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36篇
  免费   1148篇
  国内免费   302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169篇
妇产科学   129篇
基础医学   1026篇
口腔科学   112篇
临床医学   2116篇
内科学   2458篇
皮肤病学   122篇
神经病学   292篇
特种医学   210篇
外科学   1795篇
综合类   4263篇
预防医学   1005篇
眼科学   86篇
药学   827篇
  15篇
中国医学   350篇
肿瘤学   47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439篇
  2013年   527篇
  2012年   586篇
  2011年   758篇
  2010年   931篇
  2009年   1072篇
  2008年   1162篇
  2007年   1301篇
  2006年   1164篇
  2005年   1218篇
  2004年   1021篇
  2003年   1000篇
  2002年   854篇
  2001年   423篇
  2000年   584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血管是肿瘤生长的重要条件,是侵袭、转移的重要途径。与直接以肿瘤细胞为靶点相比,以血管内皮细胞上整合素和酪氨酸酶为靶点的显像和治疗有其独特之处。放射性核素显像及PET可以评价血管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效果,并对治疗中的患者进行监测。目前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药物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②抑制这些血管生成因子的活性;③防止细胞外基质降解。此外,纳米材料在该领域的运用,使有效并选择性地将基因或药物运输到肿瘤血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回顾性比较头孢他啶+丁胺卡那与头孢吡肟+丁胺卡那作为经验性方案治疗血液肿瘤合并感染的疗效,并初步对预后因素进行评价。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12月接受头孢他啶+丁胺卡那及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的患者各80例入选研究,治疗方法为头孢他啶4g/d或头孢吡肟4g/d,丁胺卡那0.6g/d,静脉点滴。结果在入选的160例感染事件中,98例(61.3%)临床改善,62例(38.8%)临床无改善,其中15例死亡(9.4%)。头孢吡肟组53例(66.3%)获得临床改善。27例(33.8%)未获临床改善,其中8例(10.0%)死亡;头孢他啶组45例(56.3%)获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年龄、肿瘤状态及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发生明显与感染的预后有关,在粒缺患者中,粒缺持续天数(是否长于10天)也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经蝶窦入路穿刺三叉神经节及其分支的可行性,分析两者的毗邻关系及相关限制因素.方法 对110例成年中国人头部薄层CT轴位原始资料进行多平面重组,观察圆孔、卵圆孔、翼腭窝(管)、Meckel腔与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蝶窦外侧壁至诸结构的骨壁厚度.结果 ①圆孔紧靠蝶窦外侧壁的前外下方,骨壁厚度<2 mm者84例(76%);②重组图像可显示翼腭管全程,翼腭窝与蝶窦前下外侧壁之间的骨壁厚度<2 mm者77例(70%);③卵圆孔距离蝶窦外侧壁距离>5 mm 98例(89%);④由蝶窦腔内经颈内动脉管前方入路,斜向后下外方可及Meckel腔,骨壁厚度1~5 mm,颈动脉管为重要骨性标志.结论 经蝶窦内可分别穿刺或开放圆孔、翼腭窝和Meckel腔,而经蝶窦内穿刺卵圆孔基本不可行;经蝶窦入路至三叉神经节及其分支的可及性与蝶窦气腔的位置和扩展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4.
加快创伤急救网络建设提高我国创伤急救水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各种意外伤亡事故呈上升趋势,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统计,2003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963976起,死亡136340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67507起,造成104372人死亡、49417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3.7亿元。我国近5年来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每年几乎呈10%的速度递增,意外事故已成为社会人口的第4~5位死因,且为45岁以下青壮年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意外伤亡曾被现代社会所忽视,不仅危及生命,更因为其致残率高(严重创伤达36.1%),  相似文献   
25.
