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8篇
  免费   2776篇
  国内免费   20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4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674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1117篇
内科学   2074篇
皮肤病学   41篇
神经病学   141篇
特种医学   3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875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4566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290篇
  4篇
中国医学   98篇
肿瘤学   201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403篇
  2022年   547篇
  2021年   713篇
  2020年   813篇
  2019年   487篇
  2018年   461篇
  2017年   409篇
  2016年   485篇
  2015年   621篇
  2014年   769篇
  2013年   572篇
  2012年   654篇
  2011年   709篇
  2010年   527篇
  2009年   479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 了解MSM对HIV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PEP)的认知情况,以及使用nPEP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9年3月15日至4月14日,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分别在北京市、深圳市和昆明市MSM社会组织招募年龄≥18岁男性、最近3个月发生过男男性行为、听说过HIV nPEP等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通过“i卫士”收集人口学、行为学特征、nPEP基本知识及其咨询和使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是否使用nPEP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1 809人,nPEP基本知识知晓率为39.8%(720/1 809),33.4%(605/1 809)咨询过nPEP,15.0%(271/1 809)使用过nPE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使用nPEP的相关因素包括最近3个月与男性HIV感染者发生过性行为(OR=2.58,95%CI:1.64~4.07)、最近1年HIV检测次数≥2次(OR=2.47,95%CI:1.28~5.11)、nPEP基本知识知晓(OR=0.70,95%CI:0.49~0.99)、咨询过nPEP(OR=70.98,95%CI:40.51~136.83)。结论 MSM对nPEP认知不足,应加强MSM的nPEP相关宣传教育,促进MSM发生HIV暴露后尽快使用nPEP。  相似文献   
102.
中国2019年乙型肝炎监测试点报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NDRS)乙型肝炎(乙肝)报告情况和质量。方法 下载2019年全国200个乙肝监测试点NNDRS报告的乙肝个案调查表和附卡,计算附卡有效填写率;根据附卡信息,按照乙肝诊断标准(WS 299-2008)对报告乙肝进行复核,用Kappa检验评价报告与复核分类的一致性;分析导致分类不一致的原因。结果 2019年NNDRS中200个乙肝监测点共报告乙肝64 686例,急性、慢性和未分类乙肝分别为5.8%、92.4%和1.8%。报告乙肝总发病率为56.7/10万,其中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为3.3/10万,慢性乙肝报告发病率为52.4/10万。报告病例平均年龄为47(47±15)岁,64.4%为男性。ALT平均水平为214.2(214.2±1 253.4)U/L。报告病例中50.6%(32 722)为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生产人员。东、中、西部地区报告乙肝发病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2.5%(27 501)、22.1%(14 315)和35.4%(22 870)。报告乙肝复核分类总一致率为58.8%,Kappa=0.15;对于能够明确乙肝分类的39 271例急性和慢性乙肝,复核分类总一致率为96.9%,Kappa=0.73。病例分类不一致的原因中附卡信息缺失占94.5%(24 267/25 681)。结论 监测地区乙肝分类诊断能力提高,但NNDRS中乙肝病例报告卡附卡有效填写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3.
