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出血的处理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82例心内直视术后出血的围术期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手术止血效果良好,无再次开胸止血病例。结论 仔细的手术止血技术及围术期及时处理凝血功能异常,可显著减少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体外内皮化和体内内皮化,探讨沉积胶原包埋羟基磷灰石(HA)涂层人工机械瓣膜的可行性及其在人工机械瓣膜支架体内的再细胞化能力。方法制备犬血管内皮细胞(VEC)悬液,接种在胶原包埋 HA 涂层人工机械瓣膜材料上,置培养箱内分组培养如下:①37℃孵箱中静态培养2周;②动态旋转培养装置中培养2周,比较两组 VEC 分泌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水平;再分别将人工机械瓣膜植入犬右心房,术后6周,取出部分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 VEC 在 HA 材料上的附着情况,了解 HA支架材料在体内的再细胞化能力。结果与静态系统相比,人工机械瓣膜在动态旋转系统构建胶原包埋 HA 涂层 VEC分泌 NO 、PGI2水平显著升高(P <0.05);在犬右心房人工机械瓣膜取出材料中,动态旋转系统构建胶原包埋 HA 涂层VEC 层均匀分布,并有心脏内皮细胞附着,而静态培养系统中 VEC 层分布不均匀,胶原包埋 HA 涂层有心脏血管内皮细胞附着,而单纯人工机械瓣薄膜表面出现较多的血栓形成。结论动态旋转系统中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瓣膜模型中, VEC 可能成为组织工程化机械瓣膜材料;胶原包埋的 HA 涂层人工机械瓣膜有利于 VEC 的黏附和生长。  相似文献   
3.
正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病变最常见的灾难性疾病,根据Stanford分型,主动脉夹层分为A、B两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首选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则应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以往认为累及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需要在体外循环下,甚至需要深低温停循环下以及复杂的弓部置换手术,至今仍是心脏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的手术[1-2]。随着手术经  相似文献   
4.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肌损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干细胞移植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因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且取材方便,在体内外均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并与宿主细胞形成闰盘连接,形成正常的电机械藕合,因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治疗损伤性心脏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骨髓间克质干细胞治疗损伤性心肌病的应用前景有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致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儿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报告 2 5 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 ,男性 14 4例 ,女性 114例 ,年龄 1~ 14岁。同时对 2 5 8例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为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 ,儿童的父亲、母亲孕前和孕期多方面因素 ,将引起室间隔缺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家族中有遗传史 ,父母亲饮酒史 ,母孕期有感冒病史 ,母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 ,父母孕期使用黄体酮及母孕期接触X射线 ,有较高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发病率。同时对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血型分析 ,表明A型儿童和AB型儿童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频率较高 (分别为 4 2 2 5 %和 11 2 4 % )比值比(OR)分别为 1 6 3和 2 2 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即A型 χ2 =7.0 2 ,P <0 0 0 1,AB型 χ2 =5 71,P <0 .0 5 )。A O ,AB O抗原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 ,OR分别为 1 72和 2 6 2 ,χ2 值分别为 6 72和 7 5 1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而O型则相反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机率相对减少。结论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与家族遗传史、血型及父母孕期饮酒、服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8年10月进行的34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手术,总结其诊治情况、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 全组34例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5例单纯二尖瓣前瓣裂缝合者有轻至中度关闭不全,二尖瓣无明显反流及狭窄,心功能基本正常.术后患者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余患者均为窦性心律.结论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需加强心肌保护,二尖瓣成形及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矫治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多支架治疗巨大主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2004年2月至2010年2月,采用2枚或2枚以上支架对4例巨大主动脉瘤的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后随访采用彩超和增强CT检查.结果 4例患者共成功植入9枚支架.随访4~6年,所有患者胸背疼痛症状均缓解,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热,无肝、脾、胃肠缺血及截瘫等并发症,彩超及CT随访显示腔内人造血管无移位及内漏,动脉瘤残腔无增大及血流.结论 多支架治疗巨大主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主动脉弓CTA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了解正常主动脉弓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为腔内治疗技术以及人工血管和新型支架的设计建立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年符合入组标准的正常型主动脉弓CTA资料共217例,使用GE公司AW4.5工作站测量升主、弓上分支的直径及分支之间距离,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开口上2cm处主动脉直径:34.56±4.72 mm,分支动脉开口直径:无名动脉12.50±1.95 mm,左颈总动脉8.28±1.51 mm,左锁骨下动脉10.41±2.20 mm。主动脉弓横断面上无名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连线与矢状面的成角50.30±13.79°。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距离为4.39±2.49 mm,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距离为6.43±3.98 mm。主动脉直径在不同年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岁以上年龄组主动脉直径明显大于18-40岁和41-60岁年龄组。结论 1.在主动脉进行腔内修复术时,应充分考虑主动脉直径在61岁以上有明显增大趋势来进行支架的选择。2.由于近端锚定区距离过小,涉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病变大部分是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扩展胸主动脉腔内支架来成功处理。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验证纳米相类金刚石薄膜复合材料与人血管内皮细胞相容性,为组织工程化机械瓣膜材料的构建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人工心脏机械瓣膜上沉积纳米相类金刚石薄膜,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与纳米相类金刚石薄膜复合材料体外复合培养。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附着情况;MTT 法检测细胞在材料上增殖情况;同时分别测定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在类金刚石薄膜材料和空白对照组中一氧化氮及前列环素分泌水平,以评价其活性。 结果: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能在纳米相类金刚石薄膜复合材料上良好地黏附、增殖、生长。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水平在类金刚石薄膜材料和空白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说明纳米相类金刚石薄膜材料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没有影响。 结论:纳米相类金刚石薄膜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有可能作为组织工程化机械瓣膜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