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9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82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20篇
内科学   12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73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405篇
药学   181篇
  2篇
中国医学   111篇
肿瘤学   20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危险因素,对103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95例非青光眼对照者进行了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青光眼家族史、脾气暴躁及易激动、近距离用眼职业和高血压病,未发现吸烟、饮酒、糖尿病、近视眼和ABO血型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有统计学联系。  相似文献   
2.
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引起这种状态的刺激物称为应激原,应激源分为社会性、心理性、躯体性和文化性。“非典”成为社会应激源,给人类躯体与心理带来双重伤害,要战胜“非典”,必须同时依靠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心理学、心身医学、行为医学、中医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防治手段。鉴于“非典”具有传染性强、病情重的特点,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并表达胎盘生长因子串联scFv,提升对胎盘生长因子的亲和力。方法:设计不同长度的柔性连接子连接的串联scFv,构建串联scFv质粒,并分别将串联scFv与亲本scFv于原核表达系统进行表达。通过间接ELISA分别测定串联scFv及对应亲本scFv亲和力,分别对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并使用Dunnett-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柔性连接子长度的不同,会对串联scFv亲和力造成差别。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亲和常数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Dunnett-t检验组间比较结果可知,当串联scFv间柔性连接子(GGGGS)n长度n=4和n=5时,亲和力较亲本提升不明显(P>0.05);但亲和力在n=6(t335=33.90,t7A10=32.00,均P<0.000 1)及n=7(t335=91.68,t7A10=90.71,均P<0.000 1)时较两亲本均有明显提升。结论:串联scFv可以明显提高单体scFv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CM-Dil荧光染料示踪BMSC的体内分布情况,并辅以PCR检测Y染色体的方法进一步鉴定;体外实验采用MTT法、ELISA和FACS等方法检测BMSC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BMSC可进入并较长期(30天)存在于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在体外,BALB/C小鼠的BMSC对由ConA诱导的BALB/C和C57BL/6(B6)和BXSB小鼠的T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而对前两种小鼠由12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分泌k方面表现为促进作用,对BXSB小鼠由I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k分泌有抑制作用。BALB/C小鼠的BMSC对BALB/C和B6小鼠由ConA诱导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影响,却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两种品系小鼠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但对于BXSB小鼠却不同,BALB/C的BMSC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BXSB小鼠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而提高由ConA诱导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结论:异基因BMSC不但可进入受体的免疫器官,且可较长期(30天)存在;另外,BMSC对同基因正常、异基因正常和异基因自身免疫病的个体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阿糖胞苷上调白血病细胞CD86分子及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糖胞苷(Ara-C)对急性白血病细胞CD86分子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U937、HL60、NB4细胞经Ara-C处理前后CD86分子表达变化,RT-PCR检测Ara-C对各组细胞CD86mRNA、NF-кB以及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变化.结果:经Ara-C处理的急性白血病细胞CD86分子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CD86 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强;Ara-C处理后细胞核内NF-кB表达明显上调;并且IFN-γ mRNA在T细胞活化72 h可检测到.结论:Ara-C能使U937、HL60、NB4急性白血病细胞CD86表达增加,有利于NF-кB等转录因子活化,促进CD86转录增强、表达增加并可有效地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激活T细胞,B7-2在T细胞活化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VEGF与血液学恶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VEGF作为一种血管新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性调节因子,触发了白血病细胞及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及移动,在造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EGF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对血液学恶性疾病,尤其是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性都有重要作用。针对VEGF及其受体直接或间接的治疗,有可能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来自胎儿血管壁内的CD105+细胞是否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地塞米松是否促进其向脂肪细胞分化。方法:免疫组化检测CD105阳性的细胞在胎儿主动脉分布,分离主动脉血管的成纤维样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接种在脂肪分化和成骨分化的诱导培养液中培养,油红O和VonKossa染色及透射电镜鉴定脂滴和钙化基质沉淀的形成。结果:CD105阳性的细胞分布在主动脉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部分中膜和外膜。分离到的细胞CD105、CD106、CD29、CD44阳性,CD34、CD31、CD11a、CD11b、HLA-DR为阴性。油红O和VonKossa染色分别显示脂滴和钙化基质形成。电镜下诱导的脂肪细胞胞浆中可见有包膜脂滴,诱导的成骨细胞胞浆内外电子密度高的钙盐沉积。诱导液中无地塞米松,未见含大脂滴的脂肪细胞。结论:分离到主动脉壁CD105+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并且地塞米松促进其向脂肪细胞分化,提示血管内的细胞可以向脂肪分化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生过程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带血(CB)CD34^+细胞体外增殖和造血重建能力的影响。方法取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梭形细胞完全融合后传代,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将CBCD34^+细胞接种到MSC或其他培养液中.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造血干细胞扩增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在加入IL-3的培养体系中.在MSC和细胞因子作用下,CD34^+细胞扩增7d和14d后,有核细胞(NC)、CD34^+细胞和CDl33^+细胞数,实验组均显著多于对照组。CD34+细胞在未加入IL-3的培养体系中培养8d后,实验组NC、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和造血祖细胞集落扩增倍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扩增后CD34^+细胞的ALCAM、VLA-α4、VLA-α5、VLA-β1、HCAM、PECAM和LFA-1表达较扩增前无显著变化。结论MSC可为造血干细胞(HSC)体外扩增提供适宜的微环境,有助于CD34^+细胞体外增殖并抑制HSC分化,保持其造血重建潜能和归巢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骨髓单个核细胞c kit受体的表达与功能。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c kit受体蛋白 (CD117)的表达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c kitmRNA的表达 ;细胞培养检测c kit受体的功能。结果 CD117表达率正常人为 3 0 4 %± 1 4 9% ,MDS患者为 8 58%± 5 2 8%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RA患者为 5 12 %± 2 13% ) ,RAEB RAEB t患者为 10 0 1%± 5 0 7%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MDS继发白血病患者为 32 4 3%± 18 16 %。MDS患者c kit基因mRNA表达与CD117表达相一致。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 ,在加入造血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3、红细胞生成素 (SCF IL 3 Epo)后形成的粒 巨噬细胞集落 (CFU GM)较仅加入IL 3 Epo显著增多 (P <0 0 5) ,红系爆式集落 (BFU E)数量极显著增多 ,且BFU E体积显著增大(P <0 0 1)。MDS患者在上述相同条件下CFU GM数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与正常对照比较 ,CFU GM和BFU E数量均显著减少 (P <0 0 5)。结论 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D117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且与病情进展相关 ;c kitmRNA表达与CD117表达相一致 ;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时 ,SCF协同IL 3、Epo促进造血干 祖细胞增殖分化能力较正常对照明  相似文献   
10.
黄芪合丹参粉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黄芪合丹参粉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黄芪注射液40mL,(10mL/支,相当于黄芪2g/mL),静点,1次/d,再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丹参粉针剂0.8g,静脉点滴,1次/d;对照组只给予后者。两组疗程均为14d。治疗期间原用扩张冠状动脉药物不变。每天记录心绞痛发作程度、次数、持续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并作血液流变学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5%。在缓解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黄芪合丹参粉针剂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可靠,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