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目的:观察特定条件下,亚甲蓝(MB)光敏作用对血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血液样本以15μmol/L的MB在40 000 Lux卤钨灯照射下,加入0.35 mmol/L的芸香苷,作用10~40 min,采用多聚赖氨酸粘附试验、ATP酶促反应和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等技术,观察血细胞某些生物学功能的变化。结果:处理40 min后,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下降了11.23%~25.49%;Na -K ATP酶活性在处理20~30 min时,增加了7.60%~20.07%;中性粒细胞的NBT吞噬显色反应呈增高趋势,20 min时阳性率增加9.00%。结论:亚甲蓝光敏作用在有效灭活血液中细菌的特定条件下,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无显著变化,红细胞粘附力升高了11.23%~25.49%。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类神经细胞PC1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对PC12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为接触人群可能产生远期效应的生物学检测提供参考评价指标。方法体外培养类神经细胞株PC12细胞,培养基分别含有0,12.5,25,50mg/L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用24,48,72和96h后,用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台盼蓝染色绘制生长曲线,DNA凝胶电泳观察DNA—Ladder,RT—PCR检测p53,bcl-2,Bax等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12.5mg/L时即表现出显著的抑制PC12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且随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同时出现DNA断裂阳性;凋亡相关基因均有表达,其中p53基因、Bax基因表达增加,bcl—2基因表达降低,且呈剂量相关关系(P〈0.01)。结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暴露可抑制PC12细胞增殖并诱导PC12细胞凋亡,同时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p53、Bax、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而在其凋亡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推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长期低剂量暴露的累积效应与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其他神经细胞凋亡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3.
戊二醛消毒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1962年Pepper等人发现戊二醛(glutaralde hyde)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尤其是杀芽胞活性以来,国内外对其理化特性、杀菌活性、杀菌影响因素、毒性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和应用表明,戊二醛是一种广谱、高效、低刺激、低腐蚀、安全低毒、稳定的消毒剂,是继甲醛和环氧乙烷之后化学消毒剂发展史上的第3个里程碑[1]。戊二醛作为一种冷消毒灭菌剂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在国内作为怕高温、怕腐蚀的医疗器械的首选消毒剂。1理化特性戊二醛是一种5碳双缩醛化合物,分子式为C5H8O2,具有醛类的典型化学反应,主要通过2个活泼的醛基与蛋白质发生反应来起…  相似文献   
54.
针对单一导师负责制的弊端,探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组制的机制,包括多元化导师组的实施,跨学科导师组制度在肾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实践,浅析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率接近世界人口的50%,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更是高达80%。已经证实HP感染不仅与如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消化性溃疡、胃癌、胃Malt淋巴瘤等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HP感染还与心脑血管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胃肠外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HP感染诱导大量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急性炎症反应物合成和释放、增加氧自由基生成等,引起全身的慢性炎症反应及触发自身免疫应答导致全身多系统的损害有关。目前有许多研究正致力于评估HP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重庆地区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俞丽丽  李力  杨筱祎  易萍  易东  赵增炜 《重庆医学》2004,33(10):1534-1535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 001例16~55岁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庆地区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56.5%,其中患1种生殖道感染的占71.9%,2种占19.4%,3种或3种以上的占8.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爱人职业、结婚年龄、性伴侣数、学历、生殖道感染史、家庭经济、宫腔操作史、经期性生活、初次性生活年龄等因素为生殖道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避孕套是保护性因素.结论重庆地区妇女生殖道感染患病率较高,应引起政府部门及医疗机构的重视.针对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以减少生殖道感染疾病的发生,最终提高重庆地区人群的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7.
林辉  宋建勇  刘建平 《医学综述》2001,7(4):199-200
现多认为肿瘤是在致癌物和致突变物等有害物质作用下,引起的一种多阶段进行性多基因紊乱疾病。但人群共同暴露于环境,仅部分人群易感瘤、携带易感基因可能是其的主要原因,寻找肿瘤易感基因并应用于人群筛查,对高危险人群进行早期预防,是肿瘤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由于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EC.2.5.1.18,简称GSTs)是参与机体毒物代谢,解毒的一组重要同工酶,在致癌物代谢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GSTs活性及其基因多肽性与多种肿瘤发生易感性增高相关,其是否是某些肿瘤的易感基因?需在大量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上才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建立20年来中国有关病毒性肝炎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基线资料.方法:逐页手工检索9种医学杂志1978~1997年中发表的有关病毒性肝炎治疗性研究对照试验,从中鉴定RCT与对照临床试验(CCT).RCT与CCT的定义严格按照"Cochrane协作网手册1997"的标准执行.9种检索的杂志为:<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临床肝脏病杂志>.结果:从上述9种杂志共134卷1123期鉴定出有对照的病毒性肝炎临床试验共计454篇,RCT178篇;RCT所占比例为39.2%,其中,双盲RCT18篇(占10.1%).自1978年以来,按每5年段划分,RCT的比例逐渐增加,分别为:1978~1982年的15.4%(2/13)、1983~1987年26.2%(11/42)、1988~1992年40.4%(46/114)、1993~1997年41.8%(119/285).纳入研究的病毒性肝炎类型有甲型肝炎(5篇)、乙型(105篇)、丙型(10篇)、丁型(1篇)、戊型(2篇),其余59篇未分型,部分文献含2型或2型以上.研究的病毒性肝炎临床类型有急性(18)、慢性(119)、重型(10)、胆汁郁积型(2)肝炎,HBV携带者(5),乙肝相关的肝硬化(7)以及未分型.试验的药物构成为中医中药(48.3%)、西药(28.1%)和中西医结合(23.6%).结论:国内病毒性肝炎临床试验的质量随着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的普及有所提高,肝炎的治疗仍需作出更大的努力,以从中医中药宝库中寻找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0.
鼠疫菌重组质粒pcDNATE/F1-V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获得含有鼠疫F1和V抗原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TE/E1-V,并测定其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PCR扩增鼠疫菌F1和V编码基因,分别与pGEM-T连接测序,构建pcDNATE/F1-V融合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重组质粒pcDNATE/E1-V加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免疫效果。结果pcDNATE/F11-V在COS-7细胞中表达,免疫鼠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亚型分析、细胞因子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所构建DNA疫苗以诱发Th1型免疫为主。结论成功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TE/F1-V,其具有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能力,为鼠疫菌新型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