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H)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应用氢吗啡酮联合纳布啡静脉自控镇痛(PCIA)控制疼痛的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LH手术,在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联合纳布啡用于术后PCIA,而在观察组给予氢吗啡酮联合纳布啡用于术后PIC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疼痛程度,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结果 在术后24 h,观察组静态VAS和动态VAS分别为(2.5±0.8)分和(3.7±1.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1.2)分和(5.8±1.7),P<0.05】,在术后72 h,静态VAS和动态VAS分别为(1.1±0.4)分和(3.2±0.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6±0.7)分和(5.1±1.3),P<0.05】;术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7 d,观察组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6.3±7.5)%、(36.8±4.9)%、(32.5±3.2)%和(16.3±2.9)%,与对照组【分别为(75.2±7.4)%、(37.6±4.4)%、(31.2±3.4)%和(17.4±2.6)%】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氢吗啡酮联合纳布啡用于LH后PCIA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2.
3.
<正>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手术依然是实体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绝大部分患者死于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麻醉对肿瘤患者术后转移复发的关系尚存在争议~[1]。本文就近年来进行麻醉药物对肿瘤转移复发的影响等一系列研究作一综述。全身麻醉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氟醚类吸入性麻醉药氟醚类吸入麻醉药能以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这些细胞的晚期凋亡。但他们同时会对自然杀伤(NK)细胞和NK样细胞的细胞毒性有负面影响,如改变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4.
孙浩  曹丽  周斌 《淮海医药》2021,39(6):567-570,575
目的:研究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联合第一肝门间歇性阻断在巨大肝癌切除术中对围术期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院行巨大肝癌切除术患者79例,按照中心静脉压高低分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联合第一肝门间歇性阻断组(L组)40例和正常中心静脉压联合第一肝门间歇性阻断组(N组)39例,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总输液量、手术时间、术后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出院时间.结果:L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输液量少于N组,手术时间短于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出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前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指标各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增高,术后第1天到达峰值,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指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联合第一肝门间歇性阻断在巨大肝癌切除术中应用,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输血率和术中输液总量,对术后AST、ALT有短暂影响,术后1周基本恢复正常,不延长患者的出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行肾脏3D建模打印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并拟行肾脏3D打印的50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A组(常规剂量3D打印, 25例)和B组(低剂量3D打印, 25例), 并选取C组(常规CT剂量图像, 25例)作为对照。扫描结束后, 记录并计算A、B组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图像背景噪声(BN)。将A、B组患者的CT DIOCM数据传输到3D打印工作站进行3D建模、打印, 两组3D打印模型质量由两名泌尿外科医生进行打分, 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3D打印模型质量进行差异性比较;两名医生的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分析。对3D打印模型的围手术期结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A组的CTDIvol、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RD)值均高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B组的CTDIvol、DLP和ERD值与A组比较, 分别减少61.2%、57.8%和55.1%。A、B组3D打印模型质量的主观评分均为3或4分,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用于晚期难治性癌痛病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晚期难治性癌痛病人1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右美托咪定组(简称右美组,6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吗啡注射剂,右美组使用吗啡联合右美托咪定注射剂,所有病人均采用PCIA给药。记录或评估PCIA前,PCIA后1 d、2 d、10 d、20 d和30 d病人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吗啡及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剂量、病人的生活质量、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PCIA治疗后两组病人的NRS评分在各个时间段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1),而在同一时间段两组病人的N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病人使用吗啡剂量逐渐增多(P <0.05),但PCIA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右美组所需的吗啡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右美托咪定的注射量逐渐升高,在PCIA治疗2 d后的各个时间点,右美托咪定的增幅不显著。与PCIA前相比,两组病人PCIA治疗2 d、10 d、20 d和30 d的生活质量得分和满意度得分均显著改善(P <0.01),两组病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CIA后,两组病人便秘和恶心呕吐的人数逐渐增加,并且在PCIA治疗2 d时出现嗜睡的副作用,而右美组便秘、恶心呕吐和嗜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吗啡PCIA治疗晚期难治性癌痛可以明显的改善病人的疼痛和生活质量,减少吗啡的用量,降低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晚期难治性癌痛WHO三阶梯药物治疗以外的一种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移植受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以识别高危患者。方法 回顾收集2019年11月1日至2022年11月1日期间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肝移植术的189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PCs分为PPCs组(n=61)和非PPCs组(n=128)。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PCs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校准曲线等工具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189例肝移植受者中61例出现PPCs,发生率为32.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PCs与年龄、吸烟、ChildPugh评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糖尿病、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是否利尿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与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100例,按麻醉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异丙酚静脉麻醉,观察组给予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及2组拔管后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意识消失时间、诱导至插管时间、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离开麻醉恢复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2组MAP和对照组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2组MAP和HR均呈现升高趋势(P<0.05),且T2、T3时对照组MAP和HR高于观察组(P<0.05);2组SpO2在T1~T3无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苏醒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0%、16.00%,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可以使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术后不良反应较少,且麻醉效果优于异丙酚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56排螺旋CT鉴别诊断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mf)和非透明细胞肾癌(nccR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98例患者,其中AMLmf患者33例(AMLmf组),nccRCC患者65例(nccRCC组)。所有患者采用256排双源CT系统进行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CT检查,进行CT特异征象“蛋筒征”的判定及CT密度值的判定。结果:AMLmf组患者出现“蛋筒征”的几率(87.879%)明显高于nccRCC组患者(3.07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时,AMLmf组的高密度比例明显高于nccRCC组,而低密度比例明显低于nccRCC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皮髓期时,nccRCC组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AMLmf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质期时,两组CT值比较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mf组患者主要出现延时强化,而nccRCC组患者主要出现早期廓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排螺旋CT在AMLmf和nccRC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相较于AMLmf,nccRCC具有无“蛋筒征”、平扫密度低及增强扫描皮髓期CT值高的特性,建议行进一步大样本量研究及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