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根损伤压迫的各种现行手术方式均不能简便安全地使伤椎后上方移位骨折块很好复位,而脊髓神经根进一步受物理及化学损害并阻碍康复的主要因素即该骨折块的压迫。笔者等利用自行制作“L”型打击器经后路行椎管内打击复位+Dick钉或Steffee钢板内固定20例,效果颇为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44岁,坠落伤15例,车祸伤4例,重物撞击伤1例。术前均摄胸腰椎正侧位片及CT检查,术后均复查x线片,9例复查CT。伤后手术时间最短2天,最长140天。手术前后对椎管矢状径采用5分法评测及Frankel分级,并行对比。随访6个月~4年,平均2.8年。  相似文献   
2.
背景 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增加了其被感染的风险,如何保护医护人员免受伤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由本课题组研制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防护装备佩戴情况、皮肤损伤情况、针对皮肤损伤的防护措施及损伤后处理情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02-08至2020-02-15通过微信向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推送,采用自愿参与、手机“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1周内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并对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及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 901份,来源于我国19个省、3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145家医院。其中,男214例(7.38%)、女2 687例(92.62%),医生147例(5.07%)、护士2 754例(94.93%)。825例(28.44%)医护人员因佩戴防护装备发生皮肤损伤,合计皮肤损伤数量为2 794处。主要皮肤损伤类型为压力性损伤〔771例(26.58%),人均2.53处〕、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256例(8.83%),人均2.77处〕、皮肤撕裂伤〔42例(1.45%),人均3.12处〕。在发生皮肤损伤的825例医护人员中,存在≥2类皮肤损伤者221例(26.79%)。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于防护装备所致皮肤损伤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31~45岁者高于≤30岁者(P<0.016 7),工龄>10年者高于工龄<5年者(P<0.016 7),医生高于护士(P<0.05),武汉防疫定点医院高于其他医院(P<0.003 3)、其他医院中传染科高于其他科室(P<0.003 3),三级防护高于二级防护、二级防护高于一级防护(P<0.016 7),而不同连续佩戴时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抗疫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并有多种类型、多个部位损伤并存现象,建议采取减压、减轻摩擦力、吸湿、护肤的综合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同时关注性别、年龄、工作岗位等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应用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管状骨肥大型骨不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1997年2月~2003年10月,我科应用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成人四肢骨干骨骨折不愈合26例,所有患者均获得半年以上的随访,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6例中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40(18~60)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5例,摔伤4例,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2例。骨折部位:肱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近端固定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翻修情况。方法:于2018年3月15日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15日。根据上端内固定椎的不同分为两组:近端固定到T10及以上节段为高位椎(upper vertebra,UV)组,近端固定到T10以下节段为低位椎(lower vertebra,LV)组。纳入标准:(1)国内外公开发表比较后路长节段不同上端内固定椎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文献;(2)随机或者非随机对照研究;(3)患者年龄≥18岁;(4)随访时间≥1年。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并发症[围手术期及非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硬脊膜破裂,深静脉血栓形成,创口深部感染,创口浅表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近端交界处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总并发症等],术中出血量和翻修情况(如PJK、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感染等不同原因导致的翻修情况)。并通过非随机实验方法学指数法(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sed studies,MINORS)评价方法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分,Begg法评估发表偏倚。通过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中文2篇,英文8篇,共883例患者,其中UV组353例,LV组530例。所有文献MINORS评分为16~20分,Begg法分析无明显发表偏倚。并发症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非围手术期并发症两大类。其中围手术期并发症中,UV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LV组,权重均数差(weight mean difference,WMD)(95%CI)为409.33ml(288.74,529.92),而硬脊膜破裂、深静脉血栓形成、创口深部感染、创口浅表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中,UV组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发生率低于LV组,风险比(relative risk,RR)(95%CI)为0.26(0.11,0.63),P0.05;PJK、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和非围手术期术后总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JK、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感染等原因引起翻修及总翻修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近端固定椎向中上胸椎延长可能有利于降低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但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在其他并发症和翻修率方面尚未发现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与常规松解手术方法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与常规松解手术方法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松解手术方法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松解手术方法组(P<0.05)。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组的满意率87.5%,术前平均伸屈膝关节0°~49°。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平均伸屈膝关节可达0°~110°,未见继发血肿感染、髌前皮肤坏死及伸膝无力等并发症。结论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手术安全、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完善单侧外固定支架对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 应用单侧外固定支架配合双头加压螺钉治疗髋部骨折53例。其中粗隆间骨折22例,股颈骨折31例。结果 粗隆间骨折随访20例,骨折全部愈合,术后功能恢复均优良。股骨颈骨折随访29例,骨折愈合率为96.6%,股骨头坏死2例,发生率为6.9%,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3.1%。无髋内翻发生。结论 外固定支架配合加压螺钉治疗髋部骨折,使固定更加有效合理,提高了愈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在胫骨远段关节外骨折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骨折端远端及近端小切口,间接闭合复位微创LCP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关节骨折.结果 40例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8个月(10 ~24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周,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等并发症.根据Johner-Wruhs评分的标准,优23例,良14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2.5%,全部病例无切口感染发生.结论 应用LCP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段骨折,手术切口小,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骨折处血供,并且固定可靠、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危险性,尤其适用于胫骨远段粉碎性复杂性骨折.疗效优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1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其中胫骨平台Ⅱ型骨折(A组)112例、Ⅲ型骨折(B组)68例.A组和B组分别按入院日期的单双号随机分为A1组、A2组和B1组、B2组.A1组(56例)和B1组(34例)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A2组(56例)和B2组(34例)均采取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内固定治疗.将同一类型胫骨平台骨折不同治疗方法下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A组:A1组优12例,良26例,可12例,差6例,优良率为67.9%(38/56);A2组优19例,良34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4.6%(53/5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组和A2组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21±8.32)分比(85.58±9.89)分、(35.6±6.6).比(55.1±8.8).](P<0.01).B组:B1组优8例,良16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70.6%(24/34);B2组优12例,良2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7.1%(33/3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1组和B2组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32±7.99)分比(86.41±10.21)分、(33.9±7.2).比(56.6±10.5).](P<0.01).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内固定方法无论治疗Ⅱ型还是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其疗效都要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而且该方法为微创疗法,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2012年3月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深部感染16例,浅部感染52例,分别占23.53%,76.47%;共培养出病原菌7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4株占32.88%,革兰阴性杆菌49株占67.12%;常见感染病原菌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50.00%,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及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性均较高>75.00%,鲍氏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100.00%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哌拉西林、氨曲南耐药率>5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米诺环素耐药率达100.00%,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哌拉西林、米诺环素的耐药率>80.00%,大肠埃希菌除对亚胺培南敏感为100.00%外,对其他9种抗菌药物已经完全耐药.结论 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较为复杂,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性普遍高,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的进一步发生.  相似文献   
10.
降钙素原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检测价值.为降低术后感染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关节置换术并发生术后感染的24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关节置换术未发生感染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的阳性率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的阳性率分别为87.50%、95.83%、83.33%,含量分别为(8.97±0.56)μg/L、(9.12±0.43)mg/L、(134.56±11.84)pg/ml,均高于对照组,且深层感染患者高于浅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钙素原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检测价值较高,可作为了解该类手术患者感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