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70篇
  免费   1418篇
  国内免费   654篇
耳鼻咽喉   301篇
儿科学   583篇
妇产科学   494篇
基础医学   765篇
口腔科学   221篇
临床医学   4097篇
内科学   2117篇
皮肤病学   277篇
神经病学   1195篇
特种医学   1077篇
外科学   2681篇
综合类   8142篇
预防医学   1157篇
眼科学   693篇
药学   2789篇
  49篇
中国医学   617篇
肿瘤学   1787篇
  2024年   423篇
  2023年   1433篇
  2022年   1104篇
  2021年   1876篇
  2020年   1538篇
  2019年   1428篇
  2018年   883篇
  2017年   802篇
  2016年   838篇
  2015年   690篇
  2014年   1254篇
  2013年   1199篇
  2012年   1453篇
  2011年   1854篇
  2010年   1618篇
  2009年   1675篇
  2008年   1711篇
  2007年   1702篇
  2006年   1711篇
  2005年   1333篇
  2004年   1003篇
  2003年   748篇
  2002年   682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14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脑死亡状态下巴马小型猪心脏形态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巴马小型猪脑死亡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对照组(A组):动物麻醉后仅行开颅与开关腹手术。非药物干预组(B组):建立脑死亡模型,不进行药物干预。NAC处理组(N组):建立脑死亡模型,于脑死亡后1和12h,按200mg/kg的剂量将NAC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经静脉缓慢滴注。分别于脑死亡后6、12和24h检测各组血清中肌钙蛋白T(cTnT)的水平以及干扰素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脑死亡后24h,取各组心尖部心肌组织,光镜下观察心脏组织结构变化,电镜下观察心脏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F-κB mRNA的变化。结果 脑死亡6h后,B组及N组的血清cTnT、IL-1β、IL-6、TNF-α水平均开始升高,但N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B组。脑死亡后24h可见心肌细胞出现损伤性改变;N组心肌细胞损伤明显轻于B组。B组及N组心肌细胞中NF-κB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但N组显著低于B组。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能够减轻脑死亡状态下心脏的形态和功能损伤性改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2.
2001年4月至2002年5月作者收治男性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不育患者76例,对其药物治疗前后精液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与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和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60例急性白血病 (AL)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的PAIgG和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其中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用SZ 2 1 (针对GPⅢa)和SZ 2 2 (针对GPⅡb)两种单抗同时测定。并同时测定了血小板计数 (BPC)和血小板聚集功能 (PagT)等。结果 :AL组PAIgG值 ((1 54 .30± 2 5 .71 )fg/pl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2 .0 8± 1 .72 )fg/plt) ,P <0 .0 1。 60例AL中 40例在正常参考值 (5 .8fg/plt)以上。其中 2 4例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且PAIgG值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 (P <0 .0 0 1 ,r=- 0 .395) ;1 6例血小板数正常。 60例AL中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阳性率 40 % (2 4 / 60 ) ,其中 1 4例单独SZ 2 1阳性 ,1 0例SZ 2 2阳性。 2 4例阳性患者均呈现ADP诱导的聚集功能减低 ,用 5μlADP诱聚时 ,最大聚集率 (5 .58± 4 .76) %。 结论 :部分AL患者存在血小板免疫异常所致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质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4.
MDR1特异性核酶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DR1核酶(N2A+tRNAi^met-iMDRl-sRz,sRz)在裸鼠体内逆转人肝癌组织多药耐药(MDR)的可行性。方法将原发性MDR人肝癌组织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第2代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40μl+Lipofect AMINE^TM2000 10μ1)、B组(阴性对照组:N2A+tRNAi^met 10μg/40μl+Lipofect AMINE^TM2000 10μl)和C组(核酶组:sRz 10μg/40μl+LipofectAMINE^TM2000 10μl),均开腹瘤内注射。瘤内注药1周后用表阿霉素15mg/kg腹腔注射,每周1次,连续4周。彩色B超测量肿瘤体积。化疗结束后1周处死裸鼠,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中MDR1 mRNA及其蛋白P-gp的表达。结果C组每次化疗后肿瘤体积均较前缩小(F=659.99,P〈0.05)。除第1次化疗外,其余各次化疗后C组的抑制率均高于A、B组(F=35.36,12.77,97.60,P〈0.05)。化疗结束后,C组与瘤源以及A、B组相比,肿瘤组织中MDR1 mRNA和P-gp的表达明显降低(F=45.36,3590.40,P〈0.05)。结论sRz可有效降低肝癌细胞表达MDR1 mRNA和P-gp,一定程度上逆转MDR,提高E-ADM的化疗效果。单纯E-ADM化疗可使肝癌组织MDR1 mRNA和P-gp表达升高,诱导MDR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5.
