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4 毫秒
51.
目的通过对2001—2010国内外涉及的结直肠癌易感基因的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寻找结直肠癌预警关键基因提供参考。方法以Embase、Pubmed为文献检索数据库(2001年1月—2010年12月),对纳入的1 453篇文献所涉及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1 453篇文献共涉及185个结直肠癌易感基因,其蛋白主要涉及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负调控、内源性刺激反应、DNA损伤反应、DNA修复、凋亡调节等。Cytoscape分析Hub基因共有31个,bottleneck基因有15个。结论通过对结直肠癌易感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其敏感和特异的基因及基因组合是目前的需要和以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西黄丸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严重不良反应和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已发生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同步放化疗,观察组予西黄丸联合同步放化疗,比较2组近期疗效、严重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并比较2组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近期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延缓肿瘤进展时间、减少(血液、放射性损伤及疲劳等)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及抗肿瘤细胞免疫状态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西黄丸联合同步放化疗可改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3.
目的:将人血型B抗原模拟多肽、Mip3β双表达重组质粒于人黑色素细胞B16转染,检测其对抗肿瘤效应的影响.方法:选用人黑色素瘤细胞株B16,设4个组:A组,转染P1/Fas-Mip3β-pIRES组;B组,转染P1/Fas-pIRES组;C组,转染Mip3β-pIRES组;D组,转染pIRES组.转染方法采用Invitrogen(美国)公司的LipofectamineTM2000脂质体转染的方法(6孔板,8×105孔,2mL体系).分别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进行体外补体介导的细胞杀伤(CDC)实验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实验,获得细胞活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组质粒成功转染人黑色素瘤细胞株B16:(1)流式细胞仪检测双表达组组细胞凋亡率87.6%,明显较其他组别高.(2)CDC试验发现最小均值的组合为20g/L组B肽-MIP-pIRES.(3)ADCC试验发现最小均值的组合为40∶1组B肽-MIP-pIRES.结论:人血型B抗原模拟多肽、Mip3β双表达重组质粒能在人黑色素细胞B16转染,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通过CDC及ADCC效应增强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索放射性核素显像活体追踪移植干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用放射性受体分析定量测定体外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转铁蛋白受体表达.兔脊髓内移植人间充质干细胞,蛛网膜下腔注入 131Ⅰ标记铁胞和转铁蛋白后不同时间,用伽玛相机采集图像.感兴趣区(ROI)技术对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磷屏放射自显影验证活体显像.结果 hMSCs高表达转铁蛋白受体(10,770/细胞),并且对铁饱和转铁蛋白具有高亲和力(KD=0.982nmol/L).实验组动物在注射显像剂后16和24h观察到了移植区放射性浓聚灶,而以PBS作为移植物和以 131Ⅰ标记的血清白蛋白作为显像剂的2个对照组均呈阴性显像,ROI分析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别(P<0.05).磷屏放射自显影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部位能够特异结合铁饱和转铁蛋白.结论 应用核素显像活体示踪移植干细胞具有可行性,经过进一步改进,有望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无创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人脑膜瘤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AT1)和2型(AT2)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8例正常脑组织和31例人脑膜瘤组织中AngⅡ受体亚型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AT1和AT2受体在人脑瘤瘤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均有表达。AT1受体蛋白和mRNA在脑膜瘤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AT2受体在正常脑组织和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基本相似。[结论]AT1受体在人脑膜瘤生长中可能发挥更为重要作用,应用AT1拮抗剂对防治脑膜瘤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存活素(survivin)基因对胶质瘤细胞侵袭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survivin基因小干扰RNA(siRNA)转染处理胶质瘤SNB19细胞后,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采用软琼脂集落培养试验和Boyden小室模型试验检测癌细胞集落生长数和侵袭力.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癌细胞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蛋白水平.结果 survivin siRNA转染组细胞的survivin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转染组胶质瘤细胞集落生长数和癌细胞穿膜细胞数明显下调,且与浓度相关.转染组癌细胞uPA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Survivin基因在胶质瘤细胞侵袭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靶向survivin siRNA转染可抑制其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凋uPA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制备人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的单克隆抗体,检测Stathmin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为探讨Stathmin 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重组Stathmin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同系小鼠的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常规融合,通过间接ELISA的筛选和有限稀释克隆化,获得稳定分泌抗Stathmin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ELISA,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等方法分别对其效价和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地建立了2株稳定分泌抗Stathmin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F001和F002。两株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亚类均为IgG1。两株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都能特异性地结合真核细胞内源性的Stathmin蛋白。结论成功建立了两株效价高、特异性好的抗Stathmi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Stathmin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8.
NADH对DENA所致L02细胞H-ras基因突变及c-erbB-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对二乙基亚硝胺(N-nitrosodiethylamine,DENA)诱变L02细胞过程中H-ras基因突变及c-erbB-2表达的影响.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法检测NADH对DENA所诱发的L02细胞H-ras基因突变的影响;Southern印迹法分析其对c-erbB-2基因表达的影响;RT-PCR法检测NADH对rasp21、c-erbB-2 mRNA表达水平的调控.结果:经NADH防护的DL02-Ⅲ细胞和DL02-B 细胞的H-ras exon1突变率分别降至25.0%(3/12)和41.7%(5/12),与DENA致突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uthern 检测结果显示,NADH可下调由DENA所诱变的L02细胞中c-erbB-2基因的表达提高;RT-PCR检测结果提示,DENA诱变组细胞的rasp21、c-erbB-2 mRNA表达水平上调,而经NADH处理后,与DENA诱变组相比,可明显降低rasp21和c-erbB-2 mRNA表达水平上调的程度.结论:NADH抗突变作用的可能机制,与其在基因突变以及在转录水平对H-ras、c-erbB-2等相关癌基因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59.
VP22融合型显性负性突变体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军  宫卫东  王岭  凌瑞  陈江浩  王辉  王廷 《医学争鸣》2006,27(10):875-878
目的: 了解VP22融合型显性负性(DN)突变体对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的作用. 方法: 将VP22全长及其不同区段融合于HBV核心蛋白(HBc)的C端,克隆入pcDNA3.1(-)构成DN突变体真核表达质粒. 转染HepG2.2.15细胞后,免疫荧光鉴定DN突变体在细胞内的表达,并以培养上清HBV表面抗原(HBsAg)的浓度为指标,观察DN突变体对HBV病毒复制的抑制效应. 同时以MTT比色法观察转基因的表达对宿主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 结果: VP22及其不同区段构建的DN突变体可在HepG2.2.15细胞中进行表达,且对宿主细胞无毒性. VP22融合型DN突变体可有效地抑制HBV的复制,具有蛋白转导特性的DN突变体比无转导特性的DN突变体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 其中VP22全长构成的DN突变体具有最强的抑制效应,可使上清HBsAg浓度下降81.94%. 结论: VP22融合型DN突变体可以增强DN突变体对HBV复制的抑制.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抗P-gp单抗UIC2对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内cytochrome c(Cyt-c)释放和caspase-3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抗P-gp单抗UIC2抑制P-gp功能,X射线照射P-gp表达的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dr。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X射线照射后细胞凋亡、细胞内Cyt-c和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 X射线照射后6、12和24h应用UIC2抑制P-gp功能组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1),胞浆cyt-c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胞内caspase-3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抑制P-gp功能,增加了Cyt-c释放和caspase-3活性,提示P-gp对X射线照射后肿瘤细胞胞浆cyt-c释放和caspase-3活性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