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7篇
  免费   1437篇
  国内免费   9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268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901篇
内科学   766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531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1329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52篇
  3篇
中国医学   74篇
肿瘤学   10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360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334篇
  2013年   266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1.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1991-2006年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探讨新时期疫情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建议。方法收集1991-2006年全国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布鲁氏菌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6年全国鼠疫、HFRS、狂犬病、乙脑、钩体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报告病例1 859 295例,死亡39 028例,发病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左右降至2%,下降近70%,死亡比例则由50%降至目前的40%左右,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全球气候变暖、媒介和宿主动物入侵与耐药性、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畜牧养殖业和其相关产品加工产业的高速发展等因素是目前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影响因素。结论在监测工作中重点加强预警监测、免疫接种和防制策略的效果评价以及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综合治理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甘肃农产区居民的饮食习惯、营养知识和态度的调查,从需方的角度对开展面粉营养素强化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4个地区的城市和农村的男性和女性分别进行现状和原因的调查分析。结果被调查地区多数城市(92.7%)和农村(60.7%)家庭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94.7%的城市家庭购买面粉,而在农村地区,多数家庭自己种植或购买小麦。城市居民较农村对营养和维生素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农村男性对面粉营养素强化持怀疑态度,女性更加关注孩子的营养,认为目前的饮食单一,孩子可能营养不足。结论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知识基础较利于开展面粉强化工作。  相似文献   
13.
14.
15.
Specific immunoglobulin G antibody fo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coronavirus was detected in maternal blood, umbilical blood, and amniotic fluid from a pregnant SARS patient. Potential protection of fetus from infection wa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6.
霍乱弧菌溶原性噬菌体CTXΦ的氯霉素抗性基因标记及诱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携带霍乱毒素基因的溶原性噬菌体CTXΦ进行遗传标记 ,以深入研究CTXΦ对霍乱弧菌的转染机制。方法 将CTXΦ基因组中ctxAB的上下游同源序列连接到cat基因的两侧 ,然后通过自杀质粒介导的DNA同源重组技术将霍乱菌株N16 96 1染色体上CTXΦ基因组中的ctxAB基因缺失掉 ,替换以氯霉素抗性基因 ,对CTXΦ基因组进行遗传标记 ,然后用丝裂霉素C诱导这种经抗性基因标记的噬菌体 ,再利用它对古典型霍乱弧菌的转染检测活性。结果 获得了ctxAB缺失、带有cat遗传标记的重组菌株N Φc;诱导出的CTXΦc噬菌体颗粒成功感染了霍乱菌株 1119。结论 N Φc中的CTXΦ带有了氯霉素抗性标记 ,诱导出具有感染活性的CTXΦc可用于研究毒力基因的水平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重庆地域社会文化因素对男男性接触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性取向认同和性角色的影响,进而探讨性角色与MSM人群HIV高感染风险的关联。 方法 在2020年采用定性访谈的方法,依托当地从事MSM干预的社会组织招募符合要求的30名MSM人群进行个人深入访谈。 结果 访谈发现,重庆MSM人群对其性取向有较好自我认同感,告知他人性取向时最顾虑家人感受,性角色为被插入方或兼有者相对更可能告知父母。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重庆MSM性角色被插入方的比例较高,可能跟重庆人体型小皮肤好、女性地位高、接受多元文化等有关,也使得性角色被插入方的自我认同度增高。重庆公众对同性恋现象的包容度较强,城市的包容开放受移民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但也受一定传统文化的制约。MSM的社区亚文化,如追求性自由的享乐、道德规范较弱、新型毒品的使用使得不同性角色都面临感染HIV的高风险。 结论 重庆社会文化因素对MSM性角色的选择有一定影响,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无疑会有效推进艾滋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病例临床与病原学特征,分析其可能的感染来源,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防控与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间来自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哨点医院儿童腹泻标本、调查及回访问卷;对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菌株进行生物分型、血清型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 结果 2010—2020年共监测11 377例,分离到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3株,包括61株O:3血清型、2株O:9血清型菌株,5岁以下腹泻儿童感染率0.55%(63/11 377)。不同性别儿童对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岁感染率高于≤1岁病例(χ2=44.836,P<0.05),感染患儿中1~5岁发热比例高于≤1岁(χ2=11.508 ,P<0.05),随访病例未发现后遗症。我国儿童感染O:3血清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PFGE带型存在多样性,优势带型为K6GN11C30021、K6GN11C30012。 结论 我国5岁以下儿童感染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生物血清型以3/O:3为主,偶有4/O:3与2/O:9。根据患儿感染特点与高发季节推测食源为主要感染来源,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不同断脐方式下血红蛋白、胆红素及相关并发症差异,为早产分娩行挤压脐带断脐法(UCM)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经阴道分娩的胎龄<34周的早产儿,根据断脐方式分为UCM组(n=59)和立即断脐(ICC)组(n=56),比较两组早产儿娩出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和输血量、住院期间经皮胆红素值及光疗时间以及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结果 UCM组出生后1 h内、出生后1周左右和出院前血红蛋白显著高于ICC组(t=2.246、2.123、1.886,P<0.05),住院期间ICC组早产儿输血次数及每人次输血量显著多于UCM组(χ2=2.145,t=2.160,P<0.05)。两组经皮胆红素达峰时间均为3~6 d,UCM组经皮胆红素值显著高于ICC组(t=2.231、2.654、2.686、2.038,P<0.05),两组光疗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出血、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断脐相比,挤压脐带可增加胎龄<34周早产儿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量,减少住院期间输血次数及输血量,且不增加患儿病理性黄疸和并发症的风险,可作为胎龄<34周早产儿首选的断脐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地黄在中药类保健食品中生熟异用下的配方规律。方法:收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SAMR)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公布的生、熟地黄保健食品数据,对其保健功能及中药组方等进行统计,运用Apriori算法和Kulc、不平衡比参数对地黄生熟异用的保健食品配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保健食品中,生地黄主要用于辅助降血糖,熟地黄主要用于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改善营养性贫血。在辅助降血糖类生地黄保健食品中,生地黄主要与补气药、补阴药、解表药、解热药配伍,代表性组合为生地黄-黄芪-苦瓜;在增强免疫力类熟地黄保健食品中,熟地黄主要与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配伍,代表性组合为熟地黄-党参-阿胶;在缓解体力疲劳类熟地黄保健食品中,熟地黄主要与补气药、补阳药、补阴药配伍,代表性组合为熟地黄-人参-淫羊藿、熟地黄-人参-枸杞子;在改善营养性贫血类熟地黄保健食品中,熟地黄主要与补气药、补血药配伍,代表性组合为熟地黄-黄芪-阿胶、熟地黄-黄芪-当归。结论:地黄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遵循生熟异用的规律,在不同保健功能中,组方配伍基本符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可为生、熟地黄保健食品研发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