固定钉,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由髂前下棘到髂后上棘间的钉道为一完整连续的骨性钉道,可为骨盆外固定提供足够的钉道长度和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46.
杂交捕获二代法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杂交捕获二代(HC-Ⅱ)法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意义.方法2003年3—6月在武汉同济医院妇产科采用HC-Ⅱ法检测150例门诊忠者的高危型HPVDNA,以阴道镜辅助活检为金标准,比较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约登指数及Kappa值。结果高危型HPV阳性率为14.67%,HC—Ⅱ法检测高危型HPVDN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及Kappa值依次为:88.89%,91.78%,91.21%,72.73%,97.10%,0.8067,0.7444。假阳性率为6.59%,假阴性率为2.19%。结论HC-Ⅱ法检测高危型HPVDNA阴性预测值高,与金标准有较好的符合率,诊断价值高,为一种很好的早期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使用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意义. 方法 从2004年2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10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2~72岁,平均56.2岁.初期治疗选用单臂外固定支架(Orthofix)以及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Stryker).待患者全身情况好转、创面愈合或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再转换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微创闭合内固定(MIPPO). 结果 10例患者平均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为13.2 d(7~49 d),均转换为坚强内固定治疗.软组织开放伤口和手术伤口均获得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筋膜室综合症、骨髓炎发生.1例开放性Pilon骨折外固定后发现感染,在感染控制后7周更换内固定,同时放置庆大霉素珠链,术后骨折愈合. 结论 对于高能量Pilon骨折,正确评估局部软组织条件和全身情况,合理使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适当时机更换内固定的分期治疗办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8.
目的:明确护理工作实践中,同情疲乏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满意度,维护和谐的护患关系。 方法:对11位不同专业的注册护士进行半封闭式访谈,随后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归纳,提炼影响护士满意度和导致同情疲劳的关键关联因素。 结果:运用扎根理论得出以下结论:现阶段护士所承担的多重角色已经使其不堪重负。“自我感知与自我调整”和“自我实现与经济回馈”的良性发展是提高自身职业满意度和避免同情疲乏的关键作用点。要避免自身难以从工作中抽离,也需要平衡家庭与工作。 结论:上述访谈形成结果支持认为现今护士亟需减压,这样的结果也为今后护理职业教育和护理管理提供了事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中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0月~2010年2月对31例腰椎滑脱症运用改良的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男18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51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进行评价,并测量滑脱复位率.[结果]术后1 d JOA评分改善率32%~100%,平均65.5%,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40%~100%,平均76.6%,滑脱复位率为82%,临床疗效满意84.2%.内同定材料无松动,断裂.Cage融合器位置及形态正常.[结论]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对腰椎的生物力学性质影响较小,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0.
骨肉瘤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的恶性肿瘤,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在骨肉瘤原发灶进展及转移过程中,诸多信号通路参与其中.由于骨肉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常在疾病晚期才得以确诊,近年来骨肉瘤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分子遗传学及细胞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为探求骨肉瘤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