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以情绪低落、悲观厌世、认知和睡眠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一线抗抑郁药主要是基于单胺假说的药物,通过对单胺递质的调节发挥抗抑郁作用,尽管疗效肯定,但普遍存在起效延迟、有效率低、不良反应多等诸多缺憾,单胺假说也不能解释抑郁症的全部现象。因此,近年来除单胺假说外的其它假说越来越引起重视,炎症假说认为应激刺激引发炎症过程,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本文着重通过抑郁症的(神经)炎症假说阐述抑郁症与炎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抑郁症为代表的情感异常类疾病已成为医学生命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抑郁症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情绪障碍,是一种神经进展性疾病,具有神经退行性病变特点,机制较复杂。随着对抑郁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假说或学说,包括单胺假说、神经退行性假说、细胞因子学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障碍假说等。近年来,各个国家医学领域对以动物模型为载体探索抑郁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其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相关炎症机制方面的作用,以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5-羟色胺及其受体与抑郁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作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和低治疗率等特点,其神经生物学机制远未阐明。目前一线抗抑郁药主要基于"单胺策略"而研发,主要包括单胺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单胺受体配体药物等。尽管效应明确,但也存在有效率不高、起效延迟等较严重缺陷。长期研究证实,抑郁症与5-羟色胺(5-HT)神经系统功能低下密切相关(经典单胺假说);现代单胺理论认为,5-HT及其单胺自身受体(如5-HT1A等)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调节与抑郁症治疗密切相关。近些年对5-HT及其转运蛋白和受体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如对5-HT转运体连锁区域中短(S)等位基因在情绪及认知方面积极作用的发现,5-HT相关受体新拮抗剂或激动剂药理学作用的发现等。5-HT能药物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2011年在美国上市的5-HT1A部分激动和5-HT重摄取抑制双靶标新药维拉唑酮)。本文就近年来5-HT神经调节与抑郁症之间关系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4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存在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功能失调、神经营养因子受损和炎症反应等,并由此形成了抑郁症机制4大假说:炎症反应学说、单胺学说、HPA轴功能失调学说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学说.舒郁胶囊是在已故名老中医张珍玉教授多年诊治经验所创经验方的基础上,研发的组分配伍中药新药,已获国家新药临床批件.主要由柴胡皂苷、芍药苷、香附挥发油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调畅情志的作用,临床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本文结合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相关学说,对近年来国内外对舒郁胶囊及其组分的抗抑郁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复发率、自杀发生率非常高,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预计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世界最大负担疾病。我国目前抑郁症患病率3%~5%,占疾病总负担的第2位,患者与家属遭受极大的精神痛苦及经济负担。在抑郁症患者中,有15%~20%的患者对药物治疗表现出抵抗性,经历多种抗抑郁药治疗而收效甚微,也称之为难治性抑郁患者[1]。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 ECT ,以下简称 ECT )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首选办法。电休克抗抑郁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电休克抗抑郁疗效机制与脑损害、遗忘、脑神经递质及神经发生有关。本文就近几年有关电休克抗抑郁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吗氯贝胺它是一种可逆性、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国外[1]主要治疗抑郁障碍,据文献报道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同等的抗抑郁作用,且具有起效快,抗胆碱能副作用小,选择性高,无翻转效应等特点,在超大剂量时较三环类及第二代抗抑郁剂更安全.鉴于上述优点,本文用吗氯贝胺对50例抑郁症病人进行开放性研究,观察其疗效和副反应,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符合CCMD—2—R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病人,年龄18~65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版本前17项总分718分.排除有严重肾、肝、心疾病严重内分泌疾病、严重神经系统疾病、高…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压力、应激等各种因素使得抑郁症的患病率正在增加。大多数患者的一线治疗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但是,30%~50%的患者对目前的治疗反应不佳。最新的研究发现,约25%的抑郁症患者免疫系统过度活化。传统抗抑郁药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外周组织和神经系统炎症标志物升高,慢性低水平炎症似乎通过多种机制触发抑郁症。本文综述了由免疫系统的活化、神经内分泌信号通路失调引起的神经炎症和外周炎症,宿主体内微生物群及其与血脑屏障和肠道屏障相互作用,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旨在为抑郁症患者早期准确诊断、个性化治疗、预后评估提供更客观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是一全球性的精神问题,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复发率、死亡率、致残率.在2008年关于"全球疾病负担的十个事实"中提到全世界约有1.2亿人罹患抑郁症,患者人数预计还将继续上升,每年有85万人的死亡与抑郁有关.在我国已有超过2600万的人患有抑郁症,约10%~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1].虽然人们对抑郁症的研究从未间断,对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从最早的单胺类假说逐渐转向神经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对近年来抑郁症与免疫炎症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一类现代社会常见、流行的精神障碍,其诊断常基于症状学评估,治疗方式以药物为主,心理及物理治疗等为辅。鉴于目前单胺能经典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不够理想,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仍在推进。近年研究表明,炎症细胞因子通过改变神经传递、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等途径介导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抗炎疗法或可作为增强抗抑郁药物疗效的新选项。该文整合国内外应用抗炎药物治疗抑郁症及躯体疾病合并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分析抗炎疗法用于抑郁症诊疗的具体路径,提出针对抑郁症诊断分类、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的单胺假说难以解释抑郁症的多系统复杂症状,药物治疗也遇到瓶颈。大量证据表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参与了抑郁症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可能成为抑郁症防治的新靶标。本文提出抑郁症的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假说,认为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是精神症状加重、躯体症状泛化的关键病理环节,而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的精神与躯体症状。这一假说可为抑郁症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发病率高,社会危害大。目前单胺重摄取抑制剂是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但是普遍存在起效延迟,副作用多,并且治愈率低的问题。