Background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vaccine has been increasingly discussed in mainland China since its first approval in 2016. To date, nearly all studies assessing HPV vaccine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were implemented during pre-licensure period. Therefore, the nationwide post-marketing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updat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 on HPV vaccine among general population in mainland China.MethodsParticipants aged 18–45 years living in mainland China were recruited in April 2019 by multi-stage non-randomized sampling.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HPV and HPV vaccine related awareness, knowledge, attitudes, vaccine uptake and potential obstacles were assessed in questionnaires. B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identify disparity among subgroups with different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Results4,000 women (32.1 ± 7.81y) and 1,000 men (31.8 ± 7.96y) were included in final analysis. Less than one third of participants had heard of HPV (female: 31%; male: 22%) and HPV vaccine (female: 34%; male: 23%). Knowledge score was also unfavorable on HPV (female: 3 out of 13; male: 1.8 out of 13) and HPV vaccine (female: 3 out of 6; male: 2 out of 5). Only 3% females had been vaccinated three years after HPV licensure in China, although willingness to get vaccinated among those unvaccinated were high (mean willingness score ± SD: female: 3.3 ± 0.97; male: 3.0 ± 0.98). Industry of employment and household income were the major factors related to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of vaccine, whereas HPV and HPV vaccine awareness were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willingness. The main obstacles of vaccination were safety concerns, lack of knowledge, and high price of HPV vaccines.ConclusionsFindings highlight a lack of vaccine awareness, knowledge, and poor uptake in mainland China and underscore the necessity of health education campaigns. The identified priority groups, contents to be delivered and practical obstacles could furthermore provide insight into health education to reduce disparities and accelerate HPV vaccine roll-ou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65岁老年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预测2019-2023年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方法利用2004-2018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中老年居民死亡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城乡、地区的慢性病粗死亡率、年龄标化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采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全时间段内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95%可信区间;采用对数线性模型预测年龄标化死亡率。结果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4697.05/10万降至3555.35/10万,平均每年下降2.0%(95%CI:-2.7%~-1.3%)。不同性别、城乡、地区间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AAPC=-2.1%,95%CI:-2.8%~-1.3%)、中部地区(AAPC=-2.8%,95%CI:-3.4%~-2.1%)下降速度均快于西部地区(AAPC=-0.8%,95%CI:-1.8%~0.2%)。慢性病死亡构成比从89.82%上升至91.41%,平均每年上升0.1%(95%CI:0.1%~0.2%)。预计至2023年,男性年龄标化死亡率(3906.23/10万)仍高于女性(2708.43/10万);农村年龄标化死亡率(3283.20/10万)与城市(3250.01/10万)相接近;西部地区(3782.48/10万)与东部地区(3037.01/10万)、中部地区(3249.24/10万)的年龄标化死亡率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结论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建议以老年人群中男性居民和西部地区居民作为今后慢病防控关注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评价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对判定麻疹病例的价值。方法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3-2015年天津市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和麻疹排除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追溯保存的病例血清,开展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重新对麻疹排除病例进行归类。结果共收集到326例麻疹病例血标本,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267例,排除病例59例,≥20岁病例占92.33%(301/326)。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显示,确诊病例和排除病例中麻疹IgG高亲和力抗体的比例分别为66.95%(158/236)和91.23%(5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P<0.001)。根据判定标准,15.25%(9/59)排除病例被重新判定为麻疹病例,其中8例是高亲和力抗体,有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免疫史,判定为继发性免疫失败病例;1例为低亲和力抗体,有典型的麻疹临床症状,无MCV免疫史。结论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能够提供有参考意义的血清学证据,可以减少麻疹急性期血清学诊断中由于IgM抗体假阴性而造成的错误排除。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65岁及以上人群血铅水平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7-2018年在我国9个长寿地区开展的“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最终将1684名血铅和认知功能数据完整的65岁及以上人群纳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测,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认知功能评分等信息;同时采集调查对象的静脉血以检测血铅水平。根据血铅水平的四分位数将调查对象分为4组(Q1-Q4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铅浓度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系,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检验血铅浓度与认知受损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联。结果1684名研究对象年龄为(83.1±11.1)岁,其中女性843名(50.1%);认知功能受损者191名(11.3%)。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老年人血铅浓度每升高10μg/L,认知功能受损患病风险OR(95%CI)值为1.05(1.01~1.10);与血铅浓度Q1组老年人相比,血铅浓度较高者认知功能受损的患病风险较高,Q2,Q3,Q4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19(0.69~2.05)、1.45(0.84~2.51)和1.92(1.13~3.27)。结论我国9个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血铅水平与认知功能受损患病风险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海南省关节炎症状患者的莱姆病感染状况,为莱姆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法,2013至2018年在海南省8个市(县)(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东方市、文昌市、琼海市、琼中县、五指山市)的医疗机构,对其进行抽样调查,收集2 311例关节炎症状就诊的患者血清标本,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血清标本进行莱姆病抗体初筛检测,并采用免疫印迹法(WB)对IFA检测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确诊实验。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F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2 311份,166份阳性,阳性率7.18%。进一步用 WB方法确认,62份阳性, 莱姆病抗体阳性率为2.68%(62/2 311)。海南省不同地区关节炎症状患者的莱姆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36,P<0.001),琼中县阳性率最高,为8.81%(14/159);儋州市阳性率次之,为5.62%(5/89);东方市阳性率最低,为0.51%(2/394)。莱姆病血清抗体阳性率男性及女性分别是2.79%(33/1 182)和2.57%(29/1 129);各年龄组间的抗体阳性率在1.74%~3.64%,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740;χ2=1.938,P=0.747)。结论海南省8个市(县)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关节炎症状患者,但莱姆病抗体阳性率各市(县)存在差异,以琼中县最高。  相似文献   
108.