鲍恒  孙保国 《中原医刊》2004,31(17):1-2
目的 :研究多孔减压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方法 :3 8只公鸡随机分为对照组 (A)与实验组 (B)。其中A组 8只 ,B组 3 0只。B组动物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 ,每次 5mg/kg ,每周 1次 ,共 10周。第 2 3周时B组存活 2 0只 ,再随机分为两组 (B1和B2 )。每组 10只。A组和B2 组进行骨内压测定 ,B2 组进行多孔减压。第 3 6周时 ,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骨内压为 0 3 4± 0 0 8kPa ,实验组中B2 组骨内压为 0 85± 0 12kPa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B1、B2 组标本 10个视野中最大脂肪细胞平均直径分别是 ( 2 9 85± 3 0 7) μm、( 2 6 0 6± 1 92 ) μm ,显著大于对照组A( 2 0 60±1 0 9μm) ( P <0 .0 1,P <0 .0 1) ,B2 组小于B1组 (P <0 .0 1)。结论 :多孔减压可以改善激素引起的骨髓腔内脂肪肥大 ,并引起修复反应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 ,细菌耐药性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医药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问世及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 ,出现了新一代 β -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细菌。导致细菌对此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是细菌质粒介导的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的产生。目前产ESBLs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有增加趋势 ,由其引起的医院暴发感染也有报道 ,产ESBLs细菌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1,2 ] 。ESBLs的传播性以及它们的多重耐药性 ,往往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及时检测产ESBLs细菌 ,了解其流行趋势和耐药性 ,对于控制此类耐药菌及其耐药质粒…  相似文献   
107.
耳针配合局部封闭治疗枕神经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枕神经痛是枕大神经痛和枕小神经痛的合称 ,多因外感、受凉、颈椎病等侵犯或压迫枕神经而诱发。临床主要症状为枕后部阵发性剧痛 ,并可向同侧颞部、耳后及头顶放射 ,间歇期间往往正常。多年来 ,作者采用耳针配合局部封闭的方法治疗该类患者 60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患者分为 2组。治疗组共 60例 ,男性 2 9例 ,女性 31例 ;年龄最大 68岁 ,最小 1 7岁 ;病程最短 1d,最长 1 0d。对照组 40例 ,男性 2 1例 ,女性 1 9例 ;年龄最大65岁 ,最小 1 5岁 ;病程最短 2d ,最长 1 5d。1 .2 诊断标准 参照《…  相似文献   
108.
异搏定治疗增生性瘢痕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生性瘢痕是常见的病理性瘢痕 ,为人类纤维增生性疾病之一 ,为损伤后突出于皮肤表面的良性组织增生 ,一般不超出损伤范围 ,常表现为疼痛、瘙痒、局部增殖 ,影响外观且可导致功能障碍[1] 。目前的各种治疗方法由于其疗效不确切且各有缺点而限制了临床应用。异搏定是一种钙拮抗剂 ,实验研究显示其可以启动瘢痕基质的降解 ,是治疗增生性瘢痕有前途的药物[1] ,自 1999年 11日~ 2 0 0 0年 10日 ,作者随机选择了 2 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 ,应用异搏定进行了临床治疗及随访研究。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例患者中男性 8例 ,女性 12例。年龄9~…  相似文献   
109.
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患者逼尿肌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患者逼尿肌功能变化。方法:对20例(3.5-73岁)下尿路梗阻导致的肾积水组和10例(13-67岁)无肾积水的对照组进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与压力-流率测定,并记录不同膀胱灌注量的逼尿肌基础压力。结果: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11例(55%),逼尿肌功能过度活跃5例;而对照组仅发现1例(10%)DSD,未发现有逼尿肌功能过度活跃。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组平均膀胱顺应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组平均逼尿肌基础压力,平均逼尿肌最大收缩压和残余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组在灌注量逐渐增加时高逼尿肌基础压力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论: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多伴有逼尿肌功能异常,提示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与下尿路梗阻性肾积水的形成及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0.
阻塞性黄疸:PTC下胆管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切实可行的胆管病理学检查新途径.资料与方法连续92例阻塞性黄疸患者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和经皮肝穿胆管引流(PTCD)治疗.PTCD过程中,影像监测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向胆管内引入活检钳对梗阻段钳夹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 92例钳夹活检患者90例成功获得组织块,技术成功率97.83%(90/92).钳夹活检敏感性为88.04%,63例胆管癌性恶性肿瘤钳夹活检敏感性较25例非胆管癌性恶性肿瘤高(93.65%比72.00%,P<0.05).结论PTC下胆管钳夹活检操作简单,创伤小,敏感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胆管病理学诊断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