36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8年6月至2006年9月瑞金医院收治的36例病理诊断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多见于胰腺头颈部,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诊断囊性肿瘤的正确率分别为69%(25/36)和94%(34/36)。CT对于囊腺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0%(29/36),对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正确率为61%(22/36)。在不能排除或考虑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病人中MRI对于囊腺瘤的诊断正确率80%(4/5)。本组3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1例行胰腺节段切除;12例行胰体尾切除;5例行局部切除,1例行剖腹探查活组织检查。1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胰瘘、内出血、幽门梗阻、胰腺假性囊肿合并肠瘘病人及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1例因内出血死亡。本组3例失访,32例获随访,除2例因其它疾病死亡,其余均健在,术后无复发。结论:CT和MRI,结合肿瘤学指标和临床病理特征可大大提高浆液性囊腺瘤的术前诊断率。浆液性囊腺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但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多。大多数浆液性囊腺瘤可考虑随访;有症状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或与黏液性囊性肿瘤不能鉴别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6.
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中补片不固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中补片不固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50只SD大鼠建立疝缺损(3cm2)模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使用聚丙烯补片(12 cm2)采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进行修复。甲组为补片固定组,乙组为补片不固定组。大鼠于术后不同时间分批处死,记录补片的挛缩度、腹壁抗张强度以及组织细胞学变化。结果所有大鼠术后腹腔均无粘连。2组大鼠在术后7 d、14 d、30 d、60 d和90 d补片的挛缩度分别为6.7%±1.3%vs 7.3%±1.5%、12.3%±1.3%vs 12.4%±1.6%、14.0%±2.0%vs 14.5%±1.3%、17.4%±2.1%vs 18.4%±1.5%和18.9%±2.2%vs19.5%±2.6%(P>0.05);2组大鼠的腹壁抗张强度分别为(288.4±8.4)mm Hg vs(286.6±10.2)mm Hg、(300.4±11.2)mm Hg vs(298.8±11.4)mm Hg、(305.0±11.7)mm Hg vs(303.3±16.1)mm Hg、(309.0±10.8)mm Hg vs(307.6±8.9)mm Hg和(311.8±9.8)mm Hg vs(310.0±8.6)mm Hg(P>0.05);2组大鼠的组织细胞学变化一致。结论当补片面积是大鼠疝缺损的4倍以上时,不固定的腹膜外补片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健全和完善中国的护士法案并与国际接轨。方法 阅读美国加州的《护理实践法令及规定》,与中国卫生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比较,分析它们相同的内容条款。结果 从美国加州《护理实践法令及规定》的“考试和注册”内容中整理出较具体、严谨的条款,并引出笔的思考。结论 美国加州的《护理实践法令及规定》条款的先进性、科学性,值得我国今后制订护士法案时结合国情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28.
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深在,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难以引起病人注意:且胰腺癌具有早期胰外侵犯的生物学特性,易较早出现淋巴和血道转移,故绝大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属于Ⅲ、Ⅳ期。胰腺血供丰富.且紧邻门静脉(PV)、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上静脉(SMV)、脾静脉(SV)和肝动脉(HA)等重要血管,手术难度大,切除率尤其是根治性切除率较低,  相似文献   
29.
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行根治或姑息性切除术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20例黏液腺癌和487例非黏液腺癌)及术前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0例黏液腺癌和38例非黏液腺癌的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厚度、大体分型及强化方式)。结果:通过术前电镜活检,仅25.0%(5/20)的胃黏液腺癌得到确诊。20例黏液腺癌均为进展期胃癌,487例非黏液腺癌中早期胃癌占16.8%(82/4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非黏液腺癌相比,黏液腺癌肿瘤较大[(6.9±4.0)cm比(4.4±2.3)cm,P=0.01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85.0%比60.6%,P=0.028),且Ⅱ~Ⅳ期病例较多(95.0%比72.3%,P=0.025);二者在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P=0.008)、厚度(P=0.001)、大体分型(P=0.037)和强化方式(P=0.000)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黏液与非黏液腺癌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远处转移和根治性切除率间均无差异。结论:胃黏液腺癌病例数少且多属进展期,通过内镜活检判断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较低,而多层螺旋CT则有助于鉴别黏液和非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30.
杨丽敏  陆阳 《医学教育探索》2004,(8):956-956,U001,U002,U003
RT-PCR是近10年内在中药及其活性部位、活性成分药用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它对于研究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可能的物质基础、建立分子水平上的中药活性检测系统,或以受体和基因为靶点寻找新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RT-PCR技术在中草药复方、单味药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和临床药用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传统中药的开发和寻找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