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篇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军人疲劳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维疲劳量表(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 scale, MFI-20),心理弹性量表(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 GSES),中文版社会支持问卷(Chinese Version Social support revalued scale, SSRS)对812名军人进行测试。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探讨变量间的关系并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弹性与疲劳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共回收到79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78%。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疲劳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以及自我效能感负相关(P < 0.01),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正相关(P < 0.01), 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正相关(P < 0.0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可独立预测疲劳水平(P < 0.001),同时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对疲劳的回归显著(P < 0.001),三者可解释疲劳46.6%的方差变异。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弹性与疲劳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P = 0.026,P < 0.001, 95%置信区间都不包含0),同时,两者的链式中介在心理弹性与疲劳的也存在显著中介作用(P < 0.001, 95%置信区间都不包含0)。结论 加强军人心理弹性水平训练,增强军人社会支持水平,提高军人自我效能感对军人增强疲劳应对能力,降低疲劳反应,提高作业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激医学是一门研究特殊环境条件下,人体应激反应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生物学基础的科学,是精神医学教学的桥梁课,理论与实践并重。第二军医大学开设应激医学课程已有十余年,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并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尝试改革与完善。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构想性和自主性等特征,或将在应激医学教学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着重探讨该技术在应激医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初步拟定教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海军官兵自杀意念的流行现状并初步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海军某部官兵1710人,完成自编人口学调查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中文简体版(DASS-C21)、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结果:本样本1年自杀意念检出率为3.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父母关系一般和差、经常和偶尔出现口腔溃疡症状、重度和极重度抑郁、重度和极重度压力、高神经质、高精神质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OR=2.74、3.48、10.77、3.54、51.80、.6.40)。结论:与父母关系、口腔溃疡症状、抑郁、压力和人格特质是与海军官兵自杀意念相关的危险因素。提示在海军官兵自杀预防中,除传统的心理和社会学因素外,也应重视官兵身体健康异常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海军官兵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对2009—2019年有关我国海军官兵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海军官兵心理健康特征、影响海军官兵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海军官兵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海军官兵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睡眠问题等;目前关于海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军种比较的研究还有争议;常见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包括海军兵种、长远航任务和个人因素,如人格、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等;对海军官兵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较少。当前海军官兵心理健康研究存在调查规模小、研究结果不统一、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实验研究等问题;未来需要扩大样本规模和兵种多样性,探究心理干预对海军官兵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关注各种军事应激因素对海军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军事孤立封闭环境对作业人员认知功能的影响,首先需要一套合格的神经认知测量工具。目前使用的认知测试存在以下问题:不同研究间使用的不一致性;测量的心理过程不明确;存在练习效应;没有针对性的常模数据;灵敏度、难度、全面性不够。据此提出适用于军事孤立封闭环境的神经认知测试应满足如下要求:(1)方便携带,容易开展测试;(2)测试耗时应尽量短(≤30 min);(3)可重复测量,被试能够较快达到稳定水平;(4)最好是成套测试,检测的认知功能应全面,且必须与完成特定任务密切相关;(5)应有针对军事孤立封闭环境工作人员在一般环境下的常模,以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测试表现曲线作为对照组数据;(6)认知测试的信效度经过检验;(7)灵敏度较高,测试难度适当;(8)认知测试涉及的心理过程明确且单一,便于解释结果;(9)完成认知测试激活的脑区明确,便于进一步神经心理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飞行认知测试系统Cognition几乎完美契合以上9个要求。