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8 毫秒
6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女4例,男1例,平均年龄25.6岁)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对其大小、位置、声像图和临床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肿瘤平均直径65mm(范围40-125mm),超声表现为实性或并有囊性的肿块,边界清,有包膜,1例内部钙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检查再结合其临床特点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2.
63.
卫梅  叶显俊 《安徽医药》2019,23(12):2484-2486
目的分析阑尾黏液性腺癌伴卵巢转移的声像图特点,分析导致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搜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2009年 4月至 2019年 2月间经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4例阑尾黏液性腺癌伴卵巢转移病人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 14例中有 7例伴右侧卵巢转移, 7例伴双侧卵巢转移。术前超声均有明显异常表现,主要归纳为囊性包块型、囊实混合性包块型、大量腹腔积液伴包块型以及大量腹腔积液型。 14例病人术前超声检查均误诊为卵巢原发性肿瘤或其他肿瘤。结论阑尾黏液性腺癌伴卵巢转移发病率低,临床认识不足,且声像图与卵巢原发性肿瘤相似,导致鉴别困难,对于绝经后病人,若盆腔包块表现为双侧性,伴有腹膜假黏液瘤时,提示为阑尾来源卵巢继发性癌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64.
患者女,20岁.因1 d前进食"宿食"后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呕吐后症状未见缓解来诊.血常规:红细胞3.41×1012/L,血红蛋白70 g/L,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65.
目的超声造影评价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于缺血心肌后缺血心肌细胞的修复重建能力,比较3种体外不同处理方式的MSCs自体移植治疗梗死后心脏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40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2周后分别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组10只)、经5-aza诱导24 h的MSCs(诱导组10只)、新鲜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s组10只),1,1-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 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Dil)标记后用微量注射器注射于兔缺血心肌内,并以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动物为对照组(正常对照组10只)。分别在造模前、后、细胞移植后2周、4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舒张末内径(LVESD、LVEDD),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FS),同时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缺血区的血流灌注。细胞移植后8周处死实验动物,病理学检测梗死区毛细血管生长状况。结果细胞移植术后8周,各细胞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增多,MCE见细胞移植后显著改善梗死区血流灌注。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细胞移植后2周、4周均见MSCs组和诱导组LVEF、FS值比对照组升高(P0.05),而BMMNCs组仅在移植后4周明显改善(P0.05);LVESD、LVEDD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体外培养纯化后的MSCs、5-aza诱导24 h的MSCs以及BMMNs自体移植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增加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局部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66.
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急腹症中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有增加趋势,因内出血易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所以早期诊断是临床医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1]。特此我们对231例患者用超声经腹,经阴道检查,探索早期诊断的方法,以满足临床要求。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31例病人大部分来源于门诊,少部分为住院病人。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46岁,平均2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1.5小时,最长3天。采用TOSHIBA SSA-240A型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腹部探头3.5MHz和阴道探头6.5MHz,嘱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先行腹部超声检查,常规纵、横、…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正中神经的回声强度及截面积,探索其诊断远端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DSPN)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黄山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7例,糖尿病不伴DSPN组25例(疑似组)、糖尿病伴DSPN组42例(确诊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5名为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非惯用手正中神经5个不同位点(MN1~5)的截面积。通过Image J软件导入超声图片,对神经内低回声区所占面积百分比进行计算。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正中神经截面积和神经内低回声区所占面积百分比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正中神经的截面积与神经内低回声区所占面积百分比的相关性。绘制神经内低回声区所占面积百分比诊断DSPN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3组间正中神经截面积、神经内低回声区所占面积百分比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确诊组各位点神经截面积均大于对照组[MN1:(9.43±1.79)mm vs(7.23±1.22)mm;MN2:(10.07±1.74)mm vs(7.49±1.30)mm;MN3:(7.61±1.23)mm vs(5.94±1.03)mm;MN4:(7.15±1.03)mm vs(5.24±0.69)mm;MN5:(13.51±2.85)mm vs(11.03±1.78)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843、6.701、5.816、7.597、4.110,P均<0.001);确诊组各位点神经低回声区所占面积百分比均大于对照组[MN1:(66.61±5.17)% vs(54.66±3.39)%;MN2:(63.50±6.46)% vs(53.91±3.09)%;MN3:(58.16±4.20)% vs(49.61±2.64)%;MN4:(54.84±4.94)% vs(45.63±4.08)%;MN5:(59.42±4.79)% vs(55.06±3.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209、6.835、8.266、8.284、3.949,P均<0.001)。以55.64%为截断值时,MN2位点处神经内低回声区所占面积百分比诊断DSPN的特异度最高为91.0%,敏感度为76.0%,曲线下面积为0.889。MN1、MN2、MN3、MN4位点处的截面积与神经内低回声区百分比存在正相关关系(r=0.442、0.554、0.387、0.463;P均<0.01),其中MN2位点处的相关性最高。 结论2型糖尿病伴有DSPN患者的正中神经弥漫性增粗,神经内低回声区占比增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早期诊断DSPN。  相似文献   
68.