以阿片受体为靶点的抗抑郁药物研发显示出非常有希望的前景,临床研究发现,κ阿片受体拮抗剂丁丙诺啡在难治型抑郁症中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文将对κ阿片受体在抑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总结强啡肽 /κ阿片受体在不同脑区中的作用。并介绍强啡肽 /κ阿片受体系统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factor,CRF)系统是如何发挥相互作用调控行为,就参与介导抑郁样行为的κ阿片受体上游和下游分子的研究现状予以介绍,以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点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治疗前后的相关评估结果,选取576例抑郁症患者,包括难治组115例和非难治组461例,进行病例对照,探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分析认知功能与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脑诱发电位P300及神经心理学测验工具评估其认知功能损害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量表总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3,P<0.05);RBANS测验、Stroop色词测验、WCST卡片测验结果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治疗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N1、N2、P3的波幅显著提高,P3潜伏期和反应时间则明显缩短,HAMD总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37,P<0.05);治疗前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RBANS测验总分、Stroop色词测验、WCST卡片测验持续性错误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72,4.852,6.142,P<0.05).结论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多方面认知功能均可能受到损害;因此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时应注意改善认知功能损伤状况,有利于患者重新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立哌唑联合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用组23例,单用米氨平15~45 mg/d;合用组23例,同时服用阿立哌唑10~20 mg/d,疗程均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合用组治疗第4周,疗效优于单用组(P0.05)。2组不良反应多较轻微。结论:米氮平合用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可提高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方面发展较快,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从单胺递质、细胞因子、HPA轴、神经可塑性和细胞凋亡等这几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奎硫平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抑郁症的差异。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2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奎硫平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痊愈率的差异。结果奎硫平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5.5%VS.45.3%,OR=2.59.95%CI 1.88-3.56,在5.82,P〈0.01),痊愈率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34.1%VS.17.0%,OR=2.77,95%CI 1.89-4,00,在5.15,P〈0.01),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痊愈率也显著提高(22.5%vs.3.8%,OR=6.67,95%CI2.34~19.01,Z=3.55,P〈0.01)。结论中、小剂量奎硫平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是一种良好的方法,可能特别适宜于难治性抑郁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间的关系。方法以4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药物治疗开始时(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末(治疗后)时间点,进行HAMD-24项量表评定;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包括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超敏促甲状腺素(s-TSH)水平。根据治疗前后HAMD减分率〉50%或≤50%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4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无效组患者血清s-TSH水平呈降低趋势(P〉0.05)。有效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FT3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FT3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状况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疗效差的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较大;血清FT3水平有可能成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齐拉西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差异。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齐拉西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症状学变化、有效率、痊愈率的差异。结果齐拉西酮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z=15.84,P〈0.01,加权均数差=-3.83.95%可信区间-4.30~3.36)。有效率和痊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3.3%VS.45.7%,Z=4.31,P〈0.0001,比值比2.25,95%可信区间1.56~3.26;35.6%VS.19.1%,Z=4.44,P〈0.00001,比值比2.58,95%可信区间1.70~3.91)。结论齐拉西酮联合抗抑郁药物可以提高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吴赛  王振田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08-1709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合并使用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随机将4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3例,有原抗抑郁药不变的同时合并使用利培酮;对照组24例,维持原抗抑郁药不变,治疗4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周末时研究组HAMD减分率显示有8.7%的患者(2例)获临床痊愈或显著进步,而对照组减分率无统计学差异;4周末,研究组临床痊愈或显著进步为39.1%(9例),进步为17.4%(4例),总有效率为56.5%;而对照组相应为12.5%(3例),8.3%(2例),总有效率为20.8%。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常规使用抗抑郁药的同时合并使用利培酮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9.
尤志珺  周少华  席刚明 《西部医学》2009,21(11):1909-1911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单胺类递质、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检测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的含量,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Barthel指数评分(BI)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前血浆中单胺类递质的含量较脑卒中非抑郁患者明显减少;治疗20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5-HT、NE的含量均有上升,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电刺激治疗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两组HAMD和Barthel指数评分(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它促进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其显著改善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