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时不同液体复苏的作用以及,INF—a的变化规律,以期阐明限制性液体复苏降低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后的Krausz方法建立重度脾创伤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模型。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大鼠分为假处理组、限制输液组、常规输液组、不输液组。观察各组动物的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存活时间及各时间点的血压、血细胞比容(Hct)和TNF—a的变化情况。结果①限制输液组的输液量明显少于常规输液组(P〈0.05),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常规输液组(P〈0.05)。②限制输液组Hct明显高于常规输液组(P〈0.05)。②限制输液组的存活时间比常规输液组及不输液组明显延长(P均〈0.05)。限制输液组在72h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常规输液组和不输液组。但低于假处理组(P均〈0.1)。④除假处理组外其余各组在伤后90min和180min血TNF—a水平均较伤前均有明显升高(P均〈0.05);常规输液组,TNF—a水平明显高于限制输液组(P〈0.05)。⑤死亡者TNF—a水平明显高于生存者。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度未控制出血条件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出血量,提高存活率。未控制性出血休克时的TNF—a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TNF—a高预后不良,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时TNF—a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休克后血浆黏附分子的变化及不同复苏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兔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 ) 1的动态变化及不同复苏液的影响。方法  72只创伤性休克模型兔分为 6组 ,林格氏液组按失血量 2倍输入乳酸林格氏液 ,其他各组按 6ml/kg分别输入右旋糖酐 40、70 6代血浆、7.5 %氯化钠和 2 0 %白蛋白。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D11b、sICAM 1表达值。结果 各实验组休克 1hCD11b及sICAM 1表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并于12h达最高值 (林格氏液组 85 .6± 12 .1,60 9.3± 10 1.3 ;高渗盐组 77.5± 10 .3 ,5 18.5± 87.2 ;白蛋白组 78.2± 10 .7,5 2 2 .4± 88.3 ;P <0 .0 1)。高渗盐和白蛋白组 2 4、48hCD11b和sICAM 1分别为5 9 .2± 6.9,5 4.6± 5 .9;3 60 .1± 68.4,2 74.4± 40 .1;5 8.9± 6.4,5 5 .0± 5 .8;3 5 2 .6± 65 .3 ,2 70 .2±3 8.2 ,较林格氏液组 (72 .3± 10 .1,65 .8± 8.3 ;5 0 2 .6± 84.5 ,3 42 .4± 63 .1)降低 (P <0 .0 5 ) ;高渗盐和白蛋白组 (8.3 % )复苏 48h动物死亡率较林格氏液组 (4 1.7% )低 (P <0 .0 5 )。结论 创伤性休克时PMNCD11b和sICAM 1表达增加 ;采用 7.5 %氯化钠或 2 0 %白蛋白复苏时表达值及死亡率较乳酸林格氏液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张力带联合髌骨环扎、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两种方法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疗效。方法: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6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记忆合金聚髌器(NiTi-PC)固定,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1(39.4±9.9)岁,其中摔伤19例,交通伤9例,运动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75(33.1±7.8)h;B组30例采用张力带加环扎固定,男15例,女15例,年龄21~76(38.6±10.2)岁,其中摔伤17例,交通伤12例,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91(34.5±9.1) h。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0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按照膝关节Bostman功能评分:A组30例(28.6±4.7)分,其中优26例,良4例;B组30例(25.5±4.4)分,其中优20例,良8例,差2例;两组Bostman总评分和疗效评价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明显优于B组。B组有1例出现克氏针退针,2例关节僵硬,3例出现内固定激惹。结论: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内固定坚强可靠,术后能早期行康复功能锻炼,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5.