未来我军编制神经认知测试时,可在参照Cognition的基础上,着重于提高认知测试装置的便携性、开发计算机自适应认知测验、明确认知测试的纳入标准、开发心理测量学特点一致的平行测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一线医务人员风险感知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其在高风险、高强度抗疫医疗工作中正确感知风险、提升压力应对能力、维护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采用抗击COVID-19疫情一线医务人员疫情风险感知问卷对181名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进行风险感知问卷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对人口学因素及风险感知维度进行差异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学因素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风险感知水平的预测作用。结果 COVID-19疫情下一线医务人员风险感知问卷总得分为(36.39±8.59)分,得分率为60.65%,得分率排前3位的维度为身体功能风险、组织风险及人身安全风险。湖北地区医务人员风险感知问卷总得分高于非湖北地区(Z=-2.180,P<0.05);医技人员(医师和技师)风险感知问卷总得分高于护士(Z=-3.039,P<0.01)。医务人员所在地对总体风险感知具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 在COVID-19疫情下,抗疫一线医务人员风险感知处于中等程度,湖北地区医务人员风险感知程度高于非湖北地区,医技人员风险感知程度高于护士,医务人员所在地区对风险感知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期间驻湖北某海军部队官兵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维护疫情期间官兵身心健康。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IES-R)评估驻湖北某海军部队官兵的睡眠和心理状况。结果 发放问卷238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为97.5%。PSQI量表得分为2.00(1.00,5.00)分,睡眠质量较差、很差者分别占5.6%(13/232)和0.9%(2/232)。PHQ-9得分为0.00(0.00,2.00)分,存在轻度、中度、重度抑郁者分别占12.1%(28/232)、0.9%(2/232)、0.4%(1/232)。GAD-7得分为0.00(0.00,0.00)分,7.8%(18/232)的官兵存在轻度焦虑状态。IES-R得分为1.00(0.00,5.00)分,存在轻度、中度心理应激者分别占12.5%(29/232)和1.3%(3/232)。结论 海军驻湖北某部队官兵在COVID-19疫情期间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总体尚好;少部分人员存在睡眠质量差、抑郁、焦虑或心理应激反应,大多数程度较轻。相关单位可开展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等应对策略,以更好地维护疫区官兵身心健康,保障战斗力。  相似文献   
8.
传染病暴发后不同时期各类人群的心理反应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流行传染病已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因素。本文回顾以往研究结果,以疫情发生的时间为线索梳理传染病大爆发对医护人员、患者和大众三类人群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探究不良心理反应的危险性和保护性因素,为疫情爆发后的心理研究和疏导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提示,接下来应开展多中心、大规模的追踪调查、重视传染病污名化和网络舆论的影响以及疫情后积极心理品质的变化,并在心理干预工作中充分利用危险性和保护性因素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一种危害全球人类生活质量的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有许多针对单胺递质的抗抑郁药物可供使用,然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进行基于多种单胺疗法的充分治疗后仍然不能治愈。此类疾病在临床上被称为难治性抑郁症。该疾病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但随着抑郁症的炎症机制不断被大众认可,难治性抑郁症的神经炎症也备受关注。本文将从炎症的角度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其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周娜  李玲  唐宇  崔轶  马海鹰  盛月红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1965-1968
  目的  探讨肿瘤专科医护人员替代创伤的特点以及睡眠、应对方式、依恋模式对替代创伤的影响。  方法  于2021年11—12月选取上海市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57名肿瘤病房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成人依恋量表(AA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替代创伤问卷(VTQ)作为研究工具。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357名肿瘤病房医护人员VTQ总得分为(81.70±24.37)分;不同性别、岗位、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和是否有创伤记忆的医护人员VTQ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VTQ总分与PSQI得分、AAS焦虑分量表、SCSQ消极应对分量表呈正相关关系(r=0.458、0.498、0.354,均P < 0.01),与AAS亲近、依赖分量表,SCSQ积极应对分量表呈负相关关系(r=-0.457、-0.277、-0.370,均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SQI得分、SCSQ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分量表得分和AAS亲近、焦虑分量表得分为替代创伤的影响因素(决定系数R2=0.431;调整后R2=0.411, F=21.639,P<0.001)。  结论  肿瘤科医护人员替代创伤程度较高,且女性、睡眠质量差、消极应对方式和依恋焦虑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