程东红  王志华 《安徽医学》2015,36(6):771-771
1病例资料
  孕妇,26岁,末次月经不详,初孕21岁,孕2产0,平素月经规律,此次妊娠期间无感冒、发热,无放射性及毒物接触史。孕22周常规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孕33周常规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82 mm,股骨长60 mm,与实际孕周相符。头颅、胸腹部、面部、脊柱未见异常。胎儿右侧大腿皮肤层明显增厚,呈“扇贝样”覆盖于肌肉表面,最厚处厚度35 mm,类似胎盘样高回声,高回声区范围上自会阴部、下至膝关节处,彩色多普勒超声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并可检测到低速低阻动脉血流频谱,见图1。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腹腔镜直肠癌术后镇痛及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探讨其在直肠癌加速康复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ASAⅠ或Ⅱ级,年龄30~65岁,体质量45~9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n=30):A组:全身麻醉后切皮前超声引导0.375%罗哌卡因行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每侧20 m L,术毕行静脉自控镇痛;B组:全身麻醉后切皮前不做任何躯干神经阻滞处理,术毕行静脉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 h(T0)、4 h(T1)、8 h(T2)、12 h(T3)、24 h(T4)、48 h(T5)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第1次使用补救性非甾体类镇痛药时间和术后患者满意度,及患者胃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该阻滞部位腹腔内脏器损伤、穿刺部位感染、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ASA分级及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T0~T4时A组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A组患者术后第1次使用补救性非甾体类镇痛药时间[(11.7±1.3)h]较B组[(4.3±1.2)h]明显延长(P0.05);A组术后满意度(93.3%)比B组(70.0%)显著提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无一例患者出现阻滞部位腹腔内脏器损伤、穿刺部位感染及血肿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基本能满足腹腔镜直肠癌术后镇痛的需要,减少术后镇痛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卒中防治基地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住院的患者共10 711例,排除吸烟及戒烟年限不详者76例,最终纳入10 635例患者。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病变。记录患者脑血管病基本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及年限、是否戒烟及年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根据患者吸烟年限不同,分为5个组:无吸烟(7 088例)、吸烟时间≤10年(293例)、11~20年(770例)、21~30年(1 185例)、30年(1 299例)组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再根据吸烟者中戒烟年限不同,分为4个组:无戒烟组(2 756例)、戒烟时间1~10年(587例)、11~20年(153例)、20年(51例)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吸烟年限及吸烟者不同戒烟年限对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影响。结果 (1)吸烟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40.4%(1 433/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患者[29.4%(2 085/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850,P0.01),并且吸烟者脑梗死发生率[91.6%(3 250/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者[85.0%(6 027/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28,P0.01)。吸烟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3;95%CI:1.456~1.765;P0.01);随着吸烟年限的增长,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逐渐升高(趋势χ~2=115.437,P0.01);≥20年烟龄患者是否戒烟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趋势χ~2=1.043,P=0.307)。结论吸烟是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患病风险随着吸烟年限的增加而上升。而长期吸烟者即使戒烟亦不能减轻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