仲宇  陈晨  王情  李湉湉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297-1301
  目的  分析北京市夏季高温对儿童急诊入院的不良影响,为儿童高温健康防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18年夏季(6—9月)北京市30家医院儿童急诊入院数据及同期逐日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物数据。基于Quasi-Possion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北京市夏季日平均温度对儿童因非意外总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入院的影响。  结果  2016—2018年夏季,北京市日均温度为(24.06±3.59)℃,日相对湿度为(65.08±17.45)%。暴露当日日平均温度每升高1 ℃,北京市0~14岁儿童因非意外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入院风险分别增加0.21,0.64倍,尚未观察到高温对于儿童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急诊入院的影响。高温对于不同年龄组儿童急诊入院影响不一致,其中5~9岁儿童因非意外总疾病急诊入院风险增幅最大,0~4岁儿童易受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入院的影响,10~14岁儿童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急诊入院影响最大。  结论  北京市夏季高温对儿童急诊入院具有显著影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是夏季高温相关敏感性疾病,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2016-2017年我国东部地区12个省(直辖市)12~17岁青少年肥胖类型和血压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选取"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项目中我国东部地区12~17周岁的青少年共8279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体质指数、腰高比将研究对象划分为非肥胖、一般性肥胖、中心型肥胖、复合型肥胖4种类型。依据"中国3~17岁儿童每岁、身高对应的血压标准"判定不同肥胖类型人群的正常高值血压、血压偏高的情况。利用χ2检验、方差分析与多水平线性模型、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的关系。结果中国东部地区12~17岁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13.66%(1069人),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8.79%(1782人)。其中非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12.85%(732人),血压偏高检出率13.79%(999人);一般性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20.45%(99人),血压偏高检出率23.62%(160人);中心型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6.95%(32人),血压偏高检出率14.64%(87人);复合型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16.68%(206人),血压偏高检出率42.42%(536人)。血压偏高检出率男女生间(χ2=8.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水平模型结果:中心性肥胖仅女生血压偏高风险显著高于非肥胖组(OR=1.50,95%CI 1.12~2.02);肥胖的男、女生正常高值血压(OR=2.05,95%CI 1.62~2.58;OR=1.83,95%CI 1.38~2.42)、血压偏高(OR=2.06,95%CI 1.59~2.67;OR=1.57,95%CI 1.15~2.14)的风险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复合型肥胖的男、女生正常高值血压(OR=3.80,95%CI 3.19~4.51;OR=2.79,95%CI 2.30~3.37)、血压偏高(OR=4.07,95%CI 3.39~4.88;OR=2.84,95%CI 2.32~3.46)的风险显著高于非肥胖组。结论中国东部地区12~17岁青少年群体中,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相关程度不同,复合型肥胖血压偏高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采用空间插值法对缺失膳食钠摄入量数据的地区进行摄入量估算。方法膳食钠消费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了150个区县20岁及以上居民的膳食消费数据。运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结合家庭调味品称重法,进行面对面访谈共收集了48826名成年人膳食钠摄入量数据,计算膳食钠消费量平均数据。比较反距离权重法、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和回归克里金插值法等空间分析技术对膳食钠摄入量估算的精度,并选用插值精度最高的空间分析方法,绘制全国各区县的人均每日膳食钠摄入量预测趋势面,对各省膳食钠摄入量进行估算。结果2010—2012年中国居民的膳食钠平均摄入量为5.18g,其中男性平均摄入量为5.33g,女性平均摄入量为5.03g。比较多种空间分析技术估算膳食钠摄入量的精度发现,回归克里金插值法优于其他3种方法,其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54和0.44。利用回归克里金插值法对全国各地区膳食钠摄入量进行估算,经人口加权计算得到全国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为5.17g/d,全国男性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为5.33g/d,女性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为5.01g/d,各年龄组膳食钠的测量值与估算值的差值率均不超过10%。钠摄入量较高的地区为山东省(5.98g/d)、天津市(5.83g/d)和河北省(5.82g/d),摄入量最低的为贵州省(4.27g/d)结论空间插值法可用于对膳食钠消费数据缺失地区的摄入量估算,其中回归克里金插值法估算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