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6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02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89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14篇
内科学   26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8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64篇
综合类   197篇
预防医学   158篇
眼科学   66篇
药学   163篇
中国医学   89篇
肿瘤学   9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往对于肝脏免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实质细胞如T细胞、DC、KC和窦状内皮细胞等,而对肝细胞本身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的研究发现肝细胞在被刺激或者微生物侵袭后会表达一系列免疫活性物质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现就肝细胞表达的免疫相关分子与肝脏疾病之间的一些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2.
【摘要】目的:通过调整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等中心数目及其共面条件,研究其在多发性脑转移瘤治疗中的剂量学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9年在湖北省肿瘤医院治疗的多发性脑转移瘤1例,分别设计1个等中心4个非共面弧、5个等中心5个共面弧以及5个等中心5个非共面弧计划,要求处方剂量(24 Gy/3次)覆盖95%靶体积。计划评价参数包括靶区适形度指数、梯度指数、脑部放射坏死指标(V12)和低剂量区(V5)体积覆盖率。结果:VMAT单等中心非共面弧计划对比多等中心计划有着更好的靶区适形度和更小的V12,且在小体积肿瘤的治疗中有着更好的剂量跌落。结论:VMAT单等中心非共面弧计划比多等中心共面或非共面计划更适合多发性脑转移瘤。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心理体验及人文关怀需求,为此类患者的人文关怀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汇集编码提取后形成主题。结果 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心理压力大,对家人有愧疚和依赖,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这四个方面的心理体验。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希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得到尊重和及时、主动地告知;医护人员有专业的技术和主动关心的态度3个方面。结论 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会出现恐惧、无奈,经济压力大等心理体验,护理人员应注重患者心理及人文关怀需求,给予及时的心理支持和主动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辅助Duhamel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 disease,HD)的并发症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月12例长段型HD资料,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8月(5月~6岁)。其中移行区位于降结肠近端8例,横结肠2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1例。7例行结肠造瘘。手术主要改良之处:经肛门齿状线上方直肠后壁切口将结肠拖出至肛门外,用Endo-GIA肛门外切断并封闭,保留直肠残端4~5 cm。然后结合Deloyer技术将升结肠拖下与原直肠后壁端侧吻合,再将Endo-GIA切缝器两肢分别放入原直肠和新直肠,切开两段肠管间隔并行侧侧吻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结果 12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次全结肠切除升结肠Duhamel拖出术,平均手术时间170 min(125~240 min),未出现术中并发症,无吻合口漏。4例诉肛周疼痛,1例术后5天便血,保守治疗治愈。大便频率2周以内4~15次/天,恢复到正常排便频率(1~2次/天)时间平均3.5月(2.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3~46个月),2例术后小肠结肠炎,1例早期有便秘症状,均保守治疗治愈。无闸门综合征和粪石发生,无大便失禁。结论改良腹腔镜辅助Duhamel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长段型HD安全有效,排便频率恢复正常快。肛门外处理直肠盲端简单可靠,腹壁创伤小。  相似文献   
46.
主动脉夹层急性期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AD)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我院近10年A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0例AD患者中A型AD63例(45%),B型AD77例(55%),平均年龄(53.2±11.8)岁,男女性别比3.4:1,急性期院内病死率29.3%,A型AD并发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低血压(休克)、主动脉瓣返流是AD急性期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开展腔内隔绝术后B型AD病死率从25.9%下降到8%。结论:A型AD胸腔积液、急性心包积液、低血压(休克)、主动脉瓣返流是导致患者急性期院内死亡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腔内隔绝术是治疗B型AD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教学管理是综合医院日常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临床教师绩效评估体系正逐步成为显示医院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运用综合评分法,设计绩效考核关键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考评计算公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绩效考核模式。为日后完善综合医院教学绩效考核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和策略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通过对复方苦参灌肠剂的急性毒性及直肠黏膜刺激性进行实验研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可供灌肠最大浓度(0.7 g/mL)和最大容积(0.04 mL/g)复方苦参灌肠剂,24 h内重复给药两次,连续观察并记录给药后14 d内小鼠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数,观察小鼠精神、活动状态、毛发色泽、饮食、排泄物、体质量变化及毒性反应,14 d后解剖观察心、肝、脾、肺、肾、结肠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对SD大鼠多次直肠给药进行直肠黏膜刺激实验,大鼠给药量为临床灌肠用药剂量,连续给药并观察7 d,第1次给药24 h后解剖1只大鼠,观察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情况,以积分评价方法判断药物对直肠黏膜是否有刺激性,并进行病理检查,末次给药24 h后解剖5只大鼠,处理同前,其余大鼠停药观察1周,如果此病理检查结果有异常,则停药观察的动物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否则只需解剖肉眼观察。[结果]急性毒性实验:实验组大鼠体质量增长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给药后30 min内出现倦怠懒动,2 h后恢复正常活动、饮食,随后14 d内各观察指标如外观、行为、饮食、排泄物均正常,无死亡小鼠,14 d后解剖所有小鼠,各内脏无肉眼可观察到的异常变化。直肠黏膜刺激实验: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体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趋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物解剖未见药物引起的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等现象,积分评价法判断药物对直肠黏膜无刺激性,两次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停药后的大鼠解剖无肉眼可见病理改变,无死亡大鼠。[结论]该实验条件下,小鼠灌肠最大给药量为56 g生药/kg,相当于人每日用量的14.6倍。实验表明临床拟用灌肠剂量是安全的。复方苦参灌肠剂多次大鼠直肠给药,对直肠黏膜无刺激性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短暂性的叶酸缺乏对鼠胚成纤维细胞(MEF)MAPK通路及其诱导多潜能干(iPS)细胞诱导效率的影响。方法:将鼠胚成纤维细胞分为正常叶酸组、叶酸缺乏3 d组和叶酸缺乏6 d组,分别于叶酸缺乏3、6 d western blot法检测提取的上述3组鼠胚成纤维细胞中的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蛋白和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的变化,用经典四因子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感染,并对获得iPS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叶酸缺乏3 d组p-ERK明显降低,感染后第12天出现具有胚胎干细胞形态的克隆,叶酸缺乏3 d组、6 d组产生的iPS细胞和正常叶酸组的诱导效率分别为(0.0477±0.0005)%、(0.0155±0.0019)%和(0.01±0.0005)%,所获的iPS细胞多能性基因和免疫荧光多能性标志鉴定为阳性。结论:叶酸缺乏3 d能明显压低p-ERK的表达,提高小鼠iPS细胞的诱导效率,且诱导的细胞多能性基因和免疫荧光多能性标志鉴定为阳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总结急性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并分析预后相关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TE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79.9%)、胸闷(64.1%)、咳嗽(41.6%)等。仅39.1%的患者首诊诊断为PTE。修订的Wells评分标准可以提高PTE首诊疑诊率,严重指数评分(sPESI)可预测患者预后。结论:PTE的首诊诊断率较低,联合应用Wells评分标准对疑似患者进行评分,可以提高患者的PTE首诊诊断率,及时指导治疗;而采用sPESI危险分层能更准确评估患者死亡风险,有利于对预后的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