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反馈教学(teach-back)的角色转型冲击模型在膝关节置换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将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膝关节置换小组的50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按进科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观察组采用基于Teach-back的角色转型冲击模型教学。实习后评价护生考核成绩、转型冲击程度对护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及教学满意度。采用SPSS 22.0进行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观察组实习护生转型冲击评价量表中身体、心理、知识和技能、社会文化与发展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习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护理实践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应急应变能力8个方面综合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11.52,P均<0.001)。观察组教学满意度为100.00%(25/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P=0.002)。结论 基于Teach-back的角色转型冲击模型有助于缓解实习护生进入临床工作时所面临的转型冲击,在提升实习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教学满意度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
小儿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过敏性紫癜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疾病的病程和预后。过敏性紫癜肾脏受累发生率20%~80%[1-3],90%以上的患儿存在肾脏组织学改变[4]。HSPN的临床6个类型中以血尿伴蛋白尿发生率最高[1-3],2003年国内针对该型初定了治疗参考方案[5],提出使用中成药雷公藤多苷,但至今未见到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治疗研究观察报告[6],本课题组自2008年1月-2010年10月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临床研究,通过雷公藤多苷配合中药辨证与激素对照比较,观察中西药两种治疗方案对HSPN的疗效,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诊断标准参照《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7]。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现病理差异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并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经江苏省中医院住院行ESD治疗、术前活检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342例患者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导致差异的影响因素。 结果342例患者中,187例为LGIN、155例为HGIN。LGIN组中病理一致者占61.5%,升级为HGIN、早期胃癌及以上者分别为21.4%、12.8%,总升级率34.2%,降级为慢性炎症者4.3%。HGIN组病理维持一致者占40.6%,升级为早期胃癌及以上者占52.9%,降级为LGIN者6.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位于胃上1/3、表面充血、结节、放大内镜下DL(+)、MV(+)是LGIN组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病灶表面结节是HGIN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 结论白光内镜下活检与ESD后病理存在差异,病灶在胃上1/3、表面充血、结节、DL(+)、MV(+)是LGIN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病灶表面结节是HGIN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9家协作组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270例儿童多动症患儿,按照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方案进行辨证施治,疗程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量表及行为量表积分、多动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通过中医证候及疾病疗效判定标准,评价不同性别、年龄及病程患儿的疗效差异。结果进入路径的270例患儿中有15例退出,实际完成研究255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儿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量表及行为量表总积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量表积分、多动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均P0.01)。患儿疾病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87.8%(224/255),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87.5%(223/255)。分别从中医证候或疾病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路径中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不受性别、年龄、病程的影响。结论采用中医临床路径对多动症患儿进行干预可改善患儿注意缺陷与多动症状,其疗效不受性别、年龄、病程影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PD-1 分子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来源的肿瘤细胞(T-ALL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2015 年12 月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提供的1 例T-ALL细胞、4 例健康志愿者提供的PBMC和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提供的人293T/PD-1 细胞,将T-ALL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到B-NDG小鼠构建T-ALL细胞异种移植瘤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小鼠脾中获得的细胞是否主要是由T-ALL细胞组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ALL细胞中PD-1 蛋白的表达,用RT-PCR进一步验证T-ALL细胞中PD-1 mRNA表达水平。对T-ALL细胞中PD-1 基因进行SNP测序,以检测PD-1 基因DNA序列是否发生改变。在体外使用PD-1 抑制剂研究其对T-ALL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小鼠TALL细胞异种移植瘤模型,用流式细胞术确认了该例疾病是T-ALL。T-ALL 细胞中PD-1 mRNA和蛋白均高表达(均P<0.01)。PD-1 基因的第5 个外显子的一个碱基由胞嘧啶突变成胸腺嘧啶。在体外PD-1 抑制剂对T-ALL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均无明显影响;PD-1 抑制剂上调抑癌蛋白IGFBP3 mRNA表达,降低促癌蛋白SULT1A3 mRNA表达(均P<0.01)。结论:PD-1 在T-ALL细胞中高表达,PD-1可作为临床上T-ALL诊断及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术前超声引导注射与术中注射纳米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清扫中的淋巴示踪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1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超声引导注射纳米碳组59例,术中注射纳米碳组103例。分析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和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数目。结果: 术前超声引导注射纳米碳组平均淋巴结清扫数、转移淋巴结检出数、<5 mm淋巴结清扫数、<5 mm转移淋巴结检出数、>5 mm淋巴结清扫数、>5 mm转移淋巴结检出数、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中央区转移淋巴结检出数、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数、侧颈区转移淋巴结检出数均明显高于术中注射纳米碳组(P<0.05和P<0.001)。结论:术前超声引导纳米碳注射较术中注射有更好的淋巴结清扫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益肾安胎化瘀方联合孕激素对肾虚血瘀型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SCH)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92例诊断为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患者(肾虚血瘀型),根据入院后有无使用中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有效率、SCH面积、孕三项、凝血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 (1)临床有效率及中医主、次症状评分: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48%(43/46),对照组52.17%(24/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64,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7、14天后各主、次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14天后阴道出血、夜尿频数、面色晦暗评分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7、14天后各主、次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SCH、SCH面积/孕囊(GS)面积比值、孕三项、凝血指标及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7天后,观察组SCH、SCH/GS、子宫动脉RI均显著降低(P<0.05),血雌二醇(E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与囊实性胰腺癌(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32例SPN和14例囊实性P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长径、位置、形状、边界、质地、强化方式、“浮云征”、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侵犯或转移情况的发生率,测量计算病灶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和比值比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诊断模型在SPN和囊实性PC鉴别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SPN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2岁,囊实性PC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N组病灶平均长径大于囊实性P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 cm vs. 3.90 cm,P=0.017);SPN组“浮云征”的发生率高于囊实性PC组(84.4%vs. 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囊实性PC较SPN发生侵犯或转移的概率更高(42.9%vs. 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患者性别、病灶位置、边界、形状、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头翁皂苷A对人伯基特淋巴瘤(BL)细胞Raji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人BL细胞Raji细胞为研究对象,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出24、48、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9.77、18.31、16.70 μmol·L-1。后续相关实验根据白头翁皂苷A作用Raji细胞72 h IC50,选用白头翁皂苷A 8、16、32 μmol·L-1开展实验。用0、8、16、32 μmol·L-1白头翁皂苷A作用于Raji细胞24、48、72 h,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吸光度A。检测经0、8、16、32 μmol·L-1白头翁皂苷A处理Raji细胞24 h后Raji细胞中胱天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酶原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白头翁皂苷A作用Raji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0、8、16、32 μmol·L-1白头翁皂苷A作用Raji细胞24 h,Raji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Bcl-2)、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活化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情况,检测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p)-JAK2、p-STAT3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8、16、32 μmol·L-1白头翁皂苷A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8、16、32 μmol·L-1白头翁皂苷A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酶原显著活化(P<0.01),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P<0.01),细胞于有丝分裂准备期(G2)期阻滞明显增加(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8、16、32 μmol·L-1白头翁皂苷A组Raji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Bax、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JAK2、STAT3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改变,p-JAK2、p-STAT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白头翁皂苷A可以抑制人BL细胞Raji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白头翁皂苷A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唐园园  李冰石 《心脏杂志》2020,32(2):131-134
目的 分析血清尿酸(UA)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入选CHF患者60例,随访1年,按随访期内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n = 21)和非事件组(39),做UA与CH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并用ROC曲线初步评价UA对CHF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事件组和非事件组UA水平分别为(486 ± 70)μmol/L和(338±86)μmol/L(P<0.01);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房颤发生率显著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下降(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UA是CHF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A与年龄、尿素氮、肌酐、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分别为r = 0.12、r = 0.26、r = 0.21和r = 0.24,r = 0.31.均P<0.01);与LVEF值呈负相关(r = ?0.56,P<0.01)。以UA数值445 μmol/L为截断点,UA数值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98%,准确度为93%。 结论 UA是CHF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UA对CHF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