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52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32.
  目的  了解《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18)》(《标准》)的实施情况、效果及其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标准》修订和促进实施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广东省、浙江省、重庆市的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海关检疫部门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共调查61家机构,共收回637份问卷,其中广东省443份(69.54%)、重庆市102份(16.01%)、浙江省92份(14.44%)。 所属机构类型以综合医院(86.66%)为主,机构归属以区/县级(56.51%)为主。 研究对象对《标准》的总掌握率为67.66%,其中广东省的掌握率(69.31%)高于重庆市(66.36%)和浙江省(61.14%),综合医院的掌握率(67.02%)总体低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9.05%)和CDC(74.43%)。 既往通过培训宣贯的途径知晓《标准》的比例最高,占76.61%。每次均使用该《标准》的临床医生占25.84%,28.50%经常使用,33.63%偶尔使用,12.03%几乎不使用。 73.45%和64.25%的临床医生能分别正确回答发病5 d内和7 d后的疑似病例应开展的检测项目。 仅42.48%的临床医生能全部正确回答所在医院开设的具体登革热诊断检测项目。 96.55%的综合医院可以开展登革病毒NS1抗原筛查,所调查的广东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87.50%可开展此筛查,浙江省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开展,重庆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不能开展。 调查的重庆市和浙江省3家CDC均可开展登革病毒核酸检测,调查的广东省的CDC中有58.33%可开展此检测,非珠三角地区的区级CDC尚不能开展。《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与相关规范性文件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登革热诊断相关医务工作者对《标准》的掌握率和使用率较低,《标准》的培训宣贯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3.
庞艳  吴成果  漆莉  汪清雅  张婷 《疾病监测》2021,36(2):167-171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14 — 2019年学生结核病登记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学生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4 — 2019年重庆市学生结核病登记病例数据,应用地理信息软件ArcGIS 10.3进行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SaTScan 9.6软件探测病例的时空聚集性。   结果   2014 — 2019年重庆市学生结核病年均登记率为30.23/10万,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男性年均登记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36,P<0.001),高中教育阶段年均登记率最高(81.05/10万)。 历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地区学生结核病登记率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学生结核病登记率呈高–高值聚集和低–低值聚集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时空聚集性分析扫描出历年来最大可能聚集区主要位于渝东南片区(P<0.05),聚集时间逐年由上半年转向下半年。   结论   渝东南片区是重庆市学生结核病高负担聚集区,同时也是传播高风险聚集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学生结核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35.
1975-2010年重庆市狂犬病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庆市1975-2010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探讨今后的防控策略。方法结合疫情报告资料和流行病学个案信息,使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用Epi info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975-2010年,重庆市共报告狂犬病1 318例,均死亡。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4/10万(0~0.62/10万),死亡率为0.33/10万(0~0.62/10万),病死率为100%。全市40个区县90%的区县报告有病例;发病男∶女=2.33:1,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93岁;发病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8.7%,农村病例占85%以上。伤人动物犬只占98.1%,95.6%的犬无免疫史;暴露后无1例能够同时开展冲洗、消毒及疫苗接种和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注射。结论有2个明显的狂犬病流行期,有明显的夏秋季为高峰特点;近年疫情流行速度明显加快,范围扩大。狂犬病的防制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要尽快立法,要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要做好健康教育和宣传,增强群众暴露后的采取后补措施的意识,同时尽可能的降低或减免暴露后疫苗接种等相关费用,增加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掌握重庆市克山病病情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克山病监测》WS/T78—1996及《克山病诊断标准》(GB17021—1997)对监测点居民进行普查和发病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共检出克山病29例,其中检出潜在型克山病15例,检出率为0.28%,慢型克山病14例,检出率为0.26%,14岁以下儿童检出率为0.19%。头发硒均数为0.2182mg/kg,粮食硒均数为0.0169mg/kg。结论重庆市仍有潜在型、慢型克山病病例发生,且有儿童新病例检出,环境硒含量属低硒水平。克山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地方性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重庆市1984-2002年O1群霍乱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菌株的相关性。方法对59株O1群霍乱临床分离株(小川型20株,稻叶型39株)采用K-B法检测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NotI酶切基因组DNA,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获得电泳图谱,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重庆地区O1群霍乱弧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痢特灵和链霉素的耐药严重,耐药率分别为28.81%(17/59)、61.02%(36/59)和30.51%(18/59),人群分离株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苄西林、新霉素和强力霉素敏感,未发现耐药菌株。21株小川型和40株稻叶型O1群霍乱弧菌被分为13种PFGE型18个亚型,从患者分离到的59株O1群霍乱弧菌的相似性值约在88%~100%。结论未发现重庆市O1群霍乱弧菌人群分离株的耐药性有明显改变,小川型和稻叶型的耐药性不同。重庆市O1群霍乱弧菌人群分离株同源性较高,可能为来自同一来源的流行菌株。  相似文献   
38.
2008-2009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农村成蚊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三峡水库万州农村蚊媒数量变化规律及种群构成情况,为做好蚊媒等传染病防治和蚊类危害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定点、定时调查,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统计。结果 2008-2009年2种方法共诱捕成蚊229561只。经鉴定分类,捕获成蚊隶属1目1科2亚科4属5种。骚扰阿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69.80%,其次为致倦库蚊占15.59%,中华按蚊占8.56%,三带喙库蚊占6.00%。诱蚊灯法人房2008-2009年平均总成蚊密度分别为247.3和145.8只/(灯·晚),猪圈分别为933.5和1166.1只/(灯·晚),牛棚年平均成蚊总密度分别为1835.2和1203.3只/(灯·晚)。人工小时法人房总成蚊平均密度为94.03只/人工小时,猪圈为254.46只/人工小时。结论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调查获得的蚊类种群密度消长及其种群构成指标,是万州农村乃至三峡库区的第一手资料,将会对三峡库区蚊媒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蚊虫危害治理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9.
目的了解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同性性行为特征及安全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开展MSM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招募MSM进行面对面的调查,采用逐步后退法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安全性行为的因素。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调查MSM951人,过去一年接受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占44.5%,最近一次与最近6个月同男性发生肛交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69.6%与3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AOR=0.86,95%CI:0.77~0.96)、最近一年是否做过艾滋病病毒(HIV)检测(AOR=0.65,95%CI:0.48~0.87)、过去一年是否接受过干预服务(AOR=0.64,95%CI:0.43~0.97)、第一次与男性发生性行为时的性角色(AOR=0.75,95%CI:0.62~0.92)、最近6个月发生性行为的男性性伴数(AOR=1.33,95%CI:1.04~1.71)是影响安全性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SM人群安全套使用率低,接受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低,仍存在艾滋病在该人群快速传播的风险,应切实加大对该人群的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40.
《Seminars in perinatology》2017,41(6):332-337
Matern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emains a significant health care concern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rates continue to rise despite efforts to improve maternal health. In 2013, the United States ranked 60th in maternal mortality worldwide. We review the definitions, rates, trends, and top causes of severe matern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 well as risk factors for adverse maternal outcomes. We describe current local and national initiatives in place to reduce matern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offe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