Background and purpose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 and 2 (TREM-1 and TREM-2) are cell surface receptors important for modulation of microglia immune response.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 serum levels of TREM-1 and TREM-2 as potential biomarker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Material and methods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50 patients with AIS admitted at our hospital. Serum TREM-1 and TREM-2 was evaluated within 24 h of the acute event and on the third and fifth days after the stroke. Neurological stroke severity and global disability were determined with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and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at the same three times and at the time of hospital discharge.ResultsTREM-1 and TREM-2 levels were elevated in stroke. TREM-1, but not TREM-2, exhibited correlations with NIHSS and mRS within 24 h (NIHSS and TREM-1: rS = 0.31, p = 0.029; mRS and TREM-1: rS = 0.32, p = 0.023). The serum level of TREM-1 within 24 h correlated with the neurological outcomes at hospital discharge (NIHSS and TREM-1: p = 0.021; mRS and TREM-1: p = 0.049).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REM-1 protein within 24 h after strok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poor outcome (mRS > 2) at hospital discharge (p = 0.021). After Exact Logistic Regression, large segmental stroke (O.R. = 4.14; 95CI = 1.07–16.09; p = 0.040) and initial sTREM levels (O.R. = 1.02; 95CI 1.00–1.04; p = 0.045) remained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AIS poor outcome (mRS > 2).ConclusionIn our study, TREM-1 and TREM-2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AIS. Early elevation of TREM-1 correlated with stroke severity and it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stroke outcome.  相似文献   
6.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靶向作用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1/ligand,PD-1/PD-L1),提高了多种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然而,随着ICPi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的报道也越来越多。肝损伤为其常见的irAEs之一,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涉及ICPi药物种类、肿瘤类型、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等。ICPi致肝损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升高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升高,具有复杂、多样化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治疗时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必要时可加用免疫抑制剂麦考酚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西非地区埃博拉疾病治疗中心4级防护隔离条件下对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患者进行经验性诊治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对2015年1月14~ 3月14日利比里亚中国埃博拉病毒病治疗中心留观收治的32例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患者为研究对象,医生在四级个人防护隔离条件下查房,以询问病史为主要诊断疾病依据,给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3 片,1/d)、左氧氟沙星(0.5g,1/d)、多维元素善存片(1片,1/d)、口服补液盐Ⅲ(2包,3/d)、全能营养素(40g,3/d)为基础用药联合对症处理的经验性治疗,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措施、疾病转归及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平均年龄40.53±13.89岁(14~83岁),男22例,女10例。发病后就诊时间中位数4.5(1~30)d。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临床症状平均最高体温(38.36±1.01)℃,主要伴随症状包括乏力25例(78.13%),关节肌肉酸痛22例(68.75%),恶心呕吐17例(53.12%)、头痛16例(50%),食欲下降15例(46.88%),腹泻14例(43.75%),腹痛14例(43.75%)、咳嗽12例(37.5%)、胸痛10例(31.25%),呼吸困难5例(15.62%),吞咽困难4例(12.5%),呃逆3例(9.38%),消化道出血2例(6.25%)。3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94±2.29)d。出院诊断包括急性胃肠炎1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7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肝硬化、腹水、肝癌待排1例,黄疸原因待查肝炎可能1例,哮喘急性发作1例,疟疾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26例好转出院,死亡6例,好转率77%。体温恢复到正常者23例,均发热恢复正常时间(3.51±1.60)d。患者未出现治疗无法耐受现象及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在西非地区缺乏实验室检查的特殊情况下熟练扎实地应用问诊、查体等医学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经验性疗法联合对症处理治疗西非地区疑似或可能埃博拉感染发热患者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Unit,ETU)4级防护隔离条件下对疑似或可能埃博拉病毒病(EVD)患者进行医学观察和临床诊治的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4至3月14日利比里亚中国ETU留观收治的32例疑似或可能EVD患者为研究对象,医生在4级个人防护隔离条件下查房,以询问病史为主要诊断疾病依据,给予双氢青蒿素哌喹片(3 片,1次/d)、左氧氟沙星(0.5 g,1次/d)、多维元素善存片(1片,1次/d)、口服补液盐Ⅲ(2包,3次/d)、全能营养素(40 g,3次/d)为基础用药联合对症处理的经验性治疗。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治疗措施、疾病转归及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平均年龄(40.53±13.89)岁(14~83岁),男22例、女10例。发病后就诊时间中位数4.5(1~30) d。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平均最高体温(38.36±1.01)℃。主要伴随症状包括乏力25例(78.12%)、关节肌肉酸痛22例(68.75%)、恶心呕吐17例(53.12%)、头痛16例(50.00%)、食欲下降15例(46.88%)、腹泻14例(43.75%)、腹痛14例(43.75%)、咳嗽12例(37.50%)、胸痛10例(31.25%)、呼吸困难5例(15.62%)、吞咽困难4例(12.50%)、呃逆3例(9.38%)、消化道出血2例(6.25%)。3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94±2.29) d。出院诊断包括急性胃肠炎1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7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腹水原因待查、肝癌可能1例,黄疸原因待查、肝炎可能1例,哮喘急性发作1例,疟疾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26例好转出院,6例死亡,好转率81.25%(26/32)。体温恢复到正常者23例,平均发热恢复正常时间(3.51±1.60) d。患者未出现治疗无法耐受现象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ETU对疑似或可能EVD患者进行密切医学观察并熟练扎实地应用问诊、查体等医学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经验性口服药物治疗联合